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

台灣的民主運作及實踐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台灣的民主運作及實踐 2021/12/30 05:30 民進黨是不是在國會玩了貓捉老鼠的把戲?而且一玩再玩;這是個有趣的權力遊戲案例。到底是不是民進黨先佈下棋局,然而兵不血刃的讓在野的國民黨乖乖就範?值得一談。 民進黨在四大公投完勝之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整會期躺在委員會的「總預算案」,火速送院會「逕付二讀」。宣佈停審總預算的國民黨猝不及防,遂指控「國會墮落」、「連六錯」云云。有趣的是,民進黨在鐵槌將落未落之際,與國民黨立院黨團進行協商,表面看是各退一步,民進黨提「覆議」讓預算案重回委員會,換得國民黨收回「拒審」的成議,春節前的臨時會完成三讀。民進黨這齣「捉放曹」戲碼,不費一兵一卒就繳了國民黨的械,總預算案芝麻開了門。 民進黨一招得逞,接著又把〈地制法〉修正草案逕付二讀,國民黨強力霸佔主席台抗爭,院長游錫堃宣佈休會,也同樣的協商後回到委員會審查。民進黨繼續施加力道:一方面總召柯建銘強悍表示,真要把地制法逕付二讀,反正大家在立院都輪了三天四夜,「包圍起來就幹了!」另一方面,提出大新竹合併升格的新竹市長林智堅丟出震撼彈,宣佈不會參選二○二二年大新竹合併的首任市長,形同以肉餒虎,一舉堵住了國民黨「英人設市」、「狼狽為堅」的口實。儘管國民黨上至黨中央下到新竹縣長楊文科或趙少康之流還嘴硬,自打耳光的說:「竹竹併與林智堅選不選無關」,那「狼狽為堅」是放狗屁嗎?彰化縣長王惠美急著送出彰化縣升格為直轄市的計劃書到內政部,看來是一計不成再生一計,讓民進黨接燙手山芋。然而不然。王惠美的出招不啻證成了地制法修法的合理性。 民進黨敢於兩案先後「逕付二讀」,也是有法可援,那就是〈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八條第二項「出席委員提議,二十人以上連署或附議」後,得「逕付二讀」。重點是民進黨行政權在握且國會過半,再加上公投四案全贏,國民黨主席與政黨支持度雙雙下挫。民進黨得以碾壓國民黨所憑仗的就是實力。 離開政治多年的宋楚瑜,透過臉書竟摻一腳論三案。立院攻防,老宋說:「經過媒體大幅報導及在野黨大肆批判後,民進黨最終同意復議」云云,渾不知是掉入「山人妙計」中。台北市長柯文哲停發重陽敬老金被議會否決,覆議失敗,向行政院函報無效聲請。老宋認為覆議被否決,「當前世界民主慣例」是「接受或辭職」。依〈直轄市自治法〉,柯市長只有接受之一途,聲訴無用、辭職不必。老宋譴責最厲、用字最多的其實是為台南市議會通過「台灣共和國」案,提案者是國民黨議員、黨中央為之緩頰,惹老宋惱火在此。市議員在議會發言、表決,「對外不負責任」,這就是民主。搬出所謂「大是大非」大帽子扣頭,請問黨國思維與「民主」何干?二○○四年連宋大選輸了,糾眾示威來翻案,那才是反民主。 老宋祭出「民主的承諾與使命」這類冠冕堂皇的古典民主理論,過時久矣,從熊彼得到道爾到杭廷頓的「另一種民主理論」已成定論;民主已脫離理性主義、烏托邦和理想主義的概念,不過是日用平常的「常識」用語。台灣的民主運作及實踐,就是明證。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12月23日 星期四

國民黨公投「四大皆空」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國民黨公投「四大皆空」 2021/12/23 05:30 四大公投案以「四敗」收場,一點也不奇怪;四公投案必吞苦果,毋寧是標準的「預知死亡事件」。選前擾擾嚷嚷,好像真的是執政黨要面對的四個強烈颱風,問題是,公投案的成敗與同意與不同意票之間,不知隔著幾千重公案;重點在「門檻」,「門檻」才是生死門。盯著民調起舞,那是劃錯重點,一著錯遂滿盤錯。 依〈公投法〉規定,公投案通過有兩個要件:一是有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然而另一更具決定性,就是有效同意票達投票人總額四分之一。換句話說,四大公投的同意票要達到四九五萬多之後,才進入票數多少的比較。「門檻」是「天條」;沒達門檻,同意票即使比不同意票多再多,也是白搭。 國民黨先天的阿奇里斯腳踝就是票不夠。利用公投法做體制外的「倒閣」,基本上是蚍蜉撼大樹,可笑不量力。為什麼呢?上次大選,韓國瑜只拿到五百五十多萬票,加上宋楚瑜的六十多萬,不到七百萬;要逼出五百萬同意票?形同不可能任務。現在拿到三百九十五萬票,已是極大化,再多沒有了。 國民黨一起步大戰略就錯,沒有估算自己的斤兩,「弱勢」黨主席包山包海的把四個公投全攬在自己身上,以為可以像大衛一樣把巨人打倒。《孫子兵法》雖說已不合時宜,但裡面一句話很可借鑑:「小國之堅,大國之擒」,換一個字:「小黨之堅,大黨之擒」,完全合轍。把公投案變成政黨對決,朱大主席不自食苦果才怪。 戰略錯置,戰術上再多補強也很難扳回。國民黨對四公投的偌大信心,主要來自民調,尤其國民黨自家的「十方」民調,「重啟核四」略輸但在誤差範圍內,其他三公投都遙遙領先,「反萊豬」甚至到五成五比三成。黨內民調大大超前,民間的民調也與國民黨民調相當。國民黨被樂觀的民調衝昏頭了,被激情牽著走,只看到天邊的彩虹而忘記五百萬票天塹的難渡。 這也可以解釋公投案結果出來後,國民黨人不能接受,因為與預期心理的落差太大,或許患了投票後的創傷症候群。黨主席朱立倫在黨中央公開發言抨擊說,此次為第一次公投跟大選分開,結果就是把公投關回鳥籠裡,「公投已死」。前總統陳水扁在臉書上表達「深不以為然」的看法,尤其反將一軍表示,朱主席也輸過總統大選,難道也「選舉已死」?虐而謔矣。拿出「鳥籠公投」來說嘴,朱立倫難道不知道國民黨時代的公投法所設門檻高到二分之一!要拿到一千萬票才能過關。 公投案國民黨固然「四大皆空」,但選民也教訓了執政的民進黨。國民黨六百多萬票拿四百多萬票,藍軍回籠達六、七成多,但民進黨二○年大選拿到八百多萬票,竟攔腰斬為一半,與國民黨的同意票相差不多。這個警訊不知民進黨有沒有觸目驚心?重點是,公投不綁大選,公投案難如登天,號稱民主、進步的執政黨,好意思嗎?對黨名、黨魂能無愧嗎?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公投綁大選 陳師孟主持 金恒煒主講

#綠色逗陣 #公投 #綠逗共跨麥 公投四案投票指南—公投綁大選 陳師孟主持 金恒煒主講 https://youtu.be/Qjp7bqls9bY

2021年12月16日 星期四

習大大:民主就是我、我就是民主!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習大大:民主就是我、我就是民主! 2021/12/16 05:30 美國總統拜登召開全球首次〔民主高峰會 〕,排除中國不說,還邀請台灣與會,甚至讓香港民主派人士羅冠聰公開發表演講;不啻給習近平難看。「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厲害」的「我的黨」不生氣怎可能?習大大不變臉怎可能?計將安出?簡單,兵來將擋,水來土淹,你開會我也開,你「民主」我也「民主」,而且我比你更、更、更民主。 中國外交部發表〈中國民主白皮書〉立還顏色,還搭配〔讀懂中國〕會議。前者強調具有中國特色的「全程人民民主」,反斥以美國為首的民主是「拉票時受寵,選舉後被冷落」。後者則由習近平視訊表達:「讀懂今天的中國,必須讀懂中國共產黨」。一份「白皮書」、一個「讀懂會」,宛如套套邏輯;反正老子說了算。 一個國家民不民主,或說要符合什麼條件才算民主?也許不那麼容易論辯,但是「不民主」一眼可以窺破。判別的基線,不難,有沒有選舉而已!有選舉固然不代表一定有民主,納粹德國、新加坡都是實例,但是沒有選舉一定不民主,則是鐵律。中國號稱有地區人民代表選舉,據報導最近北京、重慶的獨立候選人都受到警察壓制,連登記的門都進不去;地區選舉都不能落實,何況國家主席了。沒有經過人民選票的授權,習主席有臉奢談什麼「全程人民民主」? 習大大談民主,不禁想起胡適與辜鴻銘的笑謔。辜鴻銘說:「俗話有『監生拜孔子,孔子嚇一跳』」,胡適立刻替他續兩句:「『孔會』拜孔子,孔子要上吊!」略做說明。「監生」是用錢買到學籍的人,孔子自然沒見過;「孔會」就是「尊孔學會」,孔子看到寧可上吊算了。習大大談民主,德先生(Democracy)的反應一定與孔夫子一樣:「習主席拜德先生,德先生嚇一跳!」、「共產黨拜德先生,德先生要上吊!」 沒有選舉就沒有民主,如此而已。白皮書上表示:「一個國家是不是民主,應該由這個國家的人民來評判。」笑死人了,「人民評斷」能空口說白話!如何證成呢?沒有經過一人一票的民主程序,都是假的。更不必說中國連選舉的基本條件都付闕如:媒體姓「黨」,沒有第四權;在野黨都是花瓶,沒有反對黨,遑論其他了。 至於「讀懂今天的中國,必須讀懂中國共產黨」,潛台詞其實是「要讀懂中國共產黨,必須讀懂習主席」。講白點,習近平=中國共產黨=中國,不然習主席的民主如何可以等同「全程人民民主」!讀懂了嗎?史學家余英時說:「我在哪裡,中國就在哪裡!」不,習近平才代表中國,習主席說:我就是中國、中國就是我;民主就是我、我就是民主。不信?習大大下令「由中國的人民來評判」看看。記得魯迅說過:「王老爹的田就有幾百畝,他的話還會錯嗎?」習皇帝的話還會錯嗎?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

DPP has to push its own policies

Home Editorials Tue, Dec 14, 2021 page8 DPP has to push its own policies By Chin Heng-wei 金恆煒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and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KMT) have been trading blows over the four hotly contested referendums to be held on Saturday. Both parties regard the referendums as a battle that neither can afford to lose. Compared with the ruling DPP, the KMT is on the offensive, and is short on power and resources. The most it can do is to fight with words. KMT Chairman Eric Chu (朱立倫) and former KMT chairman Johnny Chiang (江啟臣) have defined this referendum vote as a “citizens’ war,” pitting ordinary Taiwanese against the government. “The DPP is deploying its powers and endless resources against Taiwanese,” Chu said, while Chiang said: “If the four referendums fail to pass, it will be the failure of the public.” While the KMT has molded the referendum into a reflection of public will, it has bypassed the definition of referendums. The right to propose referendums is not the preserve of citizens. The Executive Yuan, the Legislative Yuan and the president are eligible to propose referendums. For example, former president Chen Shui-bian (陳水扁) proposed the 2008 referendum on UN membership for Taiwan. To characterize the referendums as “citizens vs the government” is, of course, a political tactic, in which “the citizens” are an abstract entity, not a homogeneous group. With different classes, levels of welfare, communities, values and ideologies involved, the KMT cannot say that it represents “the citizens.” Political science academic Gordon Smith once characterized referendums into two groups: “controlled vs uncontrolled” and “pro-hegemonic vs anti-hegemonic.” If the timing and holding of the referendum vote is controlled by the government, then it is considered “controlled” and “pro-hegemonic.” If it is enacted on the initiative of citizens, it is “uncontrolled” and “anti-hegemonic.” Smith’s theory and research have proved that the former favors the ruling party, while the latter favors the opposition. In Taiwan’s case, the four referendums actually work against the DPP. While President Tsai Ing-wen (蔡英文) proposed a “head-on battle” at the DPP’s National Convention, the KMT has been lambasting the DPP for “mixing party and state.” However, the KMT’s accusation could have only existed in the party-state system adopted by the KMT back when there was “one party, one principle, one leader,” and leaves no room for “alternative parties or internal factions.” It is impossible for the government to combine party and state in democratic Taiwan. As a democratic government runs on party politics, it is perfectly acceptable for the government to push the ruling party’s policies. Then there is the matter of administrative neutrality. The four referendum initiators held a news conference, excoriating the DPP administration for contravening administrative neutrality with regards to the referendums. “The ruling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is exploiting administrative resources and the state apparatus for partisan gains, forcing civil servants to speak up for it,” Chiang said. KMT Legislator Chen Hsueh-shen (陳雪生) is withholding the budget review in protest against the issue. If we apply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ist Joseph Schumpeter, democratic politics is about campaigning for votes to win the right to rule. In other words, pushing for one’s policies after obtaining a mandat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neutrality. As the four referendums are related to the DPP’s policies, it is only fitting that the DPP deploys the “state apparatus” to promote its policies in a democratic regime. While the four referendums are “anti-hegemonic” for the KMT, they are about maintenance of hegemony for the DPP. There is no breach of neutrality when the DPP is promoting the policies of the Tsai administration, an action that perfectly fits into the parameters of responsible politics and party politics. Taiwanese Public Opinion Foundation chairman Michael You (游盈隆) said the whole DPP was “acting in connivance,” while Representative to Germany Shieh Jhy-wey (謝志偉) said the party was “acting in solidarity.” No matter what,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the DPP is doing all it can to contest an “uncontrolled referendum.” Chin Heng-wei is a political commentator. Translated by Rita Wang

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TPP looking like a pan-blue Trojan Horse

Home Editorials Fri, Dec 10, 2021 page8 TPP looking like a pan-blue Trojan Horse By Chin Heng-wei 金恆煒 Will the Taiwan People’s Party (TPP) replace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KMT) as Taiwan’s second-largest political party? The issue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Let us begin with a news story. Chu Che-cheng (朱哲成), a TPP legislative candidate in 2019, announced his withdrawal from the party late last month, saying that it is full of aging politicians from the pan-blue camp, “second-generation politicians” and members of former Kaohsiung mayor Han Kuo-yu’s (韓國瑜) clan. “Where have all the pro-local members gone?” he asked. That Chu left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for the TPP just to leave it again provides an insight in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PP Chairman and Taipei Mayor Ko Wen-je (柯文哲). After Ko appointed Han supporter Hsieh Li-kung (謝立功) as TPP secretary-general, people began to suspect that Ko’s strategy was to ride the “Han wave.” Later, this suspicion was confirmed with the recruitment of Han supporter Huang Wen-tsai (黃文財) as director of media at TPP headquarters. The party said that Huang was recruited because of his experience working with the media, but his employment adds weight to Chu’s accusation that the TPP is filled with old, pan-blue politicians and the Han clan. Ko has also repeatedly expressed goodwill toward the KMT. Not long ago, Ko visited KMT Institute of Revolutionary Practice director Lo Chih-chiang (羅智強) while he was staging a protest on Taipei’s Ketagalan Boulevard. Not only did Ko present Lo with a pair of blue-and-white flip-flops to symboliz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an-blue and white camps, but he also appeared on Lo’s live Internet program. Dur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former president Ma Ying-jeou (馬英九), Lo served as deputy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Presidential Office. By presenting Lo with flip-flops, Ko was clearly trying to curry favor with pan-blue camp supporters, and hint that the KMT and TPP are “brothers in arms.” During six years of partnership and cooperation, Ko was elected Taipei mayor in 2014 with the help of the DPP. However, soon after he was re-elected in 2018, the two sides turned from friends into foes. As Ko is no longer able to attract more votes from the pan-green camp, he must find another means of garnering support. When the KMT quickly lost momentum after the Han wave faded away, Ko seized the chance to capture its votes. If the TPP wants to keep growing, it needs to swallow the KMT bit by bit, and currying favor with Han supporters seems to be the quickest way. Opinion polls conducted by the Taiwan Public Opinion Foundation show that the KMT and TPP are competing with each other for second spot in public support, and the TPP makes a better impression on voters than the KMT. Founded in 2019, the TPP is still young and fresh compared with the century-old KMT. While the former is likely to grow, the latter is in free fall. Will the TPP swallow the KMT? The possibility cannot be ruled out. Intriguingly, ahead of a referendum later this month — for which the KMT urges “yes” votes on all four questions — the TPP reportedly invited its members to cast a straw poll, and the majority of them also supported “yes” votes on the items, which forced the party leadership to conduct a U-turn. Some media commentators believe this shows that the TPP is turning “blue.” Awash with Han staffers and former KMT members, the TPP appears to be a modern version of the Trojan Horse in ancient Greek mythology. Chin Heng-wei is a political commentator. Translated by Eddy Chang

2021年12月9日 星期四

四大公投下的民主議題

自由廣場》(金恆煒專欄)四大公投下的民主議題 2021/12/09 05:30 四大公投的攻防正沸沸揚揚的戰鼓喧天,執政的民進黨及在野的國民黨都抱背水一戰的決心,咸認是不可輸的戰爭。 國民黨在野,雖居於正方、攻方,但明顯比不上執政黨有力、有資源,最多只能在話術上猛攻。無論主席朱立倫還是前主席江啟臣都把這次公投定義為「人民」的戰爭;是人民對抗政府。朱立倫說:「民進黨用政府力量和無盡資源與民意對抗。」江啟臣表示:「四大公投若不同意通過,就是人民的失敗。」國民黨炮製「公投代表民意」,卻不盡合乎公投的定義。公投不是「人民」唯一可獨享或壟斷的;行政院、立法院乃至總統都可以交付公投案,二○○四年「入聯公投」,就是陳水扁總統提出的。所以把「公投」定義成「人民vs.政府」,當然是戰術運用,何況「人民」是抽象概念,不是鐵板一塊;人民中有不同階級、利益、族群、價值觀、意識形態等殊異,如何可拿「人民」的虎皮當自己的大旗? 研究公投的學者史密斯(Gordon Smith)把公投分成兩類:一類是「可控制的對不可控制的」(controled vs. uncontrolled);第二類是支持霸權的與反霸權的(pro-hegemonic vs. anti-hegemonic)。公民投票辦或不辦以及何時辦,政府說了算,那就是可控制且屬霸權支配;如由人民創制權所發動,那就可界定為不可控制且反霸權。史密斯的理論與研究顯示前者有利執政黨,後者反是。所以四大公投對民進黨而言,基本上不利。 那麼蔡英文總統在民進黨全代會提出「正面迎戰公投挑戰」,是不是「黨政不分」呢?這是國民黨砲口一致的質問。「黨政不分」在黨國體制下才能成立;國民黨的「黨國」是「一個政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而且「黨外無黨、黨內無派」。民主化的台灣如何可能「黨政不分」?民主政治就是政黨政治,政府推動執政黨的政策,理所當然,有什麼黨政不分? 從黨政不分還可以帶上行政中立的問題。四位公投領銜人共同召開記者會,強力斥責民進黨政府在公投上行政不中立。國民黨前主席江啟臣表示:「號稱民主進步黨的執政黨動用行政資源與國家機器,逼公務員辯護」云云。國民黨立委陳雪生以全面拒審預算抗議執政黨在公投時,沒有保持行政中立。民主政治用經濟學家熊彼得的理論,就是爭取人民選票而贏得政治上的決定權。(順便一提,杭廷頓認為熊彼得的民主理論經過三十年的論辯證明正確。)也就是說取得執政權推動的政策,沒有中不中立的問題。四個公投案涉及的是民進黨的政策,民進黨動用所謂「國家機器」宣揚政策,當然符合民主政治下的政治安排。 就反對黨而言,公投案是「反霸權」,對執政黨而言是維護政策;既是宣講政府的政策,當然沒有「公器黨用」的帽子可扣,都符合政黨政治或責任責治。游盈隆用「全黨沆瀣一氣」、謝志偉用「全黨戮力同心」,褒貶不同,只是各行其是而已,其實都不影響執政黨全力對抗此一「不可控制的公投」之客觀事實。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12月2日 星期四

民眾黨會不會取代國民黨?

自由廣場》(金恆煒專欄)民眾黨會不會取代國民黨? 2021/12/02 05:30 民眾黨會不會吃掉國民黨而成全國第二大黨?這是許多人關注的焦點。 先從一則小新聞說起,曾披掛民眾黨選立委的黨代表朱哲成,日前宣佈「退出民眾黨」,原因是「黨內充斥著一堆老藍男、政二代」,「現在充滿了謝立功、充滿了黃文財、充滿了韓家軍,過去那些年本土派的人跑到哪裡去了?」出身民進黨改投民眾黨的朱哲成又退出民眾黨;這只是民眾黨變遷的小泡沫事件,可以看到柯文哲的變化。 謝立功原是韓國瑜人馬,柯文哲提拔為秘書長,不能說不是志在韓流。接下來愈發證實。另一位韓國瑜人馬黃文財也進入民眾黨黨部,據稱是借重黃在媒體上的經驗。朱哲成指控民眾黨充斥老藍男、韓家軍自是事實。 不只如此,柯文哲不斷向國民黨示好,到凱達格蘭夜訪羅智強,除了送「藍白拖」外,還上了羅智強的直播節目。羅是馬英九人馬,「藍白拖」當然是向國民黨支持者拋媚眼,表示民眾黨與國民黨是難兄難弟黨。 柯文哲與民進黨合作六年,靠民進黨選上市長,連任成功不久,雙方從盟友儼成敵國。拿到的綠票已到頂了;山不轉路轉,韓流熱潮過後,國民黨迅速消退,柯文哲逮到轉進的機會。要繼續壯大非鯨吞蠶食國民黨的藍票不可。討好韓流是最快速的終南捷徑。 柯文哲引老藍男成為高幹主流,目的是向藍色選民招手。要吸收藍票,就得更貼近統派意識形態。在全球民主國家「保台抗中」宣告下,柯文哲執意要辦與中國上海的「雙城論壇」,藉口是:「不要斷在我手裡」;贏得朱立倫讚揚。民眾黨發言人楊寶楨敢大喇喇說:「民進黨政客很怕統一後被清算」云云,注意,發言人嘢!重點不在「清算」,那是假議題,重點在附合中國的「統一」;民眾黨透過發言人把「統一」放在「時程表」上向藍民招手。柯文哲從綠到白到藍到偏紅,這是有跡可尋。 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民眾黨與國民黨在支持度上力拼亞軍,互有上下,就情感溫度言,民眾黨勝過國民黨。民眾黨是新生政黨,國民黨是百年黨國;前者有無限上昇的可能,後者呈現自然落體的趨勢。民眾黨會不會吃掉國民黨?可能。 但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四個公投案中,民眾黨黨中央決定「兩好兩壞」,即「反萊豬」與「護藻礁」投下贊成,「重啟核四」與「公投綁大選」投反對票。根據報導,民眾黨在邀請黨員針對四項公投案投票結果,黨員以懸殊比例,反對「兩壞」,支持投贊成票。迫使黨中央急轉彎;「兩好」雖照舊,但「兩壞」轉彎成「兩隨意」。所有媒體咸認民眾黨「藍化」了。 這代表什麼意思?這就是民眾黨的「質變」。黨部高層充斥韓國瑜人馬,黨員部隊也被國民黨黨員攻克,這就是木馬屠城記的現代版本。民眾黨即使吃掉國民黨一躍而成第二大黨,但國民黨支持者大批湧入民眾黨,成為黨內大宗,那麼量變就成質變,根據黨章,黨主席由黨員直接投票產生;民眾黨一旦成為國民黨2.0,柯主席的寶座不見得坐得穩。到時候是民眾黨取代國民黨?還是國民黨吃掉民眾黨?且看下回分曉。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黃偉哲是不是校園抓耙仔?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黃偉哲是不是校園抓耙仔? 2021/11/25 05:30 台南市長黃偉哲是不是黨國時代的鷹犬「線民」?這是嚴肅的課題,當事人與民進黨必須嚴正看待,不要以為風波一過就能船過水無痕。民進黨通過「提名特別條例」,賦予黨主席大到匪夷所思的權力,集提名權於一身;六都直轄市現任市長尋求連任不必初選,形式上由主席徵召即完成。黃偉哲的現任優先碰到線民事件能不能過關?這不是黃偉哲一人的困局,也會成為民進黨的困局。 事發之後,黃偉哲的表現頗有令人置疑的地方。首先傳聞沸沸揚揚了一個多月,黃偉哲沒有任何自清聲明,卻在最敏感時候溜進醫院,完全不符「危機處理」原則,難怪有媒體暗指他是「病遁」。 其次,出院後黃偉哲強調「我不是(A143線民)」外,臉書上表白自己「向警察局報案」;也有媒體報導,黃第一時間用的字眼是「備案」。無論「報案」還是「備案」,都不是逕行提告。重點是黃偉哲「妨害名譽」之訴,在大法官釋憲後難以成立,以拖待變罷。 最離奇的是黃偉哲回答記者的訪問。首先認定促轉會資料來自情資機關,「覺得存疑」云云。這是斧底抽薪之計,就是徹底否定促轉會所開放的監控檔案為真,從而取消「A143」,那麼「黃偉哲就是A143」說自不能成立。然而前有黃國書案證明檔案不假,再說,促轉會的資料固來自情資機關,卻是數十年累積下的第一手如假包換的「秘密檔案」。 黃偉哲另一辯解更有趣,他說:三、四十年前學生沒權力,所以沒有出賣的權益。沈政男醫生與農推系的黃偉哲同住台大男十一舍的,雖然替黃喊冤,但指出兩點:「十一舍幾乎都是醫學院學生」,但也有少數其他院系生不知道「如何安插進來」,「安插」二字吃緊;沈政男說醫學生成立了沒有登記的「噬箘體」,「秘密集會」的開會通知竟落入教官手裡,教官且在開會時敲門入室。這表示確有爪耙仔嚴密監視他們、打他們報告。 校園「爪耙仔」有沒有權力?「爪耙仔」居體系中最低層次;連捷克總統哈維爾所說「無權者的權力」的邊都摸不著。且「沒有權力」並不代表沒有「出賣」;「出賣」是抓耙仔的「天職」。有的校園抓耙仔是有大大的權力,也有大大的利益,如馬英九、胡志強之流。影射黃偉哲是抓耙仔的許忠信,當年也住台大十一舍,也有調查局以每月五千元來收買他。依監控檔案,「A143」是「農推系」、屬「支津佈建」,「主動提供情報」、佈建對象之一是「偏激社團」,而「噬菌體」是「鼓吹民主改革與台灣獨立」,當然屬「偏激團體」。 以上所述不是故入人罪;只是表明黃偉哲的自辯之辭漏洞很多,很難取信於人。從「病遁」到「報案」到自白,明顯難以自圓其說。這個大問號一日不解,質疑就一日不能除,如果民進黨一直惦惦不作為,不拿出辦法釋選民之疑,二○二二黃偉哲台南市長連任就難難難!鐵贏市台南或有易幟的可能。這才是重點。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賴士葆的性別歧視與邏輯謬誤

自由廣場》(金恆煒專欄)賴士葆的性別歧視與邏輯謬誤 2021/11/18 05:30 衛福部長陳時中去年六月十五日參加友人聚餐大口喝酒、大聲唱歌的影片外流,立委蔡易餘揭露來源指出是中國微博的假消息。值得觀察的是國民黨藉此大肆抨擊,遂引發國共聯手的質疑。不過立委賴士葆公開砲轟,詈東罵西,毫無營養;最有趣的是這句經典,他指稱在場有「飯局妹」:「頭髮這麼長應該就是飯局妹。」 說什麼話?這樣赤裸裸的性別歧視也敢宣之於口!本來集矢於陳時中的,全反射到自己身上,因為犯了大不韙;不只是歧視而已,更是愚蠢之至,完全秀出他低劣的本性;難怪引發排山倒海來的撻伐。賴士葆見勢頭不好,趕忙又祭出「謊」字訣,想用謊言掩蓋駟馬難追的那一言。老實說愈扯愈瞎,愈扯愈讓人看不起。 語言就是心智的反映:如果把「心」當成道德層面,賴士葆的性別歧視不引發公憤才怪;「智」就是知識層面,賴士葆顯露了自己思維訓練的貧乏,通不過邏輯ABC的考試,死當。在賴大委員的話語中,我們可以毫不懷疑的得出賴士葆的推理與結論:「飯局妹」等於「長髮妹」、「長髮妹」就是「飯局妹」。是不是賴士葆自己的「飯局」經驗?我們不敢妄斷,但可能性非常高。不然如何會有這個斷語? 所有邏輯入門的書,比如殷海光的《邏輯新引》 ── 寫給初入門看的邏輯書, 開篇就指明:邏輯推論以推論法則為依據,不依靠經驗或事實,經驗與事實對於推論沒有絲毫幫助;推論時如果一味依賴經驗,不獨無助反而有害。無論是靠個人飯局的經驗或事實,賴士葆都患了推論的謬誤。我們不必列出推論形式,用賴士葆想當然爾就可以證成他的邏輯謬誤。賴士葆使用了錯誤的推論形式,簡單的例子:「和尚都是光頭,蔣介石是光頭,所以蔣介石是和尚。」推斷蔣介石是和尚的荒謬與推斷長髮妹是飯局妹一色,賴士葆犯了邏輯負面示例的第一課。 幫賴士葆上一門基礎的免費邏輯課,有點不值。重點是,為什麼一年前的影片會在此時流出,而且成為國民黨們抹黑的工具?解讀起來不難,那就是陳時中已成為國民黨最大且最難打敗的對手,無論台北或桃園,陳時中都是民進黨的王牌,也是國民黨/藍營的勁敵;抹黑要趁早,不然來不及了 唱卡拉OK、喝酒,甚至抽煙,都是個人嗜好,都在私領域之內,沒有私德的問題,又咬不出利益輸送或利益衝突問題:刻意把「長髮妹」栽贓成「飯局妹」,那頓餐會就被貶抑成道德問題,即使摧毀不了陳時中的光環,也足以折損其人格。這就是賴士葆們用口水說故事,移花接木抹黑他、迫他下台的原因。問題是台灣防堵武漢肺炎的成功已成為世界的典範,做為防疫總指揮官的陳時中已贏得台灣人的信心與信任。要憑空抹黑陳時中?門都沒有,徒顯自己之短。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11月15日 星期一

Failures led to PRC-linked unit at NTHU

Mon, Nov 15, 2021 page8 led to PRC-linked unit at NTHU By Chin Heng-wei 金恆煒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NTHU) is at it again. Last year, the university was at the center of a controversy after establishing the Taip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funded by PJ Asset Management Group. The on-campus academy was described by some as an “illegal rooftop addition” to Taiwan’s higher education. This time, there have been reports that a Chinese Communist Party-linked entity, the Cross-Strait Tsinghua Research Institute (清華海峽研究院), had been operating at the university since 2016. What efforts has the Mainland Affairs Council (MAC) made on the issue? MAC Minister Chiu Tai-san (邱太三) told a question-and-answer session at the Legislative Yuan that the council in July received reports on the issue and informe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August. The problem is that had the Liberty Times (the Taipei Times’ sister newspaper) not uncovered the case earlier this month, the institute might still be open today. Surprisingly, it took nearly four months for the government to shut the institute. Did the council not see it as a matter of concern? Chiu also said that, based on “respect for academia,” the council “rarely” investigates whet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have been infiltrated by Beijing, so the institutions might become loopholes. His statement was also full of holes. Rarely? The council has probably never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re are any infiltrated institutions. Without investigation, how did Chiu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such campuses might become loopholes? Clearly, the council was covering up its own incompetence and failure, and used “respect for academia” as an excuse. Has the council not noticed that the world’s democratic countries are busy eliminating Chinese academies in jurisdictions that have infiltrated their universities? As the US tries to kick out Chinese-run Confucius Institutes, Taiwan has established one center for Mandarin learning after another in the US. The world has sensed the seriousness of Chinese infiltration at universities, while Taiwan is still upholding the banner of “respect for academia.” Although the fire of communism has already broken out on campuses, the “firefighters” are still hesitant to go in and extinguish the flames. As for NTHU, by helping the institute establish itself on campus without asking for the education ministry’s approval, the school might have contravened the University Act (大學法) and the Act Governing Relations Between the People of the Taiwan Area and the Mainland Area (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and university officials could face a fine or imprisonment. However, the university is passing the buck and claims that the institute was formed by its alumni association, and its office was rented from the Tze-Chiang Found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at is certainly a big lie. An investigation by the National Security Bureau found that the office on the fifth floor of NTHU’s Innovative Incubation Center was rented to the foundation by the university, which then rented it to the Cross-Strait Tsinghua Research Institute on its own accord. Although the foundation was responsible for renting it to the institute, the university might have been behind the decision to do so. The government should therefore at least show determination and expel the foundation from NTHU’s campus. Chin Heng-wei is a political commentator. Translated by Eddy Chang

2021年11月11日 星期四

清大引紅火燒台灣

自由廣場》(金恆煒專欄)清大引紅火燒台灣 2021/11/11 05:30 怎麼又是清華大學?上回沸沸揚揚的鬧出違章建築 「台北政經學院」案,現在又搞出中共組織「清華海峽研究院」公然駐進清大,從二○一六年開始近五年之久。 陸委會到底幹什麼吃的?主委邱太三在立院答詢表示,七月收到相關情資,八月發文給教育部。問題是,如果《自由時報》沒有報導,「清華海峽研究院」到現在都不會關門。從「情資」到被迫關門,竟然花了近四個月時間。陸委會還在悠哉游哉事不關己? 其次,邱太三撇清說:「基於尊重學術,很少調查學術單位有無被滲透情形,也使學術單位變成可能的破口」云云。一句話破綻百出。什麼「很少」?根本就是「沒有」。既然沒有調查,如何得出「破口」的結論?拿「尊重學術」當藉口,只能掩飾陸委會的無能、無效。難道沒有看到全球民主國家忙著清除中國滲透在大學的種種名目的「研究院」?美國把「孔子學院」趕出去,到台灣成立「華語文學習中心」;世界各國家都察覺學術界被滲透的可怕,獨獨台灣祭出「尊重學術」!紅火都已經燒進大學校園中了,還怕滅火隊不尊重學術而不入校門?那些曾志朗們拉「學術自由」的虎皮當大旗,可以閉嘴了。 清大明幫暗助廈門「清華海峽研究院」設「新竹辦公室」,從未報請教育部核准,有違大學法之虞,更嚴重的是明顯觸犯〈兩岸條例〉,不但要罰鍰且有刑責。問題來了,清華大學推得一乾二淨,宣稱「清華海峽研究院」是「校友」所成立,由設在校園的「自強基金會」轉租給「海峽研究院」,不屬於清大,校方未曾知悉或參與其中的業務運作。當然是彌天大謊。調查結果出爐,原來「新竹辦公室」座落於清大育成大樓五樓,由「自強基金會」向清大租賃,然後轉租廈門「清華海峽研究院」,由基金會打點一切,清大自是主謀。 先談關鍵字眼「校友」。中國的「清華」與台灣的「清華」八竿子打不著;除了因襲「清華」二字外,兩國的「清華」如之何會「校友」來「校友」去?〈兩岸條例〉要嚴禁的就是以學術為名勾結中國的「清華現象」。 陳力俊在清大校長任內完全無視森嚴法律,透過所謂廈門「校友會」,率領清大一級主管訪廈門,目的在結合兩岸的「清華」以完成「實體機構」。最後格於台灣法令,功敗垂成;不得已下改由「北京清華」與「台北清華」校友接手,這就是「清華海峽研究院」源起。陳力俊打出的口號就是「兩岸清華一家親」,夠白了罷。清大完全依此藍圖走到今天,更何況清大教授楊梵孛等三位曾以「新竹辦公室」名義到中國「清華海峽研究院」考察,宛如「清華一家親 」的慶功宴。 陳力俊是知法犯法,應科以刑責。至於清大與中國聯手,為了遂其「兩岸清華一家親」的陽謀,委由「自強基金會」當白手套,公然租大樓然後暗渡陳倉給中國官方;清大出謀劃策,豈容置身事外。罰五十萬?不過民脂民膏,無傷,至少「自強基金會」必須逐出校園,以示政府的決斷;剩下的就靠立委補破網了。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11月7日 星期日

批朱立倫「主謀變把風」 蘇貞昌:踩到痛腳 他哇哇叫是「正常倫」

批朱立倫「主謀變把風」 蘇貞昌:踩到痛腳 他哇哇叫是「正常倫」 蘇貞昌表示,現在看到自己的黨籍縣市長紛紛出來表態反對,他反而縮回去了,說他只是幫忙,本來是主謀,現在變成把風的幫忙,所以這個形容再貼切不過,比起朱立倫常常講話跟以前不一樣、反常,那還好得很。

2021年11月5日 星期五

No easy fix for recall procedure

No easy fix for recall procedure By Chin Heng-wei 金恒煒 The recall of former Taiwan Statebuilding Party legislator Chen Po-wei (陳柏惟) — the party’s only member of the Legislative Yuan — in Taichung’s second electoral district has raised questions about whether the Civil Servants Election and Recall Act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 needs to be amended again. The most high-level advocate of this idea is former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legislator Lin Cho-shui (林濁水). Lin believes that Chen’s recall was the direct result of the rush in 2016 to amend the original version of the act. The DPP at the time supported the amendment, which lowered the requirements for a recall. Lin says that the act needs to be amended again because its post-2016 version puts small political parties in jeopardy. However, the reason for amending the act in 2016 was simple: Following the 2014 Sunflower movement, seven then-legislator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KMT) — Tsai Chin-lung (蔡錦隆), Huang Chao-shun (黃昭順), Lin Kuo-cheng (林國正), Alex Tsai (蔡正元), Lin Hung-chih (林鴻池), Wu Yu-sheng (吳育昇) and Chiang Huei-chen (江惠貞) — were subjected to recall votes as part of the so-called “Appendectomy Project,” a pun based on the Chinese word for appendectomy’s likeness to “pan-blue legislator.” None of the recalls were successful, mainly because of the high threshold at the time. More than half of eligible voters had to ratify the proposal and at least half had to vote for the recall, as had been devised by the KMT. The two high thresholds were essentially a cast-iron guarantee that no recall vote would succeed. So, is the recall act in its post-2016 version the main culprit behind Chen’s defeat? To answer that, some additional cases must be analysed. Chen was recalled with 51.72 percent turnout and 51.48 percent of votes in favor of his recall, which means that both criteria of the pre-2016 version of the act would have been met. Even under the previous system with 50 percent thresholds, Chen would still have been recalled. Is the new system better than the old? Last year’s recall of then-Kaohsiung mayor Han Kuo-yu (韓國瑜) can serve as a counter example. In Han’s case, 939,090 voted in favor of recalling him, while 25,051 voted against, so that the votes in favor far outstripped those opposed to his ouster, and the recall was successful. However, because there was only a 42.14 percent voter turnout, falling short of the 50 percent needed before 2016, Han would not have been recalled under the old system. The question for Lin is if the DPP had not amended the law, would Han not still be Kaohsiung mayor? There is another case, which sits somewhere between Chen’s and Han’s, namely the attempted recall of former New Power Party legislator Huang Kuo-chang (黃國昌). Huang’s recall vote was something of a trial run for the new, post-amendment version of the recall act. The result was that there were more votes in favor of his recall than against, but the turnout was less than one-quarter of eligible voters in his district, and the recall failed. In this case, it seems, the lower threshold did not sound the death knell of Huang, a legislator of a small party. If the reader will allow a small digression: Even though each name on the list of recall proposals as part of the Appendectomy Project escaped recall at the time, not one of them retained their seats: All among them who ran in the next legislative election got voted out. Huang Kuo-chang also did not run for re-election in his district and was placed fourth on the party’s legislator-at-large list, failing to win a seat. If these statistics do not entirely answer the question of the amended act’s political effect, they at least provide food for thought. Whether the threshold is high or low is no guarantee of the result. Can the DPP amend the recall act because of the result of Chen’s recall vote? Of course it can. Does the KMT have a say in this? No, it does not. The KMT, in its attempts to frustrate the rights of Taiwanese to recall public servants and elected officials, not only devised legislation that meant a successful recall was all but impossible, it also repeatedly revised legislation to block voters’ attempts to file recall petitions, the most egregious examples being the “[KMT Legislator] Wu Yu-sheng (吳育昇) clause” and the “Appendectomy Project clause.” Chen’s recall is certainly a setback, but the Taiwan Statebuilding Party might benefit from sympathy votes in the next election. The family of former KMT legislator Yen Kuan-hen (顏寬恆) might try to mobilize votes in Taichung’s second electoral district to get Yen, who last year lost his seat to Chen, back into power, but even that campaign will not stop Taiwan’s democracy from moving 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 Chin Heng-wei is a political commentator. Translated by Paul Cooper

2021年11月4日 星期四

國民黨用公投反民主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國民黨用公投反民主 2021/11/04 05:30 國民黨在台中二選區罷免立委陳柏惟取得戰績後,下一戰就是全力推動四個公投案。黨主席朱立倫宣布公投是對閣揆蘇貞昌的不信任投票,可見推動公投不是促進直接民主的行使,而是赤裸裸的政治鬥爭。 黨國一向全力阻卻人民基本權力的行使。馬英九在總統任內推出鳥籠「公投法」,又祭出鳥籠「罷免法」,全以「雙二一制」卡住民意,甚至設立「投票審議案員會」極盡把關之能事;罷免法遂成不能罷免法、公投法遂成不能公投法。骨子裡反公投的國民黨,現在竟然挺起公投來!這種變臉有兩層意義:第一,過去反「公投」,今天反其道而行的力推「公投」,現在的國民黨否定過去的國民黨,變臉比翻書還快;第二,國民黨利用台灣人民拚搏爭取到的民主工具轉而為反民主之用,把民主的公投制變成政治鬥爭工具,取消人民的意願。 先談第一點。國民黨不只挺「公投」可笑,最見笑就是由國民黨具名提出的兩公投案,「重啟核四」也好,「公投綁大選」也好,都是前言不對後語,自己打自己嘴巴。 「重啟核四」固然是維護黨國神主牌,但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當新北市長時,在臉書發文公然表態反核,原因簡單,核能不安全且核廢料無法處理,遺禍子孫。現在朱立倫為了鞏固「弱勢主席」的寶座,寧置台灣安危於度外,一黨之私不知要依於胡底。 「反公投綁大選」」更可笑。當年為了反制陳總統「入聯公投」,國民黨創發「公投綁大選」作為抹黑民進黨的標籤,今天為了「反」民進黨,把當年的黑標籤往自己額頭上貼,宛如霍桑筆下的「紅字」。無恥之極。 核電是環保首敵,國民黨既主張「重啟核四」又全力聲援「護藻礁公投」,正是執己之矛攻己之盾。更何況國民黨壓根沒有環保觀念,挺「藻礁公投」不啻是國民黨意識形態與價值觀的反證。舉一個例子。二〇一九年行政院環保署公告「限塑政策」,國民黨大肆批判;如果連「限塑」這種起碼的環保都反對,如何可能支持環保?藻礁三接是馬英九執政時所規劃的,完全沒有顧慮藻礁問題。民進黨政府執政後,縮小規模到原來的十分之一,受到環保人士批評後,接收站再外推四五五公尺。毫無環保意識的國民黨豈在乎藻礁?不過割環保人士之稻尾,祭自己權力的五臟廟。 至於「反萊豬」,且不談簡化了問題,要問的是有沒有意在打擊美台關係,不讓蔡政府以美制中?另方面又可向中國示忠?用食安掩蓋「反台」之用心昭然。 「公投」是直接民主,可補間接民主的不足。四個公投意味人民對四個政策,可以有四種不同議題的理性選擇。最不可原諒的是,國民黨把「四個公投」的選擇題當成是非題,迫使人民不再能理性思考後投票,只剩非此即彼的一種選擇:選擇站哪一邊、哪一黨!關乎台灣前途的重大政策於事無法正確反應民意。「公投」一旦化為政黨選擇,實質上就是抽空了民意,取消了公投的民主意義。這不是反民主是什麼!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11月2日 星期二

魯迅、林語堂與「打落水狗」

魯迅、林語堂與「打落水狗」 金恆煒文 2021 年 11 月 2 日 「歐洲之聲」 魯迅是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過世,越一年的十一月,在美國的林語堂寫〈魯迅之死〉,有一段白描魯迅的為人,刻畫入微,有魯迅月旦人物的同樣工力: 魯迅與其稱為文人,無如號為戰士。戰士者何?頂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鋒以為樂。不交鋒則不樂;即使無鋒可交,無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於胸中。 此魯迅之一幅活形也。德國詩人海湼語人曰,我死,棺中放一劍,勿放筆。是足以語魯迅。 這裡拈出的「拾一石子投狗」,是有典故的,涉及林魯之間的一次文字論難。最後林語堂盡棄己見,全面接受魯迅意見。 這個諍論,大而言之,關乎當年的歷史因素與政治局勢,小而言之,則事起於魯迅兼任的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學潮,從而引發了魯迅與《現代評論》、《新月》社班底成員陳西瀅、王世杰及梁實秋、徐志摩等的長期筆戰。這個文化/政治事件在此不能詳述,許壽裳的《亡友魯迅印象記》中有一章── 周作人稱之為「舉世聞名」的 ──〈女師大風潮〉,言簡意賅,可以節引於下。許壽裳是魯迅一生摯友,許壽裳說,除了在南昌的三年外,「朝夕相見近二十年,相知之深,有如兄弟。」他們都時任北洋政府教育部僉事,而且許壽裳還是北師大前任校長,所以既屬旁觀的當事人,又屬目擊者,他的論述可當史實看: 一九二五年春間,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有反對校長楊蔭榆事件,楊校長便不到校,後來任意將學生自治會職員六名除名,並且引警察與打手蜂擁入校,學生不服,迨教 育總長復出,遂有非法解散學校的事,並且命司長劉百昭雇用流氓女丐毆曳學生們出校。女師大的許多教職員……遂有校務維持會的組織,魯迅本是女師大的講師,所 以成為該會的會員之一,而章士釗視作眼中釘,竟倒填日子將他的教育部僉事職務免去了。…… 當時執政的是軍閥段祺瑞,章士釗是司法總長兼教育總長。從對戰的兩造來看,官方是:段祺瑞─章士釗─楊蔭榆,抗方是反校長的學生及署名發表宣言支持學生的「七教授」,包括馬裕藻、沈尹默、周樹人(即魯迅)、錢玄同、沈兼士、李泰棻、周作人,後來加入許壽裳、齊壽山(教育部視學)兩人。魯迅與許壽裳都是民國元年臨時政府成立之初,由教育總長蔡孑民力邀入部工作,一直待到女師大風潮結束。女師大風潮時,魯迅與許壽裳是僉事,章士釗是教育總長,自屬魯、徐直屬長官。但北洋政府更迭頻繁,誠如魯迅詩云:「城頭變幻大王旗」;魯、許復瞧不起章的學品。章士釗憑仗段祺瑞之勢,通過國務會議,悍然關閉女師大,撤魯迅職。最後結局是章士釗、楊蔭榆雙雙去職,魯迅向「平政院」遞狀告章士釗違法,罪證就在許壽裳所說的「倒填日子」的偽造文書上;章士釗向段祺瑞遞交免除魯迅「僉事」的呈文,指控他「於本部下令停辦該校以後,……倡設校務維持會,充任委員。……應請明令免去本職,……。」(轉引自房向東,《 魯迅與他的論敵》)魯迅參加女師大校務維持委員會時在八月十三日,但免職呈文上的日期卻在八月十二日,明顯是日期差錯,有構陷入罪之嫌;魯迅逮到這個辮子,官司打贏了。鄭學稼復另有一說:「僉事是總統任命,總長無權。」(見氏著《魯迅正傳》)不知何所據而云然?如果總長真是越權下令解職,命令自屬無效,魯迅「平政院」吿狀,不必拿「倒填日子」當主要證據,破壞程序正義罪名更大,且章氏的「免職令」是「謹呈臨時執政」,可見程序完備。再看一例。北京政府的國家元首稱執政,ㄧ九二六年顧維鈞被任命為財政部長,他有部內人士任命權;(見《顧維鈞回憶錄》)這也符合行政程序。 章士釗解散女師大,引發了北京大學的憤怒與反彈,北大評議會乃通過與教育部脫離關係、宣佈獨立的議案,但胡適、陳西瀅、王世杰等十七人反對,案子遂不了了之。從而看到學術界兩個陣營的對壘,據許廣平(被開除的學生自治會員六人之ㄧ,後成為魯迅夫人)所說:「女師大的國文系……六位教員都是在北大國文系任教的,而且又多是反對胡適的,所以鬥爭又牽涉到北京大學內部的。」也就是北大內「胡適ㄧ反胡適」的派系鬥爭。 陳西瀅時任《時代評論》主筆,直面挑戰《雨絲》周刊成員的魯迅;「七教授宣言」一出來,陳西瀅在《現代評論》上立還顏色,暗指魯迅是背後黑手,依周作人在回憶錄中解讀是:「大有挑唆北洋軍閥政府來嚴厲壓迫女師大的學生的意思」。周作人又說,《現代評論》是「接受官方津貼」,支持學生的《雨絲》是「用自己的錢,說自己的話」。周作人的指控有沒有譜?有沒有根據?我想可能性很高,但也不容忽視另一個因素,即人/派的關係。 章士釗在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一月作《新聞部》社論,題目是〈農治述意〉,談以農立國的重要,文內並附有與吳稚暉往來酬答的多封信函,末封信上說:過去在倫敦與你的姻親子輩陳通伯(即陳西瀅)討論古今人物,恭維他可與威爾斯(H.G. Wells,以《世界史綱》為世所重)比肩云云。(按章士釗原信用文言文,此地譯成白話)可見章士釗看重陳西瀅如此。陳西瀅也很推重章士釗,說在柏林時親見章士釗兩間屋內「滿床滿架滿桌滿地都是關於社會主義的德文書。」兩人之交好,溢於言表。 《現代評論》的創辦人王世杰與陳西瀅都留英,一九二八年王世杰出任武漢大學創校首任校長,即拉陳西瀅到武大任教,他們皆屬英國幫。徐志摩也是留英,陳西瀅曾有一文說:「一九二〇年的秋天,由幾個中國留學生從美國到倫敦,其中我最先認識的是徐志摩。」徐志摩則推崇陳西瀅最有資格在中國能上承伏爾泰「法統」。(見氏譯伏爾泰小說《贛第德》〈前言〉)所以陳西瀅、王世杰、徐志摩都是《時代雜誌》同伙,全站在章士釗一邊,周作人也曾與他們有交往,稱他們是「東吉祥胡同派」。魯迅說,這些支持章士釗的北大教授,許多北大教教授都住東吉祥胡同,「當章士釗炙手可熱之際,《大同晚報》曾稱他們為『東吉祥派的正人君子』」;原本正面揚揄的讚譽「正人君子」四字,遂成為魯迅負面詆娸陳西瀅們的專門貶詞。再按胡適日記,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六日:「到東吉祥胡同訪王雪艇(王世杰)」,可見東吉祥胡同是《時代雜誌》據點,王世杰是核心人物之一。 明瞭了這個大局,林語堂一九二五年一月十日在《雨絲》中發表〈插論《雨絲》的文體 ──穩健、罵人及費厄潑賴〉的意義才能彰顯。所謂「費厄潑賴」即 “fair play”,漢譯出於周作人手筆。林文係針對魯迅而發: 此種「費厄潑賴」的精神在中國最不易得,……,中國「潑賴」的精神很少,更談不到「費厄」,唯有時所謂不肯「下井投石」即帶有此義。且對失敗者不應再施攻 擊,因為我們所攻擊的在於思想非在人,以今日的段祺瑞、章士釗為例,我們便不應再攻擊其人。 魯迅自言「我的反抗,卻不過是與黑搗亂」,看到林語堂護航「黑暗」,就要搗亂一下。一九二六年一月十日魯迅在《莽原》半月刊創刊號發表了〈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一共分成八節。第二節小標「論『落水狗』有三種,大都在可打之列」: 至於「打落水狗」……當看狗之怎樣,以及如何落水而定。考落水原因,大概有三種:(1)狗自己失足落水者;(2)別人打落者;(3)親自打落 者。倘遇前二種,便即附和去打,自然過於無聊,或者竟近於卑怯,但若與狗奮戰,親手打將其落水,則雖用竹竿在水中從而打之,似乎也非已者。……總之, 倘是咬人之狗,我覺得都在可打之列,無論它在岸上或在水中。 第三節〈論叭兒狗尤非打落水裡,又從而打之不可〉: 叭兒狗……唯然是狗,又很像貓……,因此也就成為闊人、太監、太太、小姐們所鍾愛。它……只是以伶俐的皮毛獲得貴人餋養,……脖子上拴了細鏈子跟在腳後跟。 僅引兩節,已知大意。第四節小標〈論不「打落水狗」是誤人子弟的〉;點名楊蔭榆、章士釗二人。第五節〈論塌台人物不當與落水狗相提並論」: 現在而論,因為政局的不安全,真是此起彼落如轉輪,壞人靠著冰山,恣行無忌,一旦失足,忽而乞憐,老實人……乃忽以「落水狗」視之,不但不打,甚至於還有哀 矜之意……,殊不知它何嘗真落水,他日復來,仍舊先咬老實人,「投井下石」無所不為。 這當然是回應林語堂對段祺瑞、章士釗 「下井投石」的質問。第六節則討論為何「現在還不能一味『費厄』」,魯迅說,「費厄潑賴」當然要,然而現在還不行,為什麼呢? 他對你不「費厄」,你卻對他「費厄」,結果總是自己吃虧,不但要「費厄」而不可得,並且連要不「費厄」而亦不可得。所以要「費厄」,首先看清對手,倘是些 不配承受「費厄」的,大可以老實不客氣;待到它也「費厄」了,然後再與他講「費厄」不遲。 林語堂讀到這篇文章,看來完全接受,甚至手繪一副漫畫〈魯迅先生打叭吧狗〉,揭載於一月廿三日的《京報》副刊上。所繪魯迅:頭戴氈帽,八字鬍,身著長袍大氅,站在河邊手持長竿,痛擊在河中掙扎的落水狗。並有題字:「凡是狗必先/打落水裡面/後從而打之」。 「打落水狗」當然不是一種哲學思想,也稱不上主義;但與胡適自由主義所強調的「容忍」,自是鑿柄不入。一九八〇年代,中國在改革開放下,「民國熱」應運而生,胡適不再是禁忌。有論者說魯迅與胡適是二十世紀的雙璧,也有人目之為雙高峰;探討與比較魯迅與胡適思想的取向及影響力成為顯學。魯、胡的思想固然值得分疏,但兩人最大且顯著歧出的在個性上的南轅北轍:魯迅是「橫眉冷對千夫指」,惡聲至必反之,絕不講容忍,還說遇到主張寬容的,退避三舎可也;胡適反是,他的格言之ㄧ是「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打落水狗」是打死胡適也不會說的。兩人的思想與政治理念以及學術興趣或還有可以評比,但最大且絕無妥協的厥在個性,是兩種對立的、針鋒相對的迥異人格類型。 魯迅與新月派儼成敵國,(胡適給蘇雪林的信,用「敵黨」)葉公超誼屬新月,對魯迅卻竟異常推重,與新月派顯然不同調,因此更具意義。葉公超也留美留英,研究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有名於時。他幼年失怙,由以書畫名世的叔父葉恭綽撫養成人。葉恭綽挽徐志摩詩有「傷逝益自念,萬恨捶胸腹」,不是一般交好。葉公超晚年時,還打算藉徐志摩五十年祭寫紀念文章;可見是兩代交情。 葉公超逝世於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十九日,二十日《聯合報》副刊趁葉死後次日 「應景」推出葉公超遺文〈病中瑣憶〉,共三則,每則區區數百字,應是隨手寫來尚未完篇;末則是「評論魯迅」,數百字而已。他說:「魯迅死了以後,我特別把魯迅所有的作品都搜集來,不眠不休地花了好幾天時間把他們一口氣全讀完,然後寫了一篇長文,大約有一萬字,發表在天津《益世報》副刊上。」其實葉公超悼念魯迅的文章有兩篇:一篇就是他所說的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刊於天津《益世報》,題目是〈關於非戰士的魯迅〉,後收入在秦賢次編輯的紀念集《葉公超其人其文其事》中 ;第二篇刊於一九三七年一月廿五日,題目是〈魯迅〉。〈關於非戰士的魯迅〉只有一千六字左右,〈魯迅〉四千八百字。(〈魯迅〉資料見湯晏,《葉公超的兩個世界》),葉公超生前只記得寫過萬字長文弔魯迅,舊文自己遍尋不着,唯一印象是稱美魯迅文字好。 葉公超的〈關於非戰士的魯迅〉,文題突顯只着重論魯迅的「非戰士」部分,「戰士的魯迅不論,而魯迅仍可紀念的」;表達了他自己的立場,也可能為向新月朋友交代,當然無可厚非。他提出魯迅三方面的貢獻:一在文學史,一在小說創作上,最後是他的文筆: 我很羨慕魯迅的文字能力。他的文字似乎有一種特殊的剛性是屬於他自己的(有點像 Swift 的文筆),華麗、柔媚是他沒有的東西,雖然他是極力的提倡着歐化文 字,他自己文字的美卻是脫胎於文言的。他那種敏銳辣的滋味多半是文言中特有的成分,但從他的筆下出來的自然就帶上了一個性的親切的色彩。我有時讀他的雜感 文字,一方面感到他的文好,同時又感到他所「瞄準」(魯迅最愛用各種軍事名詞的)的對象實在不值得一粒子彈。罵他的人和被他罵的人實在沒有一個在任何方面 是與他同等的。 在〈魯迅〉中, 葉公超認為是「五四之後,國內最受歡迎的作者無疑是魯迅。主要原因是在他能滿足一般人尤其是青年在絕望與空虛中的情緒。」「他不但能怒,能罵,能嘲笑,能感慨,而且還能懺悔、自責,當眾無隱的暴露自己。」葉公超接續盛讚魯迅的雜文:「他的思想裡時而閃爍着偉大的希望,時而凝固著韌性的反抗,在夢與怒之間,是他文字最美滿的境界。」(轉引自許紀霖,《大時代中的知識人》) 有趣的是,葉公超在「評論魯迅」開頭的解釋,:「這篇文章我曾經提到胡適之、徐志摩的散文都不如魯迅。我說魯迅雖然沒有人格,但是散文卻最好。」同時又透露密辛:「文章發表後,胡適之很不高興,他對我說:『魯迅生前吐痰都不會吐在你頭上,你為什麼寫那麼長的文章捧他。』」胡適不高興,那是當然的,原來「五四之後,國內最受歡迎的作者無疑是魯迅。」這還不說,「罵他的人和被他罵的人實在沒有一個在任何方面是與他同等的 」, 陳西瀅、梁實秋等都抵不上魯迅的一顆子彈! 胡適與葉公超是私下對話,卻雋永有趣,足以入《世說新語》,也大可藉用魯迅的話 ──「立此存照」。 原文台灣《印刻》首發

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降低罷免門檻何罪之有?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降低罷免門檻何罪之有? 2021/10/28 05:30 基進黨唯一一席立委陳柏惟在台中二選區遭到罷免,引發了要不要修訂「選罷法」的爭議,最有代表性的言論當推民進黨大老林濁水。林濁水認為陳柏惟被罷成功是當初修法的「聖人和立委」「死命推動罷免門檻降低,民進黨支持過關」,造成「今天眾小黨被害死」,強調非「力圖再修法」不可。 為什麼二〇一六年要修改「選罷法」、降低罷免門檻?原因很簡單。二〇一四太陽花運動後,有「割闌尾/藍委運動」,七位國民黨立委包括蔡錦隆、黃昭順、林國正、蔡正元、林鴻池、吳育昇、江惠貞等,全栽在國民黨所設定「投票率過半、同意票也超過二分之一」門檻的「雙二一制」下,沒有一個罷免案成立。「雙二一制」形同銅牆鐵壁的金鐘罩,罷免形同假議題。 那麼修掉「雙二一制」鳥籠後的選罷法,是不是「害死陳柏惟」的元凶?論述必須放在事實上去檢驗。陳柏惟的罷免結果:投票率五一點七二%、同意票五一點四八%,通通過半。即使延用「舊法」,在投票率與同意票「雙二一制」的高門檻下,陳柏惟的罷免案依然得遂。 新制是不是比舊制「不利」?再提一個反證。二〇二〇年罷免高雄市長韓國瑜,同意票九萬三千九百多,不同意票二萬五千五百多,同意票遠多於不同意票,罷免案成立。然而,一旦援用「雙二一」舊制,因為投票率僅四二點一四%,未及五成,則罷免失敗。那麼要問林前立委,當初如果不「死命推動修法」,韓國瑜的罷免案會通過嗎? 在陳柏惟與韓國瑜兩個罷免案例之間,還有黃國昌立委罷免案可說。黃國昌是「選罷法」新制的試車者。投票結果:同意票超過不同意票,但投票率未達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罷免失敗。可見降低罷免門檻,並沒有「害死小黨」的黃國昌。 說一個題外話。名列「割闌尾/藍委運動」的七位國民黨立委,雖逃過罷免,卻沒有一個保住權位;不是換屆沒有選上,就是自己宣佈退選,喪失立委職務可說百分百。「時代力量」的黃國昌後來不競逐連任,出任不分區第四名,落選。統計學上的數字能不能當政治效應上的解讀?至少是一個有趣的議題。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罷免門檻高低不是成不成案的保證。民進黨能不能因為陳柏惟案而修法?當然可以。國民黨能說嘴嗎?不能。這個黨為反制人民的罷免權,除訂不能罷免的「罷免法」外,一再修法反制選民的罷免行動,最有名的就是「吳育昇條款」、「反割闌尾條款」。 陳柏惟在台中二選區固然馬失前蹄,基進黨在明年立委選舉卻可能會獲得選民的同情票。橫行鄉里的顏家傾全力逼出在地極大化選票,不過爾爾;台灣民主仍然葡匐前進。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在栗樹下,我出賣你,你出賣我。」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 2021/10/21 05:30 手上有一份機密文件,三十年以上歷史了吧,那是全國性公營大機構內部國民黨「小組會議」之後的決議,主旨是:「第三十組轄下應注意(人物)及各人思想行動」,發文者是「小組長〇〇〇」,左列有名有姓的名單「計十一人」。公文之前字加雙圈:「本表請勿遺失洩漏」。這個文獻至少顯示「線人」不只是被佈建、被吸收、然後「每月支津」然後「被考核」……。國民黨在每個單位都有黨組織、都有「小組會議」,當然也都有「應注意名單」。 許多人同情黃國書,認為黃也是受害人,就是放在黨國「佈建/線人」的脈絡下。其實黃國書宣佈「三退」,是走投無路下無奈的決定。根據媒體報導,新潮流系大老某發現黃國書在威權時期擔任「國民黨線民」,八月即除流,但黃國書四下討救兵,妄圖補破網。不料媒體給掀了底,黃國書不得不宣布退黨、退出民進黨團運作,立委屆滿後也不再連任。 他充滿怨懟,接受媒體訪問說:「黨內同志到媒體爆料」,而且稱當年是「被迫」。羅文嘉大不以為然,在臉書指出:「按月支薪、按時回報、鉅細靡遺、詳實準確,時間持續不知多少年」;「被迫」云云,不通。新潮流系繼續補刀表示,民進黨成立的三年後,黃國書還繼續擔任線民。暗黑歷史的蓋子一旦打開,黃國書的政治生命已然結束,無論黨內有多少人替他抱不平,妄圖援用韓國瑜的「更生人」說法也當不了保命符。民進黨敢留黃國書?黨勢必陪葬。 黃國書錯誤第一步是做線民,錯誤第二步是被新潮流網羅,然後又被新潮流培養成立委。如果黃國書沒有從政,安安靜靜當一個小老百姓,就算有不光彩的黑紀錄,大約就與那些三萬個線民一樣,沈入歷史的墳場中。黃國書為什麼選擇民進黨而不加入國民黨?這個謎一定有謎底,恐怕無人能解。重點是,若而加入黨國之列,即使案發了,又怎樣?立委依然好自為之。 「爪耙仔」在黨國體制不是負面的可恥行徑,馬英九為了進「革命實踐院」,公然拿「爪耙仔」當彪炳的戰功,即使被法院認證是特務/職業學生,還不是「好漢」一條!胡志強是又一例。立委范雲在臉書上公佈「校園安定系統之佈建運用情形」名冊中,線民代號A2的「台大政治系四年級、女性學生會長」,大家都知道那是國民黨立委林奕華。「爪耙仔」在國民黨內比比皆是,多一個黃國書,無傷。 當年黃國書們為什麼敢做情治單位的「線人」?利誘恐怕不是唯一原因,深信黨國體制永遠不倒,那些狗屁倒灶、背德的線人事件絕不致外洩。歐威爾《一九八四》終章是:「在栗樹下,我出賣你,你出賣我。」民進黨執政,成立促轉會,這些黑材料才會見光,栗樹下線人不再;黃國書的悲劇始於國民黨、終結於民進黨。(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10月14日 星期四

國共惡鯨聯手罷免陳柏惟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 2021/10/14 05:30 罷免陳柏惟難不難?先要看此一罷免案的架勢。國民黨主席投票前,副秘書長顏寬恒突辭黨職,然後與黨主席江啟臣同時發文,用意很明白:顏支持江選主席、江的回報是助顏班師回朝,他們毫不諱言表示是「奪回台中第二選區的起手式」;「罷免案」於是成為陞官圖或說復官圖。國民黨罷免陳柏惟是以大鯨魚之勢併吞小小小蝦米而已。 第一:顏清標、顏寬恒父子是台中黑派掌門人,掌控台中市第二選區長達廿五年之久,顏家又是大甲鎮瀾宮的董事長,小妹顏莉敏還是現任台中市副議長。那麼陳柏惟呢?一介草民而已,無權無勢、毫無憑藉。顏家傾全力除掉空降勝出的陳柏惟擺明就是搞復辟,這不是大鯨魚吞食小蝦米是什麼? 第二:新任黨主席朱立倫即使號稱「最弱勢主席」,國民黨依然如連戰口中的「在野第一大黨」,基進黨可能連「小黨」也排不上,全黨只有陳柏惟一位立委。國民黨輾壓基進黨,不是大鯨魚吞食小蝦米是什麼? 第三:江啟臣隸屬台中紅派,顏家屬台中黑派,紅派與黑派都是市長盧秀燕競選的左右臂,是台中的「鐵三角」。「鐵三角」對上既無地脈又無人脈的陳柏惟,這不是大鯨魚吞食小蝦米是什麼? 第四:黑道加賭盤。顏清標因「一清專案」送綠島管訓,顏家一頁黑道史罄竹難書。前台中市新聞局長卓冠廷貼臉書揭露顏清標與顏寬恒涉入顏清山擄人勒贖案,點名顏家是「地方惡霸」、「黑金權貴」。再據媒體報導,台中第二選區的「大烏龍」地區開出陳柏惟罷免案過關與否的PK賭盤,試圖「賭盤綁罷免」。「黑道」用「賭盤綁選舉」對付區區小議員陳柏惟,不是大鯨魚吞食小蝦米是什麼? 第五:陳柏惟固屬基進黨,但披掛選立委卻是獲得民進黨同意,基進黨雖是「弱雞」,民進黨如果擺出陣助刀陳柏惟,輸贏就很難說了。國民黨發言人凌濤忙不迭的透過《聯合報》「五問蔡英文」,(奇怪,沒有他報有此報導。)重點是用國民黨抹黑陳柏惟的話術擠兌蔡英文不可以挺陳柏惟。如果蔡英文公開站出來呼籲台中二選區選民出來投票,國民黨面臨的不再是區區小黨而是更大條的鯨魚,那麼鯨吞小蝦恐怕會噎到而不遂。從這一點來看,就可以知道盧秀燕為何沒有出面挺罷的原因,因為會激出蔡英文。國民黨擺明就是吃定小蝦米而不敢與執政黨對仗。 第六:中國央視也出手了。「央視」助陣,使罷惟案從黑道回潮、弱主席吃大力丸、國民黨接骨力到國共聯手,這不是惡魔雙鯨剿滅小蝦米向台灣人示威是什麼? 說到底,重點本不在挺不挺陳柏惟,而是台灣人要不要讓朱立倫機關算盡?讓不讓黨國黑金捲土重來?使不使國共赤化台灣得逞?「內除國賊、外抗中國」的終極目標要在每一步實踐,勿以惡小而不為。台中二選區選民必須得到全台的鼓動與奧援,保護每一隻小蝦米就是保台抗中給惡鯨當頭棒喝的集體力量展示,民進黨更不可退居二線,犧牲小蝦米就是自我坎陷;人民會盯著看。(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10月7日 星期四

朱立倫「每天搞統獨,好奇怪喔」!

自由廣場》(金恆煒專欄) 朱立倫「每天搞統獨,好奇怪喔」! 2021/10/07 05:30 朱立倫是國民黨新科「最弱勢黨主席」,「朱弱弱」的帽子戴定了。最新民調,國民黨政黨支持度遠落於民進黨之後,不及二成,快要被民眾黨超車了;這是大趨勢。「朱弱弱」帶領一幫老弱殘兵,奔向黑漆漆沒有光明的未來,連藍色媒體人如蔡詩萍之流都指出國民黨「大宅門」的兩個心態:一是不正視台灣這塊選票來源的土地;二是不思索中共的威脅。如果「自己人」都看到無救的「命門」,朱立倫黨主席做個鳥? 前主席江啟臣全力推動公投四案及罷免陳柏惟案,主要着眼點在黨主席選舉,藉此凝聚深藍選票,千算萬算不如老天一算,因為疫情全槓龜。朱立倫勉強打敗張亞中,取得大位,江主席的「罷惟案」遂不得不由朱概括承受。 「罷惟案」是朱立倫的第一戰,國民黨卯足全力,連TVBS的民調都應時出爐,四日民調,同意罷免的有五二點一%。TVBS民調可信嗎?在國民黨主席選舉的關鍵點,TVBS丟出:「張亞中支持度躍居第一」的民調,明顯失準。好罷,用民意如流水或可當遁詞,但十月四日TVBS竟用網友到宮廟的籤詩指出陳柏惟GG了;「網友」新聞可當依據?搞笑!以怪力亂神來證成自己的民調?下作! 「罷惟」一案,朱立倫完全沒有進入情況。他十月二日抨擊陳柏惟「每天搞統獨,好奇怪喔!」然而「刪Q總部」罷免陳柏惟「四大理由」中剔除統獨議題,領銜人楊文元在記者會強調:「罷免陳柏惟行動,沒有統獨、藍綠之分。」盤點一下,每天搞統獨的不正是朱立倫自己嗎?從選上黨主席之後到十月二日抨擊陳,「每天搞統獨」的紀錄如下: ◆九月廿六日拜票,宣稱習大大賀電是「國家謀統一」,他的回覆是「九二共識、反台獨」。這不是搞統獨是搞什麼? ◆九月廿七日,批蔡英文用「反中抗中獲取自己政治利益」。這不是搞統獨是搞什麼? ◆九月廿八日,指蔡英文昔稱「一中是台灣民眾唯一選擇」。這不是搞統獨是搞什麼? ◆九月廿九日,公開承認習大大的賀電與朱弱弱的回覆,一來一回是「共同決定」。這不是搞統獨是什麼? ◆九月三十日,朱立倫「批民進黨只想破壞兩岸」。這不是搞統獨是搞什麼? ◆十月一日,面對中國打壓台灣自由潛水選手參加的世界錦標賽,朱立倫反批蔡政府「無能與對岸保持對等尊嚴的來往」。這不是搞統獨搞什麼? 正是因為國民黨朱立倫一貫唱和中國,才會有陳柏惟們的反制!洪秀柱喊「兩岸統一」,朱立倫說:這是言論自由。原來「搞統」是言論自由,「喊獨」要罷免。《印度時報》記者魯德羅內爾.戈什(Rudroneel Ghosh)批判朱立倫是「勾結敵人」;「勾結敵人」的人竟要罷免「抨擊敵人」的人,「好奇怪喔」!(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Putting out the ‘red unification’ fire

Home Editorials Thu, Oct 07, 2021 page8 Putting out the ‘red unification’ fire By Chin Heng-wei 金恒煒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KMT) elected a new chairperson on Sept. 25, with Eric Chu (朱立倫) winning the race to succeed Johnny Chiang (江啟臣). While the election was contested vociferously, hardly any Taiwanese from outside the party took notice. This is because the internal machinations of the KMT are of little consequence to Taiwan: It matters not who won. The latest edition of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s Democracy Index, released in February, saw Taiwan move up 20 notches to place 11th globally, joining the ranks of full democracies.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in Taiwan shows that democracy has replaced authoritarianism in a strong rebuke to China’s dictatorship. Taiwan’s anti-China sentiment stems from the public’s firm belief in civil values and the power of democracy. Taiwanese view democracy as their destiny. However, the KMT is unable to extricate itself from its “unification” straitjacket, which has caused democratic Taiwan’s trust in the party to go into free-fall. The KMT’s chairperson election was a four-way race between Chiang, Chu, former Changhua County commissioner Cho Po-yuan (卓伯源) and Sun Yat-sen School president Chang Ya-chung (張亞中). Chang was the most prominent individual in the race, and was accused by Chu of being a “red unification” — a position close to tha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 candidate, burnishing Chang’s credentials as the party’s gold-plated pro-China candidate. Chang therefore performed a useful function as a barometer for pro-unification sentiment within the KMT. Chang gained approximately 30 percent of the total vote, while the ostensibly anti-unification candidates received 70 percent between them. Nevertheless, Chu was reportedly taken aback by Chang’s rapid rise and strong performance. Both the voter turnout rate of 50.71 percent and Chu’s 45 percent share of the votes were record lows for KMT chairperson election, a sign of the party’s shrinking fortunes. Chu’s victory turned out to be expensive for the party, as it essentially “saved” Chu rather than Chu saving the party. In other words, the problem facing the KMT is that on one hand, it relies on “red unification” to sustain its position, while on the other, it vigorously resists the “red unification” faction to prevent it from taking control of the party and dragging it onto the rocks. During the election campaign, Chu unequivocally vilified the “red unification” faction, yet now that he has been elected, he will be unable to escape their influence. The KMT’s deep-seated structural problem is now Chu’s problem. Chang ostentatiously flew the flag for unification with China when he announced his bid for the chairpersonship: It was a calculated plan. To say that the KMT is long in the tooth would be an understatement: 70 percent of its members are older than 65, while the majority of its members are waishengren (外省人) — Chinese who came to Taiwan with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after World War II — or retired military members, civil servants and teachers. Chang gained 60,632 votes compared with Chu’s 85,164. However, a breakdown of the vote shows that Chang lost to Chu by just more than 200 votes in Taipei. In Kaohsiung’s Zuoying (左營) and Fongshan (鳳山) districts, where a large number of military veterans live, Chang received more votes than Chu. In other words, Chang had the unification vote sewn up. Since Chu dared criticize Chang about his unification stance, it is unsurprising that Chang hoovered up this section of the KMT’s voter base. This also means that Chu is now starting out as the weakest chairperson in the party’s history. As Chu has thoroughly alienated the unification voter base, if he wants to win an election, he must lance the unification boil and steer the KMT toward becoming a normal political party. However, the situation is not so simple. Chu is a fervent admirer of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習近平) and appears to view Xi’s congratulatory telegram as an imperial edict. Chu’s sycophantic reply reads like a total capitulation to the pro-unification camp. This is perhaps why former KMT legislator Chiu Yi (邱毅), commenting on the election result, said that Chang had not lost, and attaining the second-highest vote tally shows that popular sentiment within the party is on Chang’s side. Chu used his victory speech at the KMT party headquarters to shamelessly boast that “it is time for the DPP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to start worrying,” following this up with “because the KMT will overflow with fighting spirit and unity.” This is the important point: Now that Chu has taken over the reins, his most urgent goal is not to fight the DPP, but to put out the “red unification” fire. The combative, deep-blue KMT member Jaw Shaw-kong (趙少康) has called for “unity, unity and more unity,” the most prominent member of the KMT aristocracy, New Taipei City Mayor Hou You-yi (侯友宜), has called on New Party members to “refocus on unity,” and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professor Liao Da-chi (廖達琪), a pan-blue camp academic, has said that Chu should “handle internal problems first before tackling external threats.” In other words, a weak Chu does not need to worry about the DPP; he should be concerned with internal “unity” by party hardliners. In an opinion piece published on Sept. 26 in the Chinese-language United Daily News, Huang Nien (黃年) wrote that Chang’s success might trigger a “catfish effect” — when a strong competitor causes a weaker competitor to better themselves, while Yang Tai-shun (楊泰順), also in the United Daily News, wrote about “The Chang whirlwind effect’s transformative direction.” All of these voices are attempting to do the same thing: force Chu to give in to the unification camp. In the Chinese novel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紅樓夢), there is a passage that reads: “If the easterly wind does not overwhelm the westerly wind, then the westerly wind will overwhelm the easterly wind.” With the elections over, Chang and his supporters will overwhelm Chu, and Chu will not be able to stop them from bringing the KMT further down the road to “red unification.” Chin Heng-wei is a political commentator. Translated by Edward Jones

2021年10月1日 星期五

朱立倫斬不斷的「紅統」不歸路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 2021/09/30 05:30 國民黨黨主席選舉外冷內熱,原因很簡單,誰上誰下對台灣毫無影響。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今年的「全球民主指數」,台灣高居全球第十一,駸然進入「全民主國家」之林。台灣人在政治決定上的高度,代表「民主」壓倒「專制」,從而標誌出以「民主台灣」反斥 「專制中國」的必然;「反中」在於文明價值,在於台灣人的民主信念,這是使命。國民黨無法跳出「紅統」,注定喪失民主台灣的多數信任。 國民黨四人參選,張亞中勢必成為指標人物,朱立倫當面指控他是「紅統」,顯見他的「成色」十足。張亞中的重要性就是提供了探測國民黨「紅統」的統計資料;黨內初選「紅統」盡出,張亞中只拿到三成選票,不挺「紅統」的七成;然而依然嚇破朱立倫的膽,沒出息。 國民黨黨主席選舉的投票率與當選率雙雙創下新低,這代表一種萎縮。朱立倫是在「全黨救一人」下慘勝。換句話說,國民黨面臨的困局就是一方面靠「紅統」支撐場面,一方面力抗「紅統」掌控全黨而導至「毀黨」。朱立倫赤裸裸詆毀「紅統」,選上了卻跳不出「紅統」;國民黨深層結構的困局就是朱立倫的困局。 張亞中大張旗鼓打出「紅統」跳入戰局,其實是有計算的。根據報導,國民黨黨員的結構極度老化,六十五歲以上黨員佔七成,大多以外省、退休軍公教為主,四十歲以下的黨員僅佔三成。張亞中拿下六萬多票,朱立倫八萬多票;但張亞中在台北市只輸朱立倫二百多票,高雄左營與鳳山兩個軍眷區的得票超過朱立倫。張亞中所恃就是「紅統」。 朱立倫敢於面斥張亞中「紅統」,不料票開出來,紅通通一片,最後落得「最弱勢」主席的慘狀。按照朱老將痛貶「紅統」 的姿態,勝出勢必一刀割斷「紅統」,讓國民黨走上正常政黨之路。然而不然。朱立倫巴巴仰望中國習大大的青眼,拿到賀信宛如聖旨,他的回信正是向「紅統」低頭的表態。這就是為什麼邱毅會說張亞中沒有輸、為什麼張亞中認為自己能獲第二高選票是出於「民心」的原因。 朱立倫選後到中央黨部講話,大言不慚的宣告「民進黨從今天開始擔心」,下一句話就洩了底,「因為國民黨會充滿戰鬥力與團結」。重點來了。朱立倫坐上寶座的燃眉之急不是民進黨,而是紅統「散伙」。「戰鬥藍」的趙少康呼喊「團結、團結、再團結」,國民黨最大諸侯新北市長侯友宜呼籲「回歸團結」,藍色學者廖達琪說「先安內再攘外」。所以弱勢朱要擔心的不是民進黨,而是內部「團結」。《聯合報》無論黃年拈出的「張亞中鯰魚效應」或楊泰順提出的「張亞中旋風的改造方向」,在在逼迫朱立倫向「紅統」低頭 。 《紅樓夢》說:「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選完之後,張亞中壓倒朱立倫,朱立倫鐵定斬不斷「紅統」這條不歸路。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9月23日 星期四

)警方─檢方─法院已成為一條惡龍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警方─檢方─法院已成為一條惡龍 2021/09/23 05:30 賣成衣的朱學恒送喪禮花籃到衛福部疾管局、到駐德大使館,部長陳時中與大使謝志偉並沒有提告,警方、檢方也沒有任何行動;陳時中只說台灣是「法治國」,謝志偉則把所送花朵插到廁所,諷之為「垃圾回收」。與成衣商的喪禮花籃相比,喪葬業/卡拉OK朱姓商人僱喪葬團歡送警察局分局長,竟被拘提、被送辦、被羈押,兩朱的際遇天壤之別。朱姓成衣商與朱姓喪葬業者所作所為完全一致,為什麼後果天差地別?是法律出了問題還是司法出了問題? 新竹縣警察局竹東分局局長江建忠調派宜蘭三星警分局,十五日下午縣民朱氏僱用送葬團的白色醒獅和佛祖車「歡送」、「祝賀」,據報導引發警界高層「震怒」,警方拘提朱男到案。十六日警政署長陳家欽到新竹先把朱男的行為定為「侮辱公署」,又將之與黑道掛在一起,表示:「對於不法分子挑戰公權力,絕對不會坐視不管,已指示刑事局追查揪出幕後指使者嚴辦。」 「侮辱公署」其實是「微罪」,不過「三千元以下罰金」而已,當然構不成「聲押」的要件,據報導,有法界人士認為這些人太囂張,已踩到司法機關的「紅線」,於是棄「侮辱公署罪」,改採有「串證之虞」的刑事訴訟法第一○一條聲押,最後法官竟率而裁准了。從拘提到聲押到獲准一氣呵成,老實說侵犯人權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警方到檢方到法院,非法濫權到絲絲入扣,一椿小小的案子大大暴露了台灣司法的黑暗。 警方拘提朱姓男子祭出的是所謂「侮辱公署罪」,這個法條藏在刑法一四一條「妨害公務」下的末尾,明顯有違憲之虞;如果堪用,朱成衣商早就法辦了。何況「公署」不是「官衙」,憲法保護言論自由,公民挑戰「公署」之權不容剝奪。美國歷史上有Sedition Act of 1918,明文禁止污辱憲法、三軍、聯邦、總統等,與台灣現在的「侮辱公署罪」無異,美國國會一九二○年廢除此條款。台灣殘留的此一戒嚴尾巴,難道國會還要坐視? 陳家欽說「我們尊嚴掃地!」那麼法辦朱姓男子到底是為了「面子」還是「法律」?檢察官知道「侮辱公署罪」不符合羈押要件,臨時改換法條,動用「串供」的刑法,不啻是為羈押而羈押的故入人罪;濫用羈押手段等於顛覆無罪推論的帝王原則,那就是濫權。用羈押當手段壓迫被告,那是刑法學者林山田過去一再揭示的濫權擴張,不料復見於今日。重點是,羈押必須符合「合法的目的」,也必須符合「比例原則」。警方為了「面子」,非要繫朱於獄,安上「黑道」罪名形同「一清專案」故伎;太可恥了罷!那是黨國的心態復辟,民主的台灣能容許嗎? 警方─檢方─法院已成為一條惡龍,吞噬無權無勢的小民,「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9月16日 星期四

趙少康討打

由廣場》(金恒煒專欄) 2021/09/16 05:30 中廣公司董事長、TVBS談話節目主持人趙少康大張旗鼓成立「戰鬥藍」,要進軍二○二二年選舉。咚咚戰鼓終於讓前澄社社長、前立委黃國昌看不下去,拋出「戰帖」挑戰,指控趙跨越了媒體與政治應有的紅線:「一位掌握媒體大權的第一線媒體人,能夠這樣毫無分際地發起政黨次團體、站在第一線領導政治攻防嗎?」 黃國昌措辭強悍,直攻核心,趙少康沒有絲毫閃避的空間,硬著頭皮逼得出面回應;可憐,荒腔走板到像不識之無的痴憨小兒。他的答辯有兩大重點,其一是說「現行〈廣電法〉只規定媒體人不能參加黨職、公職」云云。大錯特錯。〈廣電法〉管不到「媒體人」,自沒有任何「規定媒體人不能……」;〈廣電法〉的規範對象是「政府、政黨、其捐助成立之財團法人及其受託人」,趙少康紮了一個稻草人來當盾牌反問:「有規定媒體人不能有政治立場、不能有政治主張、不能參加政治活動嗎?」只透露自己缺乏起碼的法律ABC知識。 趙少康的第二個答辯是,他「沒有黨職也沒有公職身份,且『戰鬥藍』也不是政治團體、政黨,為什麼要辭職?」此地含有三個問題,最關鍵的是「戰鬥藍」是不是政治團體?很容易反駁,你看到一隻鴨子,走起來像鴨子、叫起來像鴨子、吃起來像鴨子,那就是鴨子。趙少康號召從政黨員:「明年選舉只要喊『戰鬥藍』,就一定當選!」請問,「戰鬥藍」不是「政治團體」又是什麼東西!趙少康已回復黨籍,且「戰鬥藍」成員不是黨籍立委就是黨籍議員,幾乎沒有例外,「戰鬥藍」就是為選舉,全屬政黨活動,更何況請假中的黨主席江啟臣還花大錢替「戰鬥藍」做半版廣告。這不是黨務工作是什麼? 〈廣電法〉第五條各項各款規定,趙少康幾乎無一不違犯;尤其禁止政黨、政黨黨務工作人員等「擔任廣播、電視事業之發起人、董事、監察人及經理人。」僅這一條,趙少康就非得辭中廣公司董事長不可,還需要黃國昌指點「為什麼要辭?」辭了中廣董事長只擔任TVBS談話節目,如果還利用媒體為「戰鬥藍」張目,這是藉媒體謀一己政治權力,對黨內或政黨間都有失「公平競爭」原則;〈廣電法〉固不及媒體人,但NCC既能停「中天」,難道不能治TVBS?「中天」因韓國瑜而亡,TVBS要把生死押在趙少康身上? 趙少康自己踩了紅線,還東拉西扯的說:「除了TVBS中立外,幾乎都成了親綠媒體」。TVBS「中立」嗎?這是簡單可以回答的問題。任何辯論一方,一旦祭出「中立」二字,其實就洩了自己的底。最好笑的是趙少康把「三民自」當成「三明治」來打,顯示這位媒體大亨只是生意人,不知道電視、廣播之所以有法律規範,是因為稀有性,不能挪用於平面媒體;把「三民」、「自」綁在一起,好像把油與酒混在同一瓶子一樣荒唐。 黃國昌要趙少康來一次面對面辯論,趙少康不敢接招,原因就那麼簡單。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9月9日 星期四

有了「戰鬥藍」還須要「黨中央」?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有了「戰鬥藍」還須要「黨中央」? 2021/09/09 05:30 國民黨黨主席選舉,很冷;與韓國瑜叱吒一時的現象比較,落差未免太大。更值得關注的是,台上江啟臣、朱立倫、張亞中、卓伯源四人辯論,竟抵不過台下趙少康一人的吆喝;不是趙少康有多厲害,是「四人幫」氣息奄奄到瀕死狀態。 國民黨走到今天,真是途窮日暮,全黨沒有一個超人氣,候選人中沒有一個是行政首長,江啟臣是立委外,其他三人一介平民而已;江啟臣雖是國會議員,看來也不能號召黨籍立委。國民黨的運氣可能被韓國瑜梭哈完了,大賭一把下,輸光了國民黨的全部家當。落到今天地步,不知算不算老天有眼?還是台灣人民「贊」!? 趙少康原本要競逐黨主席,而且拿出韓國瑜的「令箭」,不料被黨中央堵截而功敗垂成。現在重新練兵,組成「戰鬥藍」,其一決藍天之氣勢,看來遠比台上四諸公強。那麼,趙少康到底要幹什麼?必有所圖是大家的共見,問題是,所為何事? 媒體最先的報導是,趙少康要分裂黨、分裂藍營,自成新勢力。此推論來自趙少康有「分裂黨」的多次前科,第一次是在黨內搞「新國民黨連線」, 一九九三年成立新黨,角逐台北市長,與國民黨提名的黃大洲搶票不遂,新黨的風光很短時間就黯然收斂。趙少康對自己的歷史問題的回應是:李登輝要搞台獨,所以「分裂」有理。其實問題的關鍵在李登輝的高人氣下,只能選擇「離開」一途;盱衡實力,李登輝宛如大樹,要掰倒李主席是不可能的任務,只能落入「蚍蜉撼大樹」的慘境。這回成立「戰鬥藍」,強調不是分裂黨,而是「希望國民黨整個變成有機的戰鬥體」。這句話才是重點。 也有媒體說他要變成「地下黨主席」,問題是,有能力成為「地下黨主席」,早就下手了,要等到現在?何況能不能成為「地下」的權臣,像張居正一樣,也得看萬曆皇帝的能耐。但是,經過黨主席艱苦的選戰,好不容易取得黨主席權柄,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 既不是「分裂」出去,又不能當「地下黨主席」,趙少康要幹什麼?能幹什麼?看他虎虎生風的南北奔波、串連,又是議員,又是立委,其實志在「另立黨中央」;這個黨中央不是制度性的,更像是吸星大法般吸納國民黨 / 藍營於「戰鬥藍」的有機體中,即使黨中央依然在,即使黨主席依然在,透過排擠效用,黨不免只剩空殼子。戰鬥藍的力道一旦壓過黨中央,趙少康就立地成王了。 看趙少康的號召就知道他的戰略,大言炎炎的說:「明年選舉只要喊『戰鬥藍』,就一定當選!」像不像中共文革的神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毛澤東思想萬歲!萬歲!萬萬歲!」有了「戰鬥藍」神威的護體,誰須要黨中央!?何況「戰鬥藍」的象徵符號也設計好了,就是打上顯赫「戰鬥藍」標誌的口罩;這是制服,像中山裝一樣。 國民黨一邊是黨主席選舉,一邊是「戰鬥藍」開打,兩條路線,最後會不會綰結在一起?誰主浮沉?這是看點。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9月4日 星期六

KMT hopefuls’ focus on deep blue By Chin Heng-wei 金恒煒 Are the candidates in the upcoming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KMT) chairperson election simply vying for the party leadership or is it about preparing for the grand prize of the presidency in 2024? According to political logic and the rules of power play, the election for the top job in a political party is to muster the troops for major elections, with the objective of selecting the presidential candidate or primary political power brokers, thereby gaining control over the executive and legislative branches. The KMT has done away with the formula of 30 percent party member votes and 70 percent public opinion polls in the chairperson primary in favor of looking solely at opinion polls, so that it is best placed for gaining the ultimate prize in 2024. However, the two main candidates have clearly set their sights firmly and exclusively on the deep-blue vote within the party, and seem to be unconcerned about votes coming from anywhere else. One needs look no further than how they staged their official registration for the election. Former New Taipei City mayor Eric Chu (朱立倫) made sure he arrived at 10:10am on the dot, a clear reference to Oct. 10, Double Ten National Day, and was flanked by representatives of the Retrocession Alliance formed of members of the KMT’s deep-blue Huang Fu-hsing (黃復興) faction, including retired generals such as former army commander-in-chief Chen Chen-hsiang (陳鎮湘), Central Military Institute and Academy Alumni Association president Chi Lin-liang (季麟連) and Fu Hsing Kang Alumni Foundation president Lee Tien-tuo (李天鐸). Not to be outdone, KMT Chairman Johnny Chiang (江啟臣) amassed a veritable constellation of his own, as he was accompanied by representatives from the Military Academy, the Naval Academy, the Air Force Academy, the Political Warfare Cadres Academy, also known as Fu Hsing Kang College, and the National Defense Medical Center. Who exactly were these people? They are hardly household names. None has a sufficiently high national profile to attract votes, and therein lies the rub: The presence of these “heavyweights” will hold no sway beyond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or the deep-blue vote. Thus, it revealed Chiang’s and Chu’s modest expectations: Their ambition stops at securing the KMT leadership. The party loves to dangle numbers before Taiwanese’s eyes, as evidenced in Chu’s reference to Double Ten National Day and the “seven major policy initiatives,” and Chu’s “five major goals” and “five major promises” if he wins re-election. Of course, there is also Chu’s “823 Artillery Bombardment,” which he claimed for the KMT, saying that it represented how the party defended Taiwan in 1958. He was simply repeating the KMT’s lie about the bombardment of Kinmen and Matsu, which was a farce contriv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and the KMT. As former Chinese prime minister Zhou Enlai (周恩來) told former US secretary of state Henry Kissinger: In 1958, then-US secretary of state John Foster Dulles wanted then-president Chiang Kai-shek (蔣介石) to abandon Kinmen and Matsu to completely sever rela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but Chiang Kai-shek refused to do so, due in part to Zhou advising him not to withdraw his troops. The truth is that the bombardment was a sham, an act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CCP and the KMT. Zhou himself used the word “cooperation.” If this is the case, how can what happened be seen as the KMT defending Taiwan? Even more risible are Chu’s comments that not one person from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spilled their blood in the defense of Taiwan. To this I would ask, has Broadcasting Corp of China chairman Jaw Shaw-kong (趙少康) ever spilled one drop of his blood defending Taiwan, or spent a day in jail for his political convictions? Has Chu? Has Johnny Chiang? Who exactly is Johnny Chiang trying to kid with his new slogan: “the 1992 consensus based on the Republic of China Constitution”? He has proposed two versions of this slogan in Chinese, but however he phrases it, marrying the corpse that is the Constitution with the lie that is the “1992 consensus” simply does not get Taiwan very far. In February, just after he became KMT chairman, Johnny Chiang was fully prepared, without a second’s hesitation, to bid farewell to the “1992 consensus,” saying that it is outdated, lacks flexibility and is gradually losing the support of Taiwanese. He also said that he himself was a young man of only 20 years when the “consensus” was made, and that “irrespective of whatever ‘consensus’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arrived at back then, friends younger than myself need to feel that this ‘consensus’ in some way represents them.” Not even half a year later, with those words still ringing in people’s ears, he has retrieved the discarded concept from the trashcan of history and held it aloft as some kind of rediscovered treasure. The reason he has done so is simple: He wants to use its tarnished allure to secure the deep-blue vote; he wants his slice of former president Ma Ying-jeou’s (馬英九) support. After all, as the appetite for the chairperson election has all but dissipated, he needs all the votes he can get, by hook or by crook. He might well find that his new slogan will come back and bite him in the behind. Truly, the two main KMT chairperson candidates have their mouths full of lies and heads full of cheese. Chin Heng-wei is a political commentator. Translated by Paul Cooper

KMT hopefuls’ focus on deep blue By Chin Heng-wei 金恒煒 Are the candidates in the upcoming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KMT) chairperson election simply vying for the party leadership or is it about preparing for the grand prize of the presidency in 2024? According to political logic and the rules of power play, the election for the top job in a political party is to muster the troops for major elections, with the objective of selecting the presidential candidate or primary political power brokers, thereby gaining control over the executive and legislative branches. The KMT has done away with the formula of 30 percent party member votes and 70 percent public opinion polls in the chairperson primary in favor of looking solely at opinion polls, so that it is best placed for gaining the ultimate prize in 2024. However, the two main candidates have clearly set their sights firmly and exclusively on the deep-blue vote within the party, and seem to be unconcerned about votes coming from anywhere else. One needs look no further than how they staged their official registration for the election. Former New Taipei City mayor Eric Chu (朱立倫) made sure he arrived at 10:10am on the dot, a clear reference to Oct. 10, Double Ten National Day, and was flanked by representatives of the Retrocession Alliance formed of members of the KMT’s deep-blue Huang Fu-hsing (黃復興) faction, including retired generals such as former army commander-in-chief Chen Chen-hsiang (陳鎮湘), Central Military Institute and Academy Alumni Association president Chi Lin-liang (季麟連) and Fu Hsing Kang Alumni Foundation president Lee Tien-tuo (李天鐸). Not to be outdone, KMT Chairman Johnny Chiang (江啟臣) amassed a veritable constellation of his own, as he was accompanied by representatives from the Military Academy, the Naval Academy, the Air Force Academy, the Political Warfare Cadres Academy, also known as Fu Hsing Kang College, and the National Defense Medical Center. Who exactly were these people? They are hardly household names. None has a sufficiently high national profile to attract votes, and therein lies the rub: The presence of these “heavyweights” will hold no sway beyond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or the deep-blue vote. Thus, it revealed Chiang’s and Chu’s modest expectations: Their ambition stops at securing the KMT leadership. The party loves to dangle numbers before Taiwanese’s eyes, as evidenced in Chu’s reference to Double Ten National Day and the “seven major policy initiatives,” and Chu’s “five major goals” and “five major promises” if he wins re-election. Of course, there is also Chu’s “823 Artillery Bombardment,” which he claimed for the KMT, saying that it represented how the party defended Taiwan in 1958. He was simply repeating the KMT’s lie about the bombardment of Kinmen and Matsu, which was a farce contriv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and the KMT. As former Chinese prime minister Zhou Enlai (周恩來) told former US secretary of state Henry Kissinger: In 1958, then-US secretary of state John Foster Dulles wanted then-president Chiang Kai-shek (蔣介石) to abandon Kinmen and Matsu to completely sever rela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but Chiang Kai-shek refused to do so, due in part to Zhou advising him not to withdraw his troops. The truth is that the bombardment was a sham, an act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CCP and the KMT. Zhou himself used the word “cooperation.” If this is the case, how can what happened be seen as the KMT defending Taiwan? Even more risible are Chu’s comments that not one person from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spilled their blood in the defense of Taiwan. To this I would ask, has Broadcasting Corp of China chairman Jaw Shaw-kong (趙少康) ever spilled one drop of his blood defending Taiwan, or spent a day in jail for his political convictions? Has Chu? Has Johnny Chiang? Who exactly is Johnny Chiang trying to kid with his new slogan: “the 1992 consensus based on the Republic of China Constitution”? He has proposed two versions of this slogan in Chinese, but however he phrases it, marrying the corpse that is the Constitution with the lie that is the “1992 consensus” simply does not get Taiwan very far. In February, just after he became KMT chairman, Johnny Chiang was fully prepared, without a second’s hesitation, to bid farewell to the “1992 consensus,” saying that it is outdated, lacks flexibility and is gradually losing the support of Taiwanese. He also said that he himself was a young man of only 20 years when the “consensus” was made, and that “irrespective of whatever ‘consensus’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arrived at back then, friends younger than myself need to feel that this ‘consensus’ in some way represents them.” Not even half a year later, with those words still ringing in people’s ears, he has retrieved the discarded concept from the trashcan of history and held it aloft as some kind of rediscovered treasure. The reason he has done so is simple: He wants to use its tarnished allure to secure the deep-blue vote; he wants his slice of former president Ma Ying-jeou’s (馬英九) support. After all, as the appetite for the chairperson election has all but dissipated, he needs all the votes he can get, by hook or by crook. He might well find that his new slogan will come back and bite him in the behind. Truly, the two main KMT chairperson candidates have their mouths full of lies and heads full of cheese. Chin Heng-wei is a political commentator. Translated by Paul Cooper

2021年9月3日 星期五

國民黨的「高端」愛恨情意綜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國民黨的「高端」愛恨情意綜 2021/09/02 05:30 國民黨對國產疫苗「高端」有莫名的「愛恨情意綜」,最新的併發症莫過於黨主席候選人朱立倫了。朱立倫日前有三個提問:其一是質疑:「高端是民進黨的金孫嗎?」接著說:「蔡英文總統、前副總統陳建仁都變成高端大使」;質問二是:「高端只是剛好由台灣公司生產的疫苗,剛好由台灣政府倉促通過緊急使用權」云云;總結是「打高端不代表愛台灣!」其實朱立倫的論述抵不住他的愛恨情結,每一質問及斷語,都值得好好挖掘一下,才能把隱藏內心深處的焦慮挖將出來。 高端是不是民進黨的金孫?此問只透顯朱立倫的幼稚。舉一個實例以破其蔽。陳水扁總統執政時,全力支援高鐵工程,那時候馬英九嗤之以鼻不屑的斥之為「廢鐵」,後來奔波參選非搭高鐵不可。有一回被影星江霞逮住,當面向他吐槽:「廢鐵?你為什麼坐!」陳水扁早已卸任,高鐵依然是永遠的高鐵。昔日陳水扁的「金孫」,今天不是成為人人的金孫嗎?焉知民進黨的金孫不會成為台灣人的金孫?何況高端已進入國際認證的程序中,甚至有可能出現台灣版的「疫苗外交」。 高端是不是兩個「剛好」才成為民進黨成績?再用高鐵當例子。如果馬英九執政會不會啟動高鐵工程?如果腦中一味「廢鐵」心態,台灣怎可能會有高鐵?如果當初低貶高鐵只是酸葡萄,那也正好指涉朱立倫現在的阿Q心態。台灣之有高端,不是橫空出世,能取得美國國衛院「授權合約」,其實拜政府努力之賜。政府預先向高端及聯亞各預購五百萬劑,那是定心丸。朱立倫兩個「剛好」之後又補上「倉促」,愛恨交加,更不可掩。台灣投資疫苗,相較美國砸重金,小款代誌。美國前總統川普打出「曲速行動」(Operation Warp Speed),投下上百億美金,通過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國防部合作,資助多家藥廠研發疫苖,才有今天的成效。 至於說總統以下都成為「高端大使」,又怎樣?有問題嗎?過去國民黨一黨執政時,震天價響的口號不是「愛用國貨」嗎?現在民進黨執政,一改嘴臉,諷刺為「國貨」宣傳!恨恨恨呀。不可笑嗎? 打高端是不是代表愛台灣?朱立倫說不是。高端六輪的施打率八六․五三%,中央疫情指揮官陳時中說,比AZ、莫德納疫苗報到率九成略低,但不算低太多。此結果自與藍營一再炒作的唱衰不符,或許這是使朱立倫做出此一斷語的原因。 然而且先看幾個反例,再回頭檢視朱立倫的說法。最典型的話出於連勝文之口:「請民進黨民代和側翼盡快打高端,實踐台灣價值。」言下是「高端=台灣價值」。這種心態模式同時見於洪秀柱、郁慕明、邱毅、苑舉正等人的言行,他們都把「打中國疫苗」等同「愛中國」。那麼朱立倫反其道而言,說「打高端不代表台灣價值」,是不是否證了洪秀柱等「打中國疫苗」代表「愛中國」的宣告?還是洪秀柱們的邏輯打了朱立倫邏輯的臉? 國民黨這種邏輯上的錯亂,其實不只在愛/恨高端上,而在愛/不愛中國以及愛/不愛台灣上。國民黨的路怎麼這麼難走?看他們對高端的愛恨情仇就知道了。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9月2日 星期四

國民黨的「高端」愛恨情意綜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國民黨的「高端」愛恨情意綜 2021/09/02 05:30 國民黨對國產疫苗「高端」有莫名的「愛恨情意綜」,最新的併發症莫過於黨主席候選人朱立倫了。朱立倫日前有三個提問:其一是質疑:「高端是民進黨的金孫嗎?」接著說:「蔡英文總統、前副總統陳建仁都變成高端大使」;質問二是:「高端只是剛好由台灣公司生產的疫苗,剛好由台灣政府倉促通過緊急使用權」云云;總結是「打高端不代表愛台灣!」其實朱立倫的論述抵不住他的愛恨情結,每一質問及斷語,都值得好好挖掘一下,才能把隱藏內心深處的焦慮挖將出來。 高端是不是民進黨的金孫?此問只透顯朱立倫的幼稚。舉一個實例以破其蔽。陳水扁總統執政時,全力支援高鐵工程,那時候馬英九嗤之以鼻不屑的斥之為「廢鐵」,後來奔波參選非搭高鐵不可。有一回被影星江霞逮住,當面向他吐槽:「廢鐵?你為什麼坐!」陳水扁早已卸任,高鐵依然是永遠的高鐵。昔日陳水扁的「金孫」,今天不是成為人人的金孫嗎?焉知民進黨的金孫不會成為台灣人的金孫?何況高端已進入國際認證的程序中,甚至有可能出現台灣版的「疫苗外交」。 高端是不是兩個「剛好」才成為民進黨成績?再用高鐵當例子。如果馬英九執政會不會啟動高鐵工程?如果腦中一味「廢鐵」心態,台灣怎可能會有高鐵?如果當初低貶高鐵只是酸葡萄,那也正好指涉朱立倫現在的阿Q心態。台灣之有高端,不是橫空出世,能取得美國國衛院「授權合約」,其實拜政府努力之賜。政府預先向高端及聯亞各預購五百萬劑,那是定心丸。朱立倫兩個「剛好」之後又補上「倉促」,愛恨交加,更不可掩。台灣投資疫苗,相較美國砸重金,小款代誌。美國前總統川普打出「曲速行動」(Operation Warp Speed),投下上百億美金,通過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國防部合作,資助多家藥廠研發疫苖,才有今天的成效。 至於說總統以下都成為「高端大使」,又怎樣?有問題嗎?過去國民黨一黨執政時,震天價響的口號不是「愛用國貨」嗎?現在民進黨執政,一改嘴臉,諷刺為「國貨」宣傳!恨恨恨呀。不可笑嗎? 打高端是不是代表愛台灣?朱立倫說不是。高端六輪的施打率八六․五三%,中央疫情指揮官陳時中說,比AZ、莫德納疫苗報到率九成略低,但不算低太多。此結果自與藍營一再炒作的唱衰不符,或許這是使朱立倫做出此一斷語的原因。 然而且先看幾個反例,再回頭檢視朱立倫的說法。最典型的話出於連勝文之口:「請民進黨民代和側翼盡快打高端,實踐台灣價值。」言下是「高端=台灣價值」。這種心態模式同時見於洪秀柱、郁慕明、邱毅、苑舉正等人的言行,他們都把「打中國疫苗」等同「愛中國」。那麼朱立倫反其道而言,說「打高端不代表台灣價值」,是不是否證了洪秀柱等「打中國疫苗」代表「愛中國」的宣告?還是洪秀柱們的邏輯打了朱立倫邏輯的臉? 國民黨這種邏輯上的錯亂,其實不只在愛/恨高端上,而在愛/不愛中國以及愛/不愛台灣上。國民黨的路怎麼這麼難走?看他們對高端的愛恨情仇就知道了。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8月26日 星期四

)八二三、憲法九二是謊言兼笑話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八二三、憲法九二是謊言兼笑話 2021/08/26 05:30 國民黨主席選舉到底是爭區區黨主席之位還是要進取二○二四年總統寶座?按照政治邏輯或權力邏輯而言,黨主席選舉是為大選操兵,目的在選出總統候選人或操盤手,從而拿下行政權與立法權。國民黨當年為黨主席初選,取消「三成黨員投票、七成民意調查」改「全民調」,著眼的就是取大位的利基。 這回,兩位主要候選人卯足全力明顯只為黨內深藍票,渾不在意其他票源。看看他們登記參選時的陣仗,朱立倫趕在十時十分到,據稱象徵「雙十」,隨侍在旁的有軍系的「復興聯盟」成員包括前陸軍總司令陳鎮湘、中央軍事院校校友總會理事長季麟連、復興崗校友基金會理事長李天鐸等退將。江啟臣也不遑多讓,眾「星」烘托,有陸軍官校會長羅際琴、海軍官校副會長李魯台、空軍官校會長王映華、政戰學校會長韓大勇、國防醫學院會長李三綱等,真的是族繁不能備載。凸顯的問題是什麼?聚蚊不能成雷,這些那些星星們有什麼知名度?有哪位能吸引選票?沒有。造勢只在眷村、深藍選票,這就彰顯了江啟臣、朱立倫的燕雀之志,不過搶黨主席的黨座耳。 國民黨喜歡玩數字魔術。什麼「雙十」、「七大目標」、「二十」代表,「五」大承擔、「五」大目標,巴啦巴啦沒完沒了。 當然還有朱立倫大打的「八二三」,說「國民黨『六十三』年前保衛台灣」云云,事實是國民黨說了六十三年的謊話再說一次。金馬砲戰是國共合演的一齣戲,周恩來跟季辛吉坦承:「一九五八年,那時杜勒斯國務卿希望蔣介石放棄金門與馬祖,好讓台灣與大陸完全斷絕關係,……蔣不願這麼做,我們也建議他不要自金馬撤軍。」看到沒?金馬砲戰是國共「合作」的假戲;「合作」兩字可是周恩來親口吐露的。砲戰既是兩岸共打假球,哪有什麼「保護」的問題在!更可笑的是,朱立倫因此指責民進黨沒有任何一人用鮮血保護過台灣!請問:趙少康、朱立倫、江啟臣們,可有一人為台灣流過一滴血、為仗義坐過一天牢?笑死人。 江啟臣的新口號是「九二憲法」或「憲法九二」,唬弄誰啊。不過用所謂「中華民國憲法」的殭屍接上贗造的「九二共識」當頭或尾巴,搞成不倫不類的「不通」。二○二○年二月,也是黨主席選舉,江啟臣毫不猶豫地給「九二共識」送終。他說九二共識「過時、欠缺彈性,也逐漸流失民眾信任」,又說一九九二年他自己才滿二十歲,「不管當年兩岸當局有什麼共識,比我還年輕的朋友們,未必由衷『認同』這個共識能代表自己……。」言猶在耳,半年不到,就把垃圾桶的廢棄物拿出來當寶物供奉?原因簡單,他要爭取的是深藍票,捧出「九二」是要爭食馬英九支持的一小撮票,尤其黨內選情冷到結冰時,能騙到一票算一票。至於「憲法九二」是不是牛頭不對馬嘴?是不是自打嘴巴?管他娘。 國民黨的準主席們,哎,真是「滿嘴荒唐言,一腦豆腐渣」。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8月19日 星期四

談阿富汗遭酸陸媒跟屁蟲 趙少康反擊

談阿富汗遭酸陸媒跟屁蟲 趙少康反擊:難道川普也是中共同路人? 風傳媒綜合報導 2021-08-19 16:51 美國撤軍後,阿富汗政權一夕變天,中廣董事長趙少康日前指出,如此國際大事,蔡政府卻未召開國安會議應對,民進黨根本不是真正愛台灣,要求總統蔡英文與他公開辯論,引起民進黨人士、親綠媒體酸他根本就是中國《環球時報》跟屁蟲。對此,趙少康反擊表示,他不知道《環球時報》怎麼報導阿富汗事件,他不是什麼跟屁蟲,他只是「中華民國和台灣人民的守護者」。他也指出,《紐約時報》報導台灣應為阿富汗遭美國拋棄的遭遇感到驚恐,難道《紐約時報》也是陸媒跟屁蟲?痛罵美國總統拜登的前總統川普是中共同路人? 趙少康19日於臉書指出,因為阿富汗事件他出來呼籲政府應正視問題嚴重性,就有親綠媒體批評他是《環球時報》跟屁蟲,他表示,「對不起,我從來不看環球時報,也不知道環球時報寫些什麼,我不是什麼跟屁蟲,我只是中華民國和台灣人民的守護者。」趙少康也指出,《紐約時報》有發表文章認為台灣應該為阿富汗被美國拋棄的遭遇感到恐懼,他完全同意。民進黨要不要說《紐約時報》是陸媒的跟屁蟲?或要不要說痛罵美國總統拜登的前總統川普是中共同路人? 趙少康強調,阿富汗一夕變天,首都老百姓完全不知所措,才曉得一直都被政府及美國蒙在鼓裡。這一點,聰明的台灣人難道會看不懂嗎?他表示,阿富汗不是越南,台灣也不是阿富汗,但美國還是美國。趙少康反問蔡英文,若兩岸發生戰爭,不幸解放軍兵臨城下,屆時是要和還是要戰? 趙少康更痛批民進黨從不正視這些敏感問題,更甩鍋給國民黨,譏諷是國民黨1949年戰敗撤退到台灣。他說,國民黨當年確實是戰敗,但國民黨能記取丟掉中國土地的恥辱、痛定思痛,知道老百姓的生命財產才是最重要,而政治人物講大話從來都沒有用,逞強鬥狠也沒有用。 趙少康指出,是國民黨將士用命成功保住台灣,古寧頭戰役、93砲戰、823砲戰,屢戰阻擋共軍的侵入。雖然丟掉中國,的確是國民黨的過,但大家也不能忽略保住台灣,是國民黨的功勞。趙少康說,如果1949年國民黨不到台灣,那麼很可能就是共產黨到台灣,果真如此,後來的腥風血雨,不知道要死多少人,還會有今天民進黨大權在握、呼風喚雨、洋洋得意、不可一世的可能嗎?

《環球時報》的跟屁蟲趙少康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環球時報》的跟屁蟲趙少康 2021/08/19 05:30 美國從阿富汗撤兵,當然會帶來各種或大或小的不同衝擊,對拜登自是負評。但就文明社會或國家而言,最擔憂的是,阿富汗的民主、人權、女權及言論、思想自由會不會被取消?拜登要承擔的責任在此。看到兩岸中國人一味拿阿富汗事件當政治利用,只能呸呸呸罵聲無恥。 美國一撤兵,中國黨媒《環球時報》十六日馬上發表社論:「美國從阿富汗撤兵,導致喀布爾政權快速覆滅,台灣的民進黨政府應該從中汲取教訓,……這是否是台灣未來命運的某種預兆呢?」什麼跟什麼呀。中國玩下流統戰把戲,這是基因作祟,不足異。台灣的趙少康之類,狗顛屁股跟在中國黨媒後面當啦啦隊,十七日唱和說:「台灣要認清美國不可靠,不能都靠美國,現在軍備雖然靠美國,但台灣不能假定中共不會打台灣……。」趙少康要做中國的拷貝貓比馮友蘭跟風「四人幫」還積極,「四大不要臉」台灣也忝列一位。 台灣能不能類比阿富汗?美國撤兵阿富汗意味將來會放棄台灣?美國總統拜登在塔利班完全掌握阿富汗後發表公開演講,解釋為何撤兵,重點只有一個:把資源繼續挹注到阿富汗,最樂見的莫過於中國、俄羅斯。換句話說,撤兵阿富汗的首要動因在對付「真正的戰略競爭者」中俄。聽到沒?中國黨媒和台灣趙少康們。阿富汗不是美國核心利益,台灣是;當年出兵阿富汗,目的在殲滅賓拉登,藉此終結「反恐」戰爭。現在兩大目標都達成,美國投注八百三十億元美金、二十年時間培訓阿富汗安全部隊,結果呢?布林肯說:阿富汗安全部隊全無保護自己國家的能力。台灣不同,四十二年前美國已撤兵、結束美援。如何類比阿富汗? 至於趙少康把美國拋棄阿富汗與拋棄國民黨相比,以此做為美國不可靠的理由;用心險惡原是趙家本色,但為了附和中國,不惜鞭蔣介石屍體示眾。 蔣介石政權與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一樣爛,都是扶不起的阿斗,這是事實。美國投注大量金錢、資源與武器資助蔣,結果不堪土八路一擊。這筆帳到現在還算不完。從目前透露的訊息來看,阿富汗軍隊號稱三十萬,其實最高估計只有二十萬,軍費進入私囊,跟國民黨軍隊「吃空缺」一色一樣;兩個政府腐敗、賄賂橫行,如出一轍。阿富汗總統Ashraf Ghani逃亡國外,蔣介石不也是早派陳誠到台灣部署逃亡之地?杜魯門總統痛斥蔣介石一家都是賊,「從三百五十億美援中偷了七億五千萬元。」Ghani也是滿載金錢走路。至於撤兵,丟掉中國是不可承受之重,撤兵阿富汗則是既定計畫,當年美國出版《白皮書》撇清「我無罪」,罪魁禍首厥在蔣介石,可見。拋棄阿富汗,美歸咎阿軍沒有戰力、沒有鬥志。還有一個軍事理由,再拖下去,美國只能繼續纏鬥神學士,要凌駕中俄等敵手,非從游擊戰升級到高科技戰不可;拜登撤兵阿富汗,當有戰略考量。 台灣不是被嚇大的。趙少康與中國的一搭一唱,於台灣何損?於國民黨何益?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8月12日 星期四

從小S事件看余英時的危機意識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從小S事件看余英時的危機意識 2021/08/12 05:30 藝人小S為台灣東奧選手加油,用「國手」稱呼,據稱引來中國小粉紅詈罵圍攻。這現象不稀奇,也沒有討論價值。據說,她在中國代言四家廠牌火速宣佈停止與她合作,也據說,一個晚上損失了三千兩百萬的代言費。接著,小S再立刻表白:「我不是台獨。」種種荒謬,不一而足。 真正構成「事件」的是,中國官方「媒體」─黨媒啦,習大大已下詔令「媒體姓『黨』」─不只一家,替小S洗紅:「小S不是台獨!」原來文革還在搞,隨時可以給人「戴帽」,也隨時可以「摘帽」。不同的是,黨國伎倆不掩人耳目地赤裸裸介入,是對民主的藐視、文明的污辱;至於小S的感覺是寵是辱,不重要,隨她去罷。 藝人,中國過去是看不起的,從「倡優畜之」到「戲子無義」等話頭就知過半了。梅蘭芳一九二○年到美國巡訪演出,獲得兩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上海報紙出漫畫極盡嘲諷之能事,畫中頭戴方帽的梅蘭芳拿掃把掃地,畫題作「斯文掃地」。然而在英國,不但莎劇演員、電影明星都可封爵,這是民主與封建的不同,重要的是,藝術家對自己及對公共事務的尊重。在新中國,學者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有的盡棄所學,全心改造,遂而有「四大不要臉」之說,第一名是郭沫若,還有馮友蘭、老舍等,名單隨時代而有加減。小S事件放在此一脈絡來看,就可以了然。在台港星杜汶澤直面抨擊,台灣娛樂圈興盛,藝人豐衣足食,國家自給自足,「試問,誰願意再到別人地方當奴才?」簡單一句話,把中國與小S的主奴關係解釋得清清楚楚。 八月一日去世的思想史大家余英時也批評過台灣商人的「傾中」,「主要是台灣許多人為了賺錢」,藉口是「無法去大陸賺錢,台灣經濟就如何如何」,余質問:「不到大陸賺錢,會死光光?」余英時逝世之後,國內國外媒體的報導,大多放在他關注台灣、香港的民主;他的政治關懷固然很強烈,其實與他的學術關懷分不開。余英時治學的主軸在中國的「士」,即西方的intellectuals,他稱之為的「知識人」。余英時特別著重知識人在「學術良心」與「政治良心」的發用。英文論文外,他最早的學術專著是《方以智晚節考》,挖掘明末士大夫的「晚節」。他為陳寅恪晚年詩文「發皇心曲、代下註腳」,那是鬼斧神工的「解碼」過程;從而證成陳寅恪「學術精神和晚年心證」。他的《朱熹的歷史世界》則重建宋儒「得君行道」,宰相與天子共治天下的終極關懷。 余英時辭世,博得全球許多媒體的報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降半旗三天以示追悼,香港中大也降半旗三天;馬英九卻惦惦一句不敢言,因為余英時是中共肉中刺,馬英九哪敢!此外,馬英九心知肚明余英時鄙薄他;美麗島事件發生,余英時投稿《紐約時報》仗義執言,「特務學生」馬英九則替國民黨提出反駁,余英時怎麼會看得起馬英九。藝人小S事發,馬英九不敢斥責中共野蠻、恐怖的行徑,說什麼「和平」之類的討饒話,可恥。從而更見余英時的危機意識,指出的正是台灣當下的危機。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8月5日 星期四

朱立倫的「改變」敗在李登輝路線的鐵板前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朱立倫的「改變」敗在李登輝路線的鐵板前 2021/08/05 05:30 敗軍之將的朱立倫又要選黨主席了。二○一六年他選過總統,輸了三百萬票,創下台灣大選差距的最高。二○一九年更慘,黨內總統初選,可憐淪為老三;敗績班班可考。屢敗屢戰,跟連阿斗一樣,厲害了。 朱立倫再戰黨主席的口號,其實只有一個,曰「改變」,「現狀一定要改變,改變才有希望」。改變?那不是抄襲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選舉招牌?隔了十五年,不怕臭酸?而且,拾人牙慧永遠是二流,更可能是末流。出手就低端。 這還不說,今年參選黨主席的聲明與七年前的竟然一色一樣,了無新意。一加比對,就知道冷飯熱炒;不過把「改革」換成「改變」;再來,「找回創黨的精神」改成「把中華民國贏回來」。有差嗎!七年時光的流轉、國內國外局勢的嬗替,好像視若無睹!老朱怎麼啦?老癡呆了嗎? 「改變」的意涵就是「變天」,打敗民進黨取得執政權。問題是,國民黨積弱不振,朱立倫宛如邊緣人,「改變」云云,話說得天大,自欺欺人耳。究其實,意在黨主席寶座而已。朱立席一旦得逞,真能「改變」台灣的政治版圖?說笑。 歷史確實給過國民黨一次「改變」的機會,那就是李登輝的本土化運動。解嚴之後,國民黨少數統治的黨國體制已經撐不下去了,李登輝繼蔣經國當總統,國民黨得到了一次續命的機會。李登輝不諱言他的終極目標是─國民黨「老店新開」、中華民國進入「第二共和」;走向台灣的國民黨。然而,黨國權貴大反彈,先有「新國民黨連線」出黨,後有「新黨」,再有「親民黨」,最後李登輝被連戰掃地出門;李登輝路線遂戛然告終。國民黨自我「改變」的空間,從此絕了。 李登輝真的有辜負國民黨嗎?有訪談為證。一九九六年李登輝連任成功,黨內定於一尊、權力集一身。九七年接受日本《政論》月刊古森義久的專訪,結尾談他的歷史定位,他希望自己成為「促進台灣民主、愛好自由、愛台灣人、愛中國人的人」。李登輝沒有違背國民黨的「中國」,全意打造國民黨在民主化後台灣的永續出路。 與李登輝截然相反的參照系就是馬英九。馬英九斬斷李登輝本土化政策,用黨化司法清除綠朝人馬,妄圖清洗「一邊一國」論述,從而全面接軌中國。結果呢,逼出太陽花運動,百年國民黨於是一步一步走入沒有光的所在。歷史固然不能假設,但馬英九如果繼續李登輝的本土路線,可以斷言,即使不能如李登輝所願成為台灣的「自民黨」,也不會僵斃到「改變」無門。 朱立倫高談「改革」、「改變」,從沒說清楚要「改變」什麼及「如何」改變。要「改變」、要「贏回」,說難不難,首先要贏得台灣人民的信任,「民信之也」是圭臬。李登輝逝世週年,他的金言「民之所欲,長在我心」,這就是國民黨能「改變」的本錢、鑰匙,捨此,全是囈語。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7月29日 星期四

「白狼」遂行叛亂,正好逕行逮捕!

自由廣場》(金恆煒專欄)「白狼」遂行叛亂,正好逕行逮捕! 2021/07/29 05:30 黑道「白狼」──本名張安樂──跑到中國上海鼓吹:共軍「武統來的那天」,台灣「幾個部隊」帶頭「陣前起義」,明顯犯了叛亂罪。返台下了飛機逕行逮捕、審訊,沒有二話。 「白狼」可不可以用「言論自由」當護身符?答案是:不可。「言論自由」確是中華民國憲法明文所規定;〈釋字第六四四號解釋〉強調「主張共產主義或主張分裂國土」等都在「具體保障」之列。然而,一旦發展成「行動」,自不在保護原則之內。 白狼有沒有「行動」?有。從台灣跑到中國,就是行動。說清楚一點,中國有「反分裂法」、軍機擾台、「武統台灣」宣言等,難怪《經濟學人》宣稱台灣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地區;白狼憑藉中國的武力要用行動「陣前起義」,那就是叛國。今年二月,白狼之前在台灣接受中國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專訪,調調雖然與他在上海的口徑差不多,但人在台灣,可以躲在「言論自由」的大傘下,規避刑責,到了中國,公然宣布「武統是現實」,不啻藉中國武力遂行叛亂;罪證確鑿,沒有閃避的空間。 白狼可不可以用「預備行為」當辯解?答案:不可。原因有二:白狼已到中國去,宣布要用中國的武力統一台灣,那就是「著手實行」,不是預備犯;第二,白狼公開表示已成立「宮廟義勇」,這是已遂行為,早逾越預備階段;即使是「預備或陰謀犯」,同樣有罪。 台灣憲政架構的癥結就出在所謂的〈中華民國憲法〉上;中國既屬「大陸地區」,外患罪的「通謀外國或其派遣之人」形同虛文;憲法漏洞遂成為出賣民主台灣惡棍的擋箭牌。為了解決憲法上的吞舟之漏,民進黨立委終於在二○一九年五月修改刑法,增訂第一一五條之一,把「外國」範圍推宕到「境外敵對勢力」包括「大陸地區、香港、澳門」。然而,憲法難局的窟窿太嚴重,連「國安五法」都補不勝補,遂有「國安六法」之議;還會不會有七法、八法、九法?可能且必然。 不能正名制憲下,立委諸公與其修訂一個又一個的法案,不如學英國國會二戰期間對付納粹德國所制定的〈緊急權力(防衛)法〉(Emergency Power (Defence) Act 1939),隨即制定〈一九三九年防衛(一般性)規則〉(Defence (General) Regulations 1939),其中十八條第二項規定:「內政大臣如有合理原因相信任何人係來自敵國或與敵性有聯繫關係,或最近曾與危害公眾安全或國防的行動,或與這些行動的準備或煽動有關,因而須加管制者,得下令將之拘禁。」 英國是法治國,為了戰爭時的國家安全,可以立法處理國安事件,連「煽動」也不行。台灣面對中國威脅,即使不是更勝於納粹德國之於英國,也近乎了,何況習近平正是興起中的希特勒,台灣當然有權也有必要管制或拘禁白狼、洪秀柱們的叛台行徑。 英國此法於一九八○年才廢止,誠如廢法的法官所說:「當年礙於時勢不得不立,或許是可原諒的。」台灣當務之急正需要〈緊急權力(防衛)法〉;制憲成功之後,此法自然壽終正寢。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7月22日 星期四

國民黨鬧夠了嗎?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國民黨鬧夠了嗎? 2021/07/22 05:30 政黨的權力場域在國會,一旦反對黨黨中央甚至黨主席領頭到法院控告執政黨的政策,只有兩層負面意義:第一,反對黨不啻放棄國會抗爭的基本功能;第二,或自認在國會中全面敗北,再起無力;形同向執政黨豎白旗。不管用司法手段或監察管道向執政黨挑戰,不會博得人民拍手稱許,只會讓人民看不起。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七月八日要求「指揮中心」公布疫苗採購價錢,並提請審計部負責監督,結果被民進黨打臉。原來立院已在六月跨黨派三讀通過「紓困四.○」特別預算,決議在疫苗全到位後,公開採購等相關細節;而指揮官陳時中的回應是「居心叵測」。從而可知在法上通不過,政治面上也摃龜。 媒體為此做採訪,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鄭照新的反駁不只秀逗而且愚蠢,竟說立院決議是民進黨多數暴力,非朝野一致通過,且國民黨未同意云云。這段話只證實國會確有決議且通過;既然符合法律程序,找審計部有用嗎?審計部有置喙餘地嗎?再說,立院決議案有「朝野一致」的規定嗎?國民黨一黨反對又如何?總歸「無效」而已。最可笑的是用「多數暴力」的大帽子;更代表國民黨在國會是弱雞,起不了作用。何況,過去輿論用「多數暴力」抨擊國民黨,是因為台灣處在黨國餘緒中;民主制度下的台灣,行政權與立法權都是選票決定的,正像經濟學家熊彼得所說,透過選票,贏者取得「決定的權力」。國民黨自己不爭氣,指控執政的「多數暴力」,除了鬧民主笑話外,還鬧了黨國、民主不分的時代笑話。 國民黨鬧夠了沒?指控疫苗採購價錢不透明失敗後,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江啟臣率黨團幹部及黨中央高幹到北檢按鈴控告衛福部長陳時中、食藥署長吳秀梅通過高端EUA是「程序黑箱不透明」,構成貪污治罪條例的「特別圖利罪」。稍有法律常識及推理能力的都知道,這個說法邏輯不通。「行政程序黑箱」是行政問題,有權制衡的是立法院,最多還有監察權;訴諸司法?別扯了。何況,由「程序黑箱」而「圖利」,中間不知道還有幾重公案。如何連結?只有黨國法官發明的「實質影響力」,才能將之串聯在一起;當年是為構陷陳前總統於罪。那麼,陳時中有「實質影響力」嗎?可以藉「行政程序黑箱」以圖利高端?當然不可能。這不是拿大砲打鳥,而是用玩具槍打稻草人。 國民黨胡搞亂搞、胡告亂告,只代表一件事:對自己的問政能力完全喪失信心,知道自己不能在民主體制下盡反對黨的天職。用司法轉移自己的無能,只能說是喪家之犬玩不出新把戲。前些時候,楊志良糾眾要依「國家賠償法」為武漢肺炎致死者進行國賠,而且要蔡英文等政府首腦拿錢出來賠償,黨主席江啟臣也打蛇隨棍上,提出「集體訴訟」。結果呢?不但不見人上來,連樓梯都沒響。 武漢肺炎肆虐下,國民黨左支右絀,既不能令又不受命,一路下來只有荒腔走板四字。國民黨沒救了,「吾日暮途窮,故倒行而逆施」,還有別的話可比附嗎?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7月8日 星期四

中國共產黨萬歲?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中國共產黨萬歲? 2021/07/08 05:30 中共建黨一百年、建國七十年,又怎樣呢?民主體制下,政黨之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政府之長長短短、短短長長,尋常事體,無啥稀奇。中國黨慶、國慶之特別怵目驚心,是因為沒有合法性的中國政權已成為破壞全球文明的邪惡力量;中共能不能撐下去?撐多久?全球關注的重點在此。 以兩大國際媒體的報導為例,BBC與《紐約時報》同時發表了完全對反的不同預測。BBC訪問並報導《中國政變》的作者蓋思德(Roger Garside),他曾任英國外交官,在觀察中國政情達六十三年後作「慎思熟慮」後的斷言:「中共精英策劃的『政變』將推動中國和平過渡到民主體制。」老實說,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即使真有「政變」,習大大下台了,上來的一定會走向民主?恐怕不然。蓋思德秉持的是自由主義樂觀的思維,認為自由、民主是普世價值。 美國思想史家史華慈(Benjamin I. Schwartz)強調:中國二千年來除了「王權」此一深層結構的存在外,沒有任何替代品。習近平要成為毛澤東第二,坐毛澤東的龍椅。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底,在延安的一個會上,周恩來向毛自我檢討,突然下跪連聲說:「我認罪、我認罪。」毛厲聲斥責:「你不是罵我是封建皇帝嗎?」周回應:「主席的確是中國革命的皇帝。」從毛看習,不正是一群奴僕跪在習皇帝腳下。奴僕怎敢「政變」?今天出得了林彪? 與蓋思德對立看法的是發表在《紐時》上的練乙錚專文〈中共一百歲了,還會活得更久〉。練是香港《信報》前副總編,土生香港人,參與香港民主運動後被迫遠走日本,他站在第一線親歷中共彈壓香港的厲害。他批評西方那些指中共會滅亡的人是大錯特錯。中共「為了保持對十四億人口的控制和有效統治」,採用古老但高科技化的「盯人」系統,中國人,尤其漢人,早習慣了這種監控系統,少說已被「盯了二千年」。其實中國人豈止被「盯」慣了,從來就是生活在「皇恩浩蕩」的統治下;毛皇帝之後有鄧皇帝,鄧皇帝後有習皇帝,中國人已經忍受了兩千年了,繼續再忍受下去,有差嗎?生活還是要過下去。 去年七月美國國務卿龐皮歐演說,呼籲中國人民改變中國共產黨。習近平立即回應:「中國人民絕不答應。」到了今年七月一日,習近平再次強力反擊:「任何想把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對立起來……的企圖,都是不會得逞的!九千五百多萬中國共產黨人不答應,十四多億中國人民也不答應。」《人民日報》署名文章綜合習近平的話語:「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不然咧?香港就是活生生擺的眼前例子,看著黎智英赤裸裸地家毀業破人囚;共產黨不答應,中國人敢表態? 一如史華慈的提問:中國千百年來為什麼受苦於權力毫無節制的結構而不挑戰?這個大哉問,今天更適用。中國人誰敢嗆聲?了不起是消極不合作的遂行「躺平」主義而已。中共最近對付加密數位貨幣,一位雲南經營商劉洪峰一句話:「在中國,你不會與共產黨對著幹!」這就是答案。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7月1日 星期四

人民要讓渡多少權利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人民要讓渡多少權利 2021/07/01 05:30 武漢肺炎是全球問題,值得觀察的是,為了解決疫情,國家/政府的權力可以擴張到什麼程度?人民的基本權利會受到幾多侵蝕?也就是人民可以讓渡自己權利到幾多?從而看到專制政權與民主政體之間的天壤之別。 獨裁專制的國家,人民啥權力也沒有,要殺要剮,任憑政府為所欲為;中國是一個例子,北韓是另一個例子。武漢爆發肺炎,中國要封門就封門,要封城就封城,人權是個屁;染疫成災,建方艙把病人鎖在裡面,人命是個屁。北韓在疫情初起,金正恩一開始就痛下殺手,染疫者死,違反防疫措施的也死罪一條,沒有二話。 民主政體到底不同,重點在人民的基本權利能讓渡多少?民主國家的憲法,其實是權利保證書。民主理論的基本,是政治權力固然必要但也危險,任何預防權力濫用的手段都難以達標,將足夠權力交給政府多少帶有冒險成分;所以在讓權與限權之間會有抗爭。菲律賓與巴基斯坦都是民主國家:菲律賓總統杜特蒂揚言,不打疫苖的可以選擇離開菲律賓或坐牢,儘管國內有律師表示:「就算緊急事態,沒有一條法律容許總統用這個理由逮捕民眾。」問題是,二○一六年杜特蒂宣布販毒者死,至今大約有六千一百名犯人因販毒或有關罪名遭判死刑,即使國際刑事法庭為此展開調查,能奈他何?巴基斯坦有地方政府宣布,拒絕接種疫苗的會對他們採取手機斷訊的手段,人口最多的旁遮普省更表示,公務人員不接種,將停發薪水。美國是民主國家,個人主義當道:戴口罩,有人抗議;封城,有人抗議;打疫苗,有人抗議……,不一而足。 回頭來看台灣。武漢肺炎的肆虐,台灣要面對的政治現象是,政府權力與人民權力的拔河;換句話說,為撲滅疫情,人民願意讓渡多少權力給執政當局?這條紅線要怎麼劃?下面舉四個例子來看看。 第一例。實聯制是台灣一大創發,目的在幫助疫調人員掌握個案相關活動史及匡列接觸者。重點是,實聯制會不會侵犯隱私權?會不會遭到警方「挪用」?台中地方法院法官張淵森與司改會的質疑有道理,即使抗議無效,至少警告政府不可逾越。 第二例,都出於高雄市政府。高市府出公文表示,不打疫苗的醫護人員要提出不打的診斷相關證明,否則開罰。同樣的,對違法特權施打的前立委張顯耀裁罰。高市府的鐵桿作風,遭到「侵權」與「濫權」的批評。但高雄市政府強調於法有據,且符合正義公平原則;在法治下,若不服,自可提起訴願。 第三個例子是台北市政府獨創「打假新聞專區」,用看板點名蔡姓媒體記者「以假消息當獨家」,質疑議員陳怡君「質詢有誤」。台北市府違反憲法的「言論自由」及〈直轄市自治法〉的「言論免責權」,明顯逾越紅線,無辯論的餘地。 第四例是監院傳出要約談陳時中,調查四案,看來會胎死腹中。監院當然有權調查,為什麼民意反彈那麼大?人民不願讓權給監院,凸顯監院憲政地位的難局。 台灣人民固然像給空白支票般授權給執政黨防疫,但授權與限權之間,自有或大或小的緊張和鬥爭關係。至少我們是民主國家,選舉時可再授權或收回。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6月24日 星期四

「乞丐」大元帥蔣介石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乞丐」大元帥蔣介石 2021/06/24 05:30 疫苗關乎生死大事。美國為了疫苗生產與供應,拜登不惜祭出戰時的〈國防生產法〉;義大利為了穩住疫苗,悍然截留運往澳洲的AZ;歐盟各國則向輝瑞公司施壓,要求疫苗交付的穩定與透明。這是「疫苗民族主義」戰爭。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手中有疫苗才是硬道理。各個國家無論施展什麼手段,都具有合理性。台灣拿到日本、美國的捐贈,即使是「求爺爺告奶奶」乞求到手,都無可非議。台灣在防疫中展現了民主法治的高度;特權施打的如害蟲般一一被揪出,正義、公平是不可跨越的底線。飛美打疫苗,甚至到中國打「祖國疫苗」,法所不禁,悉聽尊便。在防疫過程中,看到了台灣值得驕傲的文明。 疫苗當然可以是政治力的一環:中國打擊台灣買疫苗,是政治;日本、美國、立陶宛無條件送疫苗給台灣,也是政治。尤其美國從七十五萬劑陡增至兩百五十萬劑,不諱言是對抗中國的「以疫謀統」。美國贈送莫德納疫苗給台灣,絕非腦殘如藍丁丁羅智強們所指控的是「疫苗乞丐」。 如真說「美援乞丐」,蔣介石一定是「乞食頭」。中國對日作戰,蔣介石派胡適出任駐美大使,賦予四大任務,其中一個就是爭取美援,一九三八年八月十七日蔣透過胡適給總統羅斯福電報:「如果我們能從美國得到一筆鉅額貸款,就會立刻為我國人帶來信心。」胡適出任大使,志不在借款,蔣乃改派宋子文為全權大使。四○年七月十二日密電宋子文逕自向美借款,不必與胡適商量,電報致總統,哀求、磕頭到無狀:「中國歷史上永不能忘美國之盛情高義」云云。 二戰之後,全世界都淪為「乞丐」,美國獨富,推出「馬歇爾計畫」,挹注歐洲美元高達一百卅三億,目的在促使歐洲拒絕共產主義、投向資本主義,並藉此震住紅魔鬼。韓戰發生後,美國援助台灣的法案,也是從「馬歇爾計畫」中衍生出來。 四九年蔣介石潰逃台灣,央求吳國楨出任省主席,要他不可拒絕,否則會「危及美援」。韓戰之後,美通過〈共同安全法〉,有學者估算一九五一年至一九六五年止,蔣政權接受美援共十億兩千八百萬元,每年約一億美元。《自由中國》五七年十月的社論〈美援運用問題〉,計算出每年美援約一億九千四百餘萬美元;兩說可以互證。如果拿美國疫苗就是「疫苗乞丐」,那麼蔣介石非當「乞丐大元帥」不可。 中國最喜歡罵台灣是「抱美國大腿」,現在倒不大再大聲嚷嚷了,反而是台灣代言人學舌,說台灣是「美國棋子」或如柯文哲所說「當小弟」。援用後現代「互為主體性」的說法,現在的國際關係走向「互為棋子」,台灣固然需要疫苗孔急,美國何嘗不需要送台灣疫苗而示威中國?中國眼睜睜看著美日台關係排山倒海而來,卻苦無辦法;台灣的羅智強們氣得口不擇言,貶抑台灣不成,反把老蔣的底從墳墓下挖將出來,反映出「皇帝不急急死太監」的奴僕心態。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6月17日 星期四

武漢肺炎下的法盲理殘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武漢肺炎下的法盲理殘 2021/06/17 05:30 國民黨真的把疫情當政治鬥爭來耍弄,徒然暴露自己的法盲兼理殘。例子多得很,這裡且先表一事,那就是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糾眾要依「國家賠償法」,為武漢肺炎死亡者進行國賠。更荒誕的是這句:「國賠不能只有人民納稅錢,蔡英文等政府首腦的錢都要拿出來,……法院也應凍結蔡英文和指揮官陳時中、行政院長蘇貞昌的財產。」 武漢肺炎死亡能不能要求國賠?不能。「國家賠償法」明確規範國賠的兩要件:其一是公務人員「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人民自由或權利」,關鍵字是「不法侵害」。那麼,武漢肺炎致死是因為公務人員「不法侵害」?不是;是公務人員「故意或過失」的「不法侵害」?不是。其二是公共設施因瑕疵而造成傷害,國家要賠。國賠是國家理賠,怎麼會叫「政府首腦」賠?全無厘頭。至於「凍結資產」事涉民法,「國賠法」則是公法,民法對不上公法,就像牛頭對不上馬嘴。要法院「凍結資產」,是不是學法西斯中國祭出「國安法」對付黎智英的財產? 為武肺死亡的受害者索賠,必須要找對元凶。美國因疫情而起訴中國至少七案,其中一案的提告者是密蘇里州州政府。美國、澳洲、英國、義大利、德國、奈及利亞、埃及、印度等,宛如八國聯軍攻向中國求取鉅額賠償。美國死了六十萬人,川普本月五日在北卡呼籲全球向中國討「中國病毒」賠償金十幾兆美元。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接著呼應楊志良於後,揭出「集體訴訟」,一樣法盲。江啟臣或許知道「國賠」是笑話,所以絕口不提,改用「慰問」、「補償」取代。無論慰問也好、補償也好,都屬行政命令,皆無法源可依。江啟臣煞有介事端出所謂「執行第五類傳染病防治工作致傷病或死亡補助辦法」,既云辦法,自非法律。何況此一補助辦法是「補助」執行防疫公務而「傷病、身心障礙或死亡」的工作人員,補償、慰問的對象不是染疫致死者。江啟臣胡亂截搭,玩法炫眾。 法盲、理殘的人不少,《聯合報》摘登了楊照抨擊蔡政府的臉書;楊照指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是「在民主體制外獨斷做決定,沒有單位可以監督的單位」。胡說。「傳染病防治法」第二條:「本法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衛生福利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陳時中出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見於同法十七條。疫情指揮中心不是體制外的黑單位;身為指揮官的衛福部長要到立院備詢,哪是「沒有單位可以監督」?「權力太大」、「獨斷決定」、「濫用權力」,不過門外橫議,不值一駁。 名嘴郭正亮宣稱「前副總統陳建仁即將接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召集人」,是無知之言。了解陳時中法定職權之所自,就知道「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的指定來自衛福部,要換掉陳時中,先得換掉衛生福利部部長。藍營一再吶喊陳時中下台換上賴清德或蘇貞昌,甚至蔡英文自代。副總統不能兼閣揆,自也不能兼閣員,閣揆也不能自兼閣員,總統能兼閣員就能任閣揆。正理反理都一樣。 瓦釜可以雷鳴,但不能離法而言事。

2021年6月10日 星期四

美日台對中的「破窗效應」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美日台對中的「破窗效應」 2021/06/10 05:30 台灣疫情陷入緊張的嚴峻時刻,日美兩國先後或說幾乎同時飛送疫苗到台灣。美國、日本、台灣竟然結成抗中陣線:送疫苗是真的,給中國下馬威也是真的。 日美的大動作,有幾點可觀察:第一,時間上,日本選在六月四日專機運送一百廿四萬劑疫苗,據說有美機護航;隔一天的六日,美國三參議員旋風抵台,宣布將送疫苗七十五萬劑。排序上,美拜登總統承諾六月底前送八千萬劑疫苗給世界各國,台灣是宣布後的第一個;日本援外三千萬劑,台灣是受惠的第一個。政治上,日本專機選在中共眼中之刺的日子;美國更高調,不但三位重量級參議員連袂訪台,搭的是「美國空軍」軍機。日本之所以敢悍然出手重擊中國,根據BBC的報導,首相菅義偉四月十六日見拜登之後,「中日關係發生變化」。日本背後有美國出籌謀劃,日本借了美國的膽向中國丟出震撼彈。美日台聯手,將了中國一軍。 中國為之奈何?有趣。中國每一支射向日美台的箭矢,支支刺入自己的玻璃心。日本疫苗援台的新聞出來後,中國大剌剌的一副「戰狼」口吻接招,重彈所謂「干涉中國內政」的濫調外,強調「贈台灣疫苗不會得逞」。據報導,疫苗來台前最後關頭,中國駐日大使館還派出公使向日方施壓。結果呢?不遂。日本政府和AZ談判,解除「不可將疫苗轉給他國」的協議,解消了中國所恃「不會得逞」的威嚇。日本得以解約,美國有沒有暗中使力?值得探究。日本送台疫苗完勝之後,中國又祭出「台灣藉疫苗『謀獨』不會得逞」。第一次宣稱「不會得逞」,自己掌嘴;第二次同樣狠話還有力道嗎?誰「不能得逞」?不是日台,而是中國自家。 美國三參議員大陣仗到台灣,中國惱羞成怒的話術再度洩了自己的底。黨的喉舌《環球時報》社論表示:「這是美台切香腸戰術又下了離手指更近的一刀。」切香腸會切到手?中國等著自己的手指被切罷;遇到了美日台聯手,中國不得不把一貫的大話全給切切切,切將下來了?更反諷的是,去年八月美軍EP-3E電子偵察機疑似從台灣起飛,《環球時報》狠話警告:「如果有美國軍機在台灣境內直接起降,台灣戰爭就此打響。」言猶在耳,今天「美國空軍」飛機在台起降,中國連屁都不敢放一聲。毛澤東說:「所有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果然。主席英明。 至於中國官方的表現,荒腔走板,弄到卸甲丟盔,只剩赤條條無遮大會。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記者會批美,「此事已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規定」,「不向台獨分裂勢力發出任何錯誤信號,以免給中美關係和台海和平穩定造成進一步嚴重損害」。這席話在在顯示「一個中國」原則和三個「聯合公報」,一如中國宣稱「中英聯合聲明」一樣,已成歷史文件,俱往矣。倒是美國發出的「正確的信號」,中國裝聾,有聽沒有到? 二十一世紀拉出了新的國際局勢,台灣的疫情展示了「破窗效應」,中國的苦頭還在後面。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6月3日 星期四

台灣挺得過武漢肺炎的挑戰嗎?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 台灣挺得過武漢肺炎的挑戰嗎? 2021/06/03 05:30 疫苗、疫苗、疫苗,還是疫苗。終極解決武漢肺炎的疫情,有而且只有靠疫苗;尋購疫苗成為台灣無上命令。 買疫苗很難,不獨台灣如此;根據彭博統計,富國施打疫苗的速度比窮國快了廿四倍。台灣的難局還不在此貧/富邏輯中,而是中國的無情打壓。台灣疫情陡趨嚴峻,中國認為台灣軟肋露出來了,使出網開一面或說網閉三面的伎倆,四面圍堵諸國不讓台灣有任何買到疫苗的機會,最後逼使乖乖掉進其彀中,完成「以疫促統」的陽謀。 去年八月,政府向德國BNT買五百萬劑,一切談妥了,最後一刻破局;中國阻擾。今年五月,富商郭台銘一開始打算向上海復星買五百萬劑德國BNT疫苗,旦夕之間變盤;中國阻擾。日本要送AZ疫苗給台灣,中國反應激烈,出言威脅,赤裸裸表示:「中國台灣地區從大陸獲取疫苗的渠道是暢通的。」看,這副嘴臉! 郭台銘在中國設廠,跟中國高層關係良好,在中國的人脈、關係,對中國政情、形勢發展與了解,遠比一般人深,連郭董都碰壁,那些大吹法螺的如南投縣長林明溱號稱拿出兩千五百萬元向中國買三十萬劑BNT疫苗、張亞中宣稱獲中國一千萬劑疫苗特許,不過是藉民怨逼政府買中國疫苗,為虎作倀而已。有了中國這樣的敵人,我們還能容忍與狼共舞的資敵者? 從疫苗購買到分配,更見政府有最終掌控權的必要。WHO警告,已有山寨疫苗流入部分國家,秘書長譚德塞呼籲在政府執行的疫苗接種計畫之外,所有人不要自行購買疫苗云云。台灣跟一般正常國家不同,山寨疫苗不是問題,內防奸人來亂,才是關鍵。郭台銘轉而向德國購買BNT疫苗五百萬劑,強調兩點:申請過程完全依照中央統籌的法規與約定,到手後將交由政府統籌分配;第二點強調買的是德製原廠疫苗,「不會考慮引進中國製疫苗」,且表示是由德國空運直抵台灣,「沒有任何代工」。透顯了重要訊息,中國確有BNT的「代工」,所以才會一再宣稱:「不要將德製BNT疫苗與中國製疫苗混為一談。」那麼,那些向政府施壓的政客與名嘴或網民,嚷著非買中國疫苗不可,難道不會「內疚神明,外慚清議」嗎? 政府支援高端、聯亞國製疫苗,備受攻擊,甚至說成炒股。郭台銘購買五百萬劑BNT疫苗幫助台灣防疫,傳出又拿到疫苗代工權;他的台康股價從跌停奔漲停。試問,是不是炒股?重點是,台灣需不需要國製疫苗?首先,特殊傳染性肺炎會不會成為人類社會的常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台灣勢必要有能力自產疫苗。其次,台灣即使有錢,在中國打壓下買疫苗難度很高,自製就是自救。其三,製造疫苗不只是尖端科技,成本高昂,還不見得一定成功,但台灣非得走下去不可,這也是生物科技升級的契機。台灣自製疫苗有非不得已的遠慮。 郭台銘決定自籌資金購買德國BNT疫苗,擎起的大旗是「全島一命」/「全島一心」;這四字正體現「台灣共同體」的意義,也解釋了台灣三級警戒能夠在短短半個月Rt值從十五降到一.○二的原因。台灣加油!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5月27日 星期四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模範生」的鐵板2021-05-27 BNT ...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模範生」的鐵板2021-05-27 BNT ...

「模範生」的鐵板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 武漢肺炎是全球性災難,也是人類要集體面對的生存課題。從歷史性角度來看,其進展可以分為前後兩局;前半局在防堵,後半局在研發疫苗終結肺炎。 美國受到武漢肺炎的襲擊,死亡人數直逼六十萬。拜登上任後全力推動疫苗接種,根據疾病控制預防中心(CDC)的統計,已超過半數成人至少完成第一劑接種。拜登四月廿七日在白宮指出,年長者病故人數已下降了八十%,並宣告:「如果已接種完成,不必再戴口罩了。」美國疫情趨緩之際,可憐,台灣反而面臨爆發的威脅,原因就是疫苗沒有適時接上。 就前半局而言,台灣防堵有成,當然可以名列模範生。問題是,防堵了一年半左右,原本有餘裕守到疫苗上市,從防堵進而決戰,理應無縫接軌。台灣的困境就在沒有足夠的疫苗,因此無法進入下半場的終局戰。防疫指揮官陳時中廿五日於記者會上宣布:下月有兩百萬劑,八月會有一千萬劑,但不能公布廠牌;大嘆一口氣說:「我們顧慮很大,我們吃的虧不大嗎?」 這段話語焉不詳,但大有玄機。首先就是八月一千萬劑包不包括自製的高端、聯亞疫苗在內?總統蔡英文十三日對外表示,國產疫苗六月分批交貨,預計七月底可供民眾施打。高端去年三、四月獲美國國衛院授權專利,與Moderna一樣;聯亞則是利用其獨特的技術平台。國產疫苗六、七月可上市,也就是說,台灣還要等兩個月;只能繼續打防堵延長賽。即使八月開打,以過去SARS疫苗為例,四個月只能打四萬劑,要打完六成人眾,不知費時多久。此外,能儘快搶到美國釋出疫苗,當然善莫大焉。重點是,台灣的防疫不能天真得太樂觀。 其次,「我們吃的虧不大嗎」不是空話。去年二月廿六日,蘇揆在立院做報告時表示,政府「目前確定可以獲得國外疫苗約二千萬劑」,其中包括向德國BNT訂購的五百萬劑。陳時中透露:「原本合約簽訂在即,新聞稿都寫好了,卻因中國介入生變…。」如不是中國打壓,二千萬劑就可購入,台灣今天還會有疫情大爆發嗎? 可恥的是,中國國台辦假惺惺地表示「十分憂慮」台灣疫情,願意迅速安排中國疫苗供「台灣民眾使用」,還補一句,也願積極考慮派出疫情防控專家到台灣「提供防疫諮詢」云云。「中國疫苗」?台灣人敢用嗎?據法新社廿五日報導,香港官員證實,因施打人數不多,數百萬劑即將要報廢;這批由上海復星獨家代理的BNT疫苗非原廠,係中國代工分裝,難怪港人抵死不打。台灣人敢打?省省罷。 至於中國專家要到台灣做防疫諮詢?有沒有搞錯?中國哪配!那一套「封城、封戶、封口、封筆、封麥…」的方艙手段,台灣不能、不必也不敢學。台灣的防疫是在民主體制與公民意識中進行,毫無民主的中國專家,還有什麼「詢」可以「諮」的?還有什麼經驗值得台灣分享的? 台灣防疫的模範生稱號,是建立在民主的台灣價值上。中國再打壓、疫情再嚴峻,台灣人會像尼采所說的「笑向前面去」;台灣人有輸不起的「自慢」。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5月20日 星期四

中國疫苗與狗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中國疫苗與狗 2021/05/20 05:30 全世界陷入武漢肺炎的深淵中,台灣逍遙了一年半;到底台灣非處平行時空,遭到武肺逆襲,能不能再造奇蹟?這不只是台灣人的考驗,也是全球關注的焦點。 明顯的是,在野的國民黨逮到了機不可失的反擊機會,先要陳時中下台,接著又喊出由蘇貞昌取代陳時中;不久前才高呼「蘇貞昌下台」,尾音尚未了,又要加重蘇揆的權責?好笑。這個半票政黨一路嚷嚷,叫這個下台、那個下台,渾不知道自己才是台下的久客;這樣搞下去,不知道會不會哪天連門票都拿不到,像新黨一般淪為街頭遊民。 陳時中的汗馬功勞已刻在台灣人民的心田,誰敢叫他下台?陳時中是當行本色,換上法律出身的蘇貞昌,服得了人嗎?何況台灣需要的是團結而非分裂;陣前換將不只是兵家大忌,更會讓緊繃的民心增添不安的因素。國民黨之所以猛攻陳時中,拉他下台是假,重創潛在的競選對手是真。這是利用內部矛盾搞鬥爭。 挾外部矛盾助威更重要,那就是趁機與斷裂的中國連結。無論藍營媒體人黃年的「大屋頂」或馬英九的「九二共識」,早被丟進廚餘桶臭酸了。蔡詩萍喋喋不休抨擊蔡政府不改口「武漢病毒」;國民黨們難道沒聽過病毒的「英國變異」、「巴西變異」、「印度變異」?說「武漢肺炎」有什麼問題!連勝文們搶著要把中國疫苗接迎到台灣,當然當然。 既有內應,自有「外宣」,這叫如響斯應。中國國台辦馬上回應:「廣大台灣同胞急切期盼使用大陸疫苗,當務之急是去除島內人為的政治障礙,使廣大同胞有疫苗可用…。」什麼「中華兒女」、什麼「骨肉至親」,那為何阻台入衛、斷台買疫苗?台灣不用中國疫苗,有政治上的理據,也有科學上的理據。先談科學,再說政治。 中國製造的疫苗,一句話:不可靠。陳時中早指出「科學數據相對少」、「外界無法了解技術性資料」,所以不在台灣的候選疫苗中。從事實看,接種中國疫苗的匈牙利、智利等,疫情持續升溫,最近的實例是泰國國家女排隊,打了兩劑中國疫苗後,結果廿六人確診,只好退出世界排球聯賽。或有人質疑,那為什麼WHO會批准中國疫苗?秘書長譚德塞不諱言是為了「疫苗和疫苗的公平性」;旨在幫助購買力不足的貧國。 政治理由不必多說,中國是徹底政治化的國家,除政治外無其他。韓國電競俱樂部(Gen. G)讓旗下選手參與中國直播平台,遊戲結束後,選手之一的樸鍾烈說:「如果你想賺中國人的錢的話,就要當中國的狗。」果然,《紐時》報導,蘋果公司為了賺中國人的錢,寧願當中國版App Store的看門狗;賺中國錢,不當狗行嗎?倒是樸鍾烈的經典名言,不知會不會愧死藍營政客、台灣藝人如歐陽娜娜、張韶涵之流? 拿中國疫苗,只有當中國狗之一途,如此而已。倒是參加過國民黨總統初選的郭台銘有趣,在臉書上鼓勵台灣人早早終結疫情,「首戰即終戰」。「首戰即終戰」是馬英九拿中國武力攻台的恫嚇之言,竟被郭台銘挪用為團結台灣之用。果然天道好還。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5月13日 星期四

墮落的民進黨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墮落的民進黨 2021/05/13 05:30 在公投四案即將舉行之際,立委蘇巧慧等急忙拋出公投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且不說是不是為她閣揆老爹解套,明顯的是要收回人民的公投權;被罵得臭頭不足怪。問題是,這些號稱綠營的立委怎麼敢冒這個大不韙? 答案也很簡單:為什麼不敢?這個公投法早被蔡英文施以宮刑,領土變更及修憲不列入全國性公投適用項目,制憲權被閹了。接著又橫加刖刑,取消公投綁大選,斷手斷腳看你怎麼投?公投名存而實亡。想不到的是,公投四案挾泥沙以俱下,來勢洶洶,有強渡關山之勢;只要通過一或兩個就足以致命,還可能不止呢。難怪蘇巧慧等再下重手,非凌遲處死不可。何況殲滅公投,既討好蔡大總統又有利蘇揆,惡向膽邊生,有何不敢!? 如果用宏觀角度來看,苛斥蘇巧慧等四位提案人,不免只看到樹木而沒有注意到整個森林變色了。民進黨一步一步偏離了原來的許諾與宗旨,離「民主進步」愈來愈遠。蘇巧慧等的提案不過是為事實做了註腳;一旦草案得逞,不只是人民權力壓縮的結束,很可能是得寸進尺的開始。 看看最近發生的趙介佑事件。趙介佑不只是黑道,而且涉及販毒,更威風的是可以藉勢藉端在北投分局「借提」人犯!憑什麼?憑的就是身居北市黨代表又是蔡英文二○一六總統選舉時的顧問。曾任民進黨黨職的游盈隆質問說:「所謂『黑道入黨』問題,大約就是她擔任黨主席時候發生的。」有媒體報導,蔡英文透過黃承國接觸角頭,黃或蔡都沒對此反駁。黃有黑道背景,現在高居國策顧問。蔡英文閃得了黑道嗎?趙介佑事件發生,國民黨逮到機會,大動作召開記者會批評,引來民進黨發言人周江杰的反擊,表示這個「曾經提名有販毒前科的議員、有殺警奪槍前科的立委」的國民黨,要先看看自己云云。老實說,民進黨淪落到要與國民黨「比黑」的層次,才是悲哀。 民進黨的墮落不止一端。當年為了對抗黨國媒體,拚死推動「黨政軍退出媒體」,二○○三年陳水扁執政時陸續立法,結束國民黨壟斷及掌控媒體的局面。現在呢?小英執政後,媒體老闆林崑海先與民進黨中常委黃承國結盟,組成「海國會」,之後自組「海派」,成為黨內一大派系;媒體遂內化於黨了。民進黨是不是背棄自己的理念?不問可知。 最近獨派大老辜寬敏宣布退出民進黨、辭總統府資政,何嘗不是向蔡英文、民進黨表達抗議?正名、制憲載於黨綱黨章,蔡英文避之唯恐不及,還有什麼是民進黨敢做的?有,那就是權力。 在民主政治下的政黨可不可以庸俗化?當然可以,但民進黨不可。為什麼?因為民進黨是踩在台灣人的血跡拿到政權的,從黨外到組黨到執政,民進黨就是拿台灣價值與台灣理念鼓動民意把國民黨趕下台的。民進黨與台灣人民之間是欠債人與債權人關係。民進黨當家作主了,硬不認帳,把債務一把火燒了,看人民豈奈我何? 或許公投是讓民進黨還利息的契機。同志們,好好斟酌斟酌如何投罷。(文責自負)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5月6日 星期四

美國的「第一島鏈」與台灣的地緣政治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 2021/05/06 05:30 在美中緊張之際,「棄台論」再度浮上檯面。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葛拉瑟(Charles Glaser)三彈舊調,要美國結束對台承諾。葛拉瑟認為,此舉最多影響美國標榜的「世界強權」形象,「台灣不是美國重要利益」。 「棄台論」始祖是杜魯門總統。一九四九年一月六日,胡適致趙元任夫婦的信:「今天的消息真糟糕!」因為杜魯門與國務卿艾奇遜發表「美國防線不包括台灣和韓國」的聲明。這是「棄台論」的正式宣告。杜魯門的太平洋防線是從阿留申群島經琉球、日本到菲律賓。然而,五○年五月,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不同意,宣稱台灣是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凸顯台灣地緣政治的價值;六月中旬,杜魯門終於接受軍方/麥帥的戰略,重新布局:為防堵共產主義延伸,必須考量台灣安全;但只提供「有限性」保護。美國首次「棄台論」胎死腹中。 六月二十五日韓戰爆發,形勢丕變。杜魯門下令「第七艦隊防制任何對台灣的攻擊」,也要求台北停止反攻大陸;「台灣中立化」與「台灣未定論」皆於此時先後提出。麥帥則有不同戰略,「允許國府軍破壞大陸本土海陸軍的集結」;在國會作證時強調台灣的重要:台灣是美國太平洋戰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假如失去台灣」,「那麼夏威夷、中途島以及從關島到菲律賓勢將不保。」此議牴觸杜魯門,麥帥被解除軍職;但繼任的艾森豪總統與台灣訂「防禦條約」。 第二次美國「棄台」不是言論,而是行動。一九五八年中蘇決裂,一九六九年珍寶島事件後,中國終結「一面倒」政策。一九七一年毛澤東進行「乒乓外交」,向美遞出橄欖枝,揭開兩國「關係正常化」的序幕。橫在美中之間的大石頭就是台灣;尼克森不惜「棄台」以達成與中國關係正常化的目標。但美國國內許多有力人士強力支持台灣,拖了六年,迤邐到卡特總統才在七九年一月一日正式建交;但美國國會立刻通過「台灣關係法」,美台之間的關係遂斷而不裂。 如果說有第三次「棄台」,那就在川普時代。根據美國政治評論者羅金(Josh Rogin)在《天下大亂》(Chaos under Heven)透露的內幕,一位共和黨議員勸川普施壓北京的鎮壓「反送中運動」,警告說,北京對香港的粗暴行為若果得逞,可能會更有信心拿下台灣,川普冷冷回答:「台灣距離中國只有兩呎遠,我們在八千英里外;如果中國要入侵,我們根本做不了什麼事情。」川普一定不知道,這個「八千英里遠」的第一島鏈,早在一九五○年就計算好了。 二十世紀是美蘇爭霸,台灣差點被犧牲;二十一世紀則是美中爭霸,台灣成為美國第一島鏈的重中之重。中國如果要成為亞洲地區霸權,先要吃掉台灣,才能把美國逐出第一島鏈;台灣被中國拿走,日本、印度、菲律賓等都會失守,屆時美國的西疆,誠如麥帥所言,將縮回到西海岸。 「棄台論」一旦成真,美國的重創遠遠比付出保台的代價大得多,更不論民主陣營潰敗的世紀浩劫。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4月30日 星期五

中國民運直面「台灣問題」

【歐洲之聲】中國民運直面「台灣問題」 文/廖天琪、田牧(德國) 2019-05-30 13:20 5月20日,第九屆全球支持中國和亞洲民主化論壇。「台灣問題」也是這屆會議討論的重點,台灣駐德國代表處謝志偉大使指出:「台灣不是問題,台灣是答案。」。圖/田牧 5月20日,第九屆全球支持中國和亞洲民主化論壇。「台灣問題」也是這屆會議討論的重點,台灣駐德國代表處謝志偉大使指出:「台灣不是問題,台灣是答案。」。圖/田牧 5月20日,第九屆全球支持中國和亞洲民主化論壇(以下簡稱「民主論壇」)——科隆國際研討會開幕。「台灣問題」也是這屆會議討論的重點,台灣駐德國代表處謝志偉大使指出:「台灣不是問題,台灣是答案。」 其實,在2006年的「民主論壇」初創時期,關於台灣的話題就引起了很大的爭執,這一屆會議又展開了一次激烈的討論,將本次會議氣氛推向高潮。 我們陪伴著「民主論壇」成長,「台灣話題」一直是13年來故事的一部分,對於中國民運來說,這樣的話題必須時常討論,不斷普及,深入人心…… 台灣是否是問題? 台灣不是問題,問題在中國 台灣是不是問題?這要看是誰提出來。對中國人來說,的確是個禁忌話題,無須過腦直接擁護「統一」的人,自然被譽為「愛國者」,若是根據台灣七十年的現況,尊重台灣的民主與自由,承認台灣的獨立與主權,擁護與支持台灣人民的選擇,一定會被中國政府叱責為「台獨分子」,或者是「賣國賊」。若換成台灣人來看,這個提法就是笑話了,因為不但台灣不是「問題」,中國才是「問題」,中國是台灣的「問題」。中國問題的答案是「台灣」,自由、民主和法治才是答案。 八九民運以後,中國民運人士流落海外,得到了港台力量的支持和幫助,相反民運界對於「台灣問題」,卻向來是持回避態度,即便是相遇詢問,也會是顧左右而言他。故此,「台灣問題」成了中國民運難以逾越的「坎」。 說一段我們自己親歷的往事吧…… 那是2006年,也是個五月天,全球支持中國和亞洲民主化論壇第一屆會議在柏林帕克茵賓館(Park Inn Hotel)舉行,這幢大樓原是東德政府的國賓館。在東德共產黨統治時期的遺址舉辦反專制獨裁統治,推動民主憲政會議,意義深遠。 會議的第二單元是:海峽兩岸的抉擇——長期民主VS短程飛彈。由台灣的著名記者、作家、國策顧問、政論家,也是謝志偉大使的朋友金恒煒做引言報告:民主——兩岸人民的共同燈塔。演講中他表達了這麽一層意思(大意):與會的朋友們,都是追求與推動中國民主運動的精英,應該對民主人權有深刻的理解與認知,他期望中國民運精英們承認台灣現況,理解與支持台灣的主權與獨立。當時會場一下子炸鍋了,噓聲四起,欲把演講人轟下台去,騷動與吼叫持續了好一陣。會後我們被民運界批評為「綠營民運」、「台獨民運」,我們還不斷擬文解釋與辯解。這是我們親歷的中國民運與台灣問題的直接碰撞。 去年6月我們赴台灣,如約拜訪與采訪了金恒煒先生,當聊起這段往事時,金先生笑言,那是他故意挑起的話題,說是拋磚引玉可以,說是敲警鐘,撞擊思維也可以,總之他希望海外民運直面台灣的獨立問題,民主自由人權的普世價值觀,是具備共性與共同的標準,中國民運精英們遲早會想明白這個問題。 「台灣問題」的由來 十三年過去了,海外民運在台灣問題上,在香港問題上,在民族問題上,比起2006年「民主論壇」的初創時期,覺悟、理性、成熟多了。今天在這樣的會上談論「台灣話題」,承認海峽分離狀況,尊重台灣主權獨立,支持與擁護台灣人民自己的選擇,已占據了多數與優勢,這在與會的華人群體是如此,在場的西方學者承認這種現實,更不在話下。 在「中國民族自治區的自決權」單元,彭小明的「民主憲政與多民族共處前景」演講,引起了爭執與討論,他提出一種觀點:「民主轉型的時期,應該給予一個緩沖期,暫時免談統獨……,培養出寬容諒解的民主精神,然後再來處理統獨爭議的歷史遺留問題。統獨都不是普世價值。民主憲政才是普世價值。」 有人提出了「台灣現況」,認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不存在統獨問題。 我們也提出了現實思考的問題,在討論「統獨問題」之前,是否應該首先思考問題的源頭,為什麽我們不首先思考一下「台灣問題」的由來?為什麽我們不問一問是誰造成了今天的「台灣問題」? 是上世紀46-49年,國共兩黨的那場戰爭造成了海峽兩岸分離70年,是國民黨和共產黨共同釀成的這一割據現況。現今,為什麽要讓今天的台灣人來承擔這樣的歷史責任?並要迫使他們接受強加的改變社會政治環境? 魏千峰律師在做關於中國人權問題的報告。圖/田牧 從國家法理來解讀台灣國現況 國家的概念中,有歷史範疇、歷史範式(paradigma)的說法。什麽是歷史範疇?是指國家的誕生和建立,審視當時的歷史演化過程,或者說是歷史的痕跡與烙印。每一個國家的誕生,都有它特有的歷史背景、環境與依據,這就是歷史範疇。 比如說:新加坡是1965年從馬來西亞分離出去的,成為獨立的國家,這與當時李光耀的民族抗爭與種族騷亂是分不開的。再比如說:在歐洲,神聖羅馬帝國時期(962-1806年),德意志的版圖上包括奧地利、捷克、瑞士、波蘭部分、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東部、北意大利等,以後這些行省與地區各自建國,都有它們的歷史背景、環境與依據,基本上都是戰爭造成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神聖羅馬帝國北方七省,在反對與抗擊西班牙統治時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軍事經濟實力,為十九世紀上半葉前後的獨立建國奠定了基礎。 台灣(中華民國)是1946-1949年國共內戰的結果,是國民黨和共產黨共同釀成了台灣國現況,台灣就是一個現實與事實的國家,這就是它的來源和根由,也是它的歷史範疇。 以中國歷史來鑒定台灣國的依據 中國古代有「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歷史上國家的疆域就處在不斷地演化與變遷中。歐洲的歷史是這樣,中國的歷史也同樣如此。 先從時間周期來看。翻開中國歷史,東西漢、東西晉,及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都擁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周期。而其余朝代與國家,均歷時不那麽長久。比如: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秦朝,僅僅存在15年;南北朝時期的國家壽命均只有幾十年不等;被譽為建立中國社會穩定與文明的重要制度,被沿用一千三百年的開創者——隋朝,僅走過了37年;五代時期(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僅存活幾年至幾十年。而台灣政府的主權,已存在了70年,經歷了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6屆政府傳承。有什麽理由不承認其國家的主權與地位? 再從國家政治集團的地位來說。我們都熟悉歷史人物諸葛亮,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前後《出師表》被傳為佳話。諸葛亮以「匡扶漢室」為名,後建立蜀國,221年擁立劉備正式登基稱帝,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史書上也沒讀到有說劉備、諸葛亮、孫權分裂國家之說。著名的三國,魏國存活了45年,蜀國存活了42年,吳國存活了58年。 送別來自台灣的與會者。圖/田牧 民族與文化不能阻擋主權獨立 至於尋求以文化、民族因素立國的論點,我們認為似是而非,不周全,有局限,站不住腳。 在歐洲待久了,舉目四顧,似乎在歐洲這片大地上,並不是以文化、種族立國,歐洲中西部這些國家泛泛來說都屬於日耳曼民族,盧森堡的官方語言是法語、德語、盧森堡語;奧地利的官方語言是德語;瑞士的官方語言是法語、德語、意大利語;比利時的官方語言是荷蘭語、法語、德語。如果以這思路延伸,豈不是麻煩了?瑞士應該分裂成3個國家,比利時至少該分裂成3個國家。而德國、奧地利該合並為一個國家。諸如此類,倘若按照這一法則,歐洲將會出現一次國家重組的震蕩。再看原來的捷克斯洛伐克,1991年,同文同族也和平地一分為二,成為和平共處的鄰居。原來的南斯拉夫,雖然也經過短期戰爭和流血,但是如今分為六個獨立國家,各自建設,和平相處。兄弟鬩墻有什麼不好?中國人太被「煮豆燃豆萁」的情結繫絆了。 有人想讓台灣撇清漢民族、文化和文字,以為這樣能為「獨立」找到藉口,這既無法自圓其說,也毫無必要。人們時常提出「民族魂」,什麽是「民族魂」?其實就是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宗教、民風、民俗等的綜合傳承,我們能輕易地擺脫自己的「民族魂」嗎?那豈不是變成了行屍走肉?顯然不能!如果一個民族不敢正確面對自己的祖先血脈和民族文化,這種否定自己,煙滅記憶的作法是行不通的。歷史文化傳承就是一個人的靈魂和影子,在歌德文學劇作裏,浮士德出賣了靈魂,結果瘋狂毀滅。浪漫時期德國作家夏密佐(Adelbert von Chamisso)筆下的彼得•施雷密爾(Peter Schlemihl)將影子跟魔鬼交換,結果寂寞鬱鬱一生。同樣,喪失了靈魂的民族,結果註定是萬劫不復。 台灣人的自信與抗爭 在這個世界上,台灣絕不弱小。擁有二千三百多萬人口的台灣,從人數上來說,超過了歐盟28國中的荷蘭、比利時、奧地利、捷克、丹麥、匈牙利、葡萄牙等22國。從2019年出台的世界GDP國內生產總值來說,台灣排名第23位,將一大批歐洲國家遠遠拋在身後。從疆域上來說,它超過了比利時、斯洛文尼亞、盧森堡、新加坡等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一些國家。 談及各國經濟,有人好用中國GDP是世界第二,這的確是一個數據,若比較世界各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8)列表:台灣位於第36名,人均生產總值24971美元;而中國位於第69名,人均生產總值9608美元。這也是無容忽視地鑒定國力的一種依據。 盡管聯合國憲章一再重申基本人權、人格尊嚴和價值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受任何歧視。可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的權利卻被忽視,甚至踐踏。與會的法律學者,曼海姆大學的法學教授薩特勒(Martin Sattler)提出來,1971年中華民國被驅逐出聯合國是違背聯合國章程的。這樣將一個原來安理會的成員國驅除,是需要有三分之二的多數才能成立。當時有76贊成票,35張反對票,17票棄權,因此是不合法理的一項決議案。台灣受到聯合國的驅趕是歷史性的錯誤。如今回顧這一切,的確令人扼腕嘆息。中國人二十世紀初推翻帝制後,開始效仿西方的憲政民主制度,但是一百年之後,「德先生」依然不見蹤影,反而迎來了習近平黃袍加身的終身制。這樣一黨專政的中國難道是享有民主自由的台灣人能夠接受的嗎? 台灣被所有的國際組織拒之門外,主要,也可以說唯一的原因是中國在抵制、威脅。英國雜誌《經濟學人》按照五項指標來評選全球167個國家的民主指數,2018年的排名,北歐三國名列前茅,韓國、日本排名21及22,屬於部分民主,台灣位列32,也屬部分民主,中國排名130,高居專制政權之列,北韓則敬陪末座為167名。試問有什麼人會甘願從民主轉入專制,從自由退回奴役? 「台灣不是問題,台灣是答案」,這正是國際社會虧欠台灣人民的,本該歸還給原本屬於台灣的正確答案! 馬丁· 薩特勒教授。圖/田牧

2021年4月29日 星期四

彭文正「奸巧」嗎?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中國民運直面「台灣問題」 2021/04/29 05:30 政治評論者彭文正提出「確認蔡英文博士論文不存在之訴」,地院法官張詠惠判決駁回,彭上訴高院,高院以「訴訟程序有重大瑕疵」為由,發回更審。引發爭議的是,案子竟然又回到張詠惠手上。且不問嚴格的正當法律程序,連常識性的利害衝突原則都通不過,難怪引發「彭文正告法官」事件。 彭文正先發函給法官會議轄下的「分案審核小組」,要求重新分案,開庭時則面請張詠惠「自行迴避」。張法官悍然不理,硬要進行實質審判。在律師建議下,彭文正藉由「尿遁」,立刻遞狀控告張詠惠;張法官既成「被告」,自然失去審理此案的正當性。這就是「彭文正告法官」的原委。 同是律師的楊岡儒寫了反擊文章,不滿彭文正狀告法官迫使法官迴避之舉。楊文開篇即揭示他的信念:懇請冷靜、理性面對法院審理,「因為我們衷心信賴司法公正」。然而,閃亮如金漆的「司法公正」早耐不住黨國的摧殘而破碎發黑了。所以問題不在「我們」信不信賴司法公正,而是司法到底公不公正?只要看看司法信賴度民調低下到難堪程度,就不必多費口舌了。 楊文筆伐的重點在:彭文正藉故離庭,控告張法官然後「請求法官迴避」,「若此風可長,往後任何人均可假借此詭道技巧強凌司法迴避?」楊文抨擊此係「巧偽訴訟技巧」,斷言「法官絕無迴避必要」云云。法官有無迴避必要?是不是「絕無」?大有可疑。 這裡要討論的有二:一個是「強凌」司法(官);一個是巧偽訴訟技巧。 司法是國家機器之一,依左派理論,法院是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又或如法學大師耶林(Rudolf von Jhering)所說,法律是「權力的政治」;台灣尤然,向來只有司法「霸凌」人民,區區草民哪有「強凌」司法的能耐?前監委陳師孟依憲法糾彈司法,馬上被司法人員冠上「霸凌」的帽子。如果監院糾彈司法人員都屬「霸凌」,小小彭文正告法官,當然是「強凌」加三級了。 「巧偽訴訟技巧」自是負面用語。民主體制下的司法,允許穿越法律條文以爭取權利極大化;不容青天大老爺驚堂木一拍,大喝一聲「刁民」,拖出去打。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彭文正告法官,真說「巧偽」,其實是司法「巧偽」在前,彭「巧偽」在後。張詠惠初審判決被高院打了回票,重審當然要換法官才合乎公平正義原則,因為張法官的「公正性」已被高院質疑與否決;而「公正性」是正當法律程序的要素之一。彭文正若不用「奸巧」,不被司法亂棒打死才怪! 楊文結論:「訴訟本質在保障人民基本權益,若人民佯借訟技而霸凌司法,怎值得保障?」誰說審判不會違反「本質」?監察院調查陳水扁「四大案」,指出「中途換法官」違反法定法官原則,侵害扁訴訟權。那麼「彭案」應換法官而不換,同樣有違程序正義原則。 理論、理想上的司法正義與實際上的司法正義,有時落差很大;彭文正告法官正是透過保障自我而趨向司法本質,縮小兩者的距離。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4月22日 星期四

陳師孟vs.葉俊榮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陳師孟vs.葉俊榮 2021/04/22 05:30 偶然看到「監察院建院九十周年學術研討會──監察權實踐與展望」的通知,觸目驚心的是週年數字「九十」?監院的「法統」竟然上溯到黨國訓政之始?有沒搞錯!副題中主詞「監察權」與謂詞「實踐與展望」間少了介詞「的」,遂不成句子;這是小疵。大瑕是什麼?乖乖,研討會的報告人/與談人中,最該出席的前監委陳師孟沒在名單上,不該出席的葉俊榮卻來了。 葉俊榮為何不該出席?葉是法律教授,問題不在夠不夠水準,而是葉與監院之間有利害關係。此話怎講?監院調查台大校長遴選案,認為教育部及台大有明顯違失,「應予糾正」,也就是說,時任教育部長葉俊榮被監院「糾正」了。那麼,監院有什麼立場邀請「被糾正」的人士到監院談監院的「轉型契機與挑戰」? 更何況,葉俊榮不尊敬監院的「糾正」,偷偷「放行」管爺,視監察院如無物。監院最後「彈劾」管中閔,並「申誡」處分,何嘗不是打臉葉俊榮?那麼,監院卻又「敬邀」葉俊榮為「上賓」,請他替監院指點迷津。難道是監院悟昨非而今是故前倨而後恭?如果是這樣,監院廢了就算了,還有什麼「轉型」與「挑戰」可言? 為什麼前監委陳師孟最該出席?研討會第三場的主題是「監察與司法」,無論是討論「兩院」還是「兩權」,陳師孟都是第一人選。他像唐吉訶德,同樣拿長矛,唐吉訶德把風車當成巨人,陳師孟則把巨人/司法還原風車。陳師孟出任監委僅兩年,至少用監察權衝撞黨化司法,讓沒有穿衣服的司法急急乎拿「審判獨立」、「自由心證」來遮羞。陳師孟其實是重新凸顯監院的存在意義,至少石木欽案證成憲法第九十九條的正當性。 陳師孟的最大貢獻在揭露「司法與惡的距離」(按:這也是他卸任後出版的書名)是零,他在第一線與惡法搏鬥,從而凸顯監察權的存在必要。如果監院真要討論「監察與司法」,最有理論與認識、最有實戰經驗的非陳師孟莫屬。然而不,監院其實只拿「監察與司法」當名目,完全避開憲政體制不問。兩篇報告,一是討論「獨立冤案委員會」成立的法制問題,另一則是「德國GPS的人權監督」;簡單來說,就是討論「人權」,與「兩權」、「兩院」基本無關。 監院此一研討會從頭到尾就是為「人權委員會」的設置張目;以此開頭,末場就是論監院興革與「人權」展望。監察院位階已下降到「人權委員會」;這倒與蔡英文宣告「廢除考試與監察院」的「憲改」一致。 現行憲法賦予監院的是制衡行政與司法權,只把監院淪為「人權會」,有違憲之虞。蔡英文要廢除監院也行,問題是「司改」呢?既廢監院又不「司改」,且「國家人權委員會」勢不能單獨立法,「憲改」更可能一事無成。「無邊落木蕭蕭下」,台灣只配淒慘、倒楣?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4月15日 星期四

從「國徽」看民進黨的黨國情結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從「國徽」看民進黨的黨國情結 2021/04/15 05:30 黨國的所謂「國旗」、「國歌」、「國徽」甚至「國花」,全是掛在台灣歷史脖子下一連串的可恥標記;問題是,從沒有處理,一次都沒有。最近的實例是時代力量提案要修正「國旗國徽法」,要求內政部評估更改的必要性。結果呢,不出所料,不只修法如鏡花水月,連評估報告也敷衍了責。 所謂的「國旗」與「國徽」都是黨國象徵符號,「國旗」屬憲法層次,「國徽」屬法律層次;怪的是卻共一法。「國旗國徽法」是立法院一九五四年以暗渡陳倉的手法,用憲法位階的「國旗」綁「國徽」。要解決此一羞恥烙印,須先割斷這對連體,不要把憲法位階和法律位階混在一起修;國會只能處理〈國徽法〉,憲法的〈國旗法〉再委諸「憲改」,否則一事無成。 民進黨已是國會過半的執政黨,修法易如反掌,可要求內政部訂〈國徽法〉,再依「後法優於前法原則」,「國徽」舊法自然取消。這不是難事,有前例可援。陳水扁總統在台北市長任內,把黨國梅花的市徽市旗作廢,透過公開徵選,設計出新的市徽市旗,一直沿用到現在。「國旗」既明載「憲法」,自非內政部所能置喙,也無權評估。蔡英文已成立「憲政改革小組」,領軍的首位召集人是號稱老獨派的姚嘉文,「國旗」案件正是測試蔡英文與姚嘉文們的「憲改」是玩真的還是演假的?我們繼續看下去。 「梅花」是黨國之花,總統府網頁將之列為「國家象徵」:「我國的國花是梅花。梅有三蕾五瓣,代表三民主義及五權憲法」,而且說「一九五四年七月廿一日,經行政院正式核定將梅花訂為國花」云云;連同「國旗」、「國歌」、「國璽」的說明,全掛在總統府網站上。「國花」只是行政命令,連法律也不是,竟然橫行到今天。厲害了,蔡英文政府! 倒是內政部的「國民黨宜改黨徽」專案報告,赤裸裸表白:「修改國徽所涉,絕非單純修正法律,或耗費大量公帑重新設計製作……」,「尚需思考對內造成爭議,擴大意識形態衝突,對外『甚至』影響我國國際活動空間。」看到沒,這就是「老子不改」的痞子本色,還要無限上綱地拿「國際」來唬人。華航改名時不也是同樣一套論調?難怪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嘲諷地反擊:「有種就改國徽!」民進黨政府被看扁了,就是沒種、沒種、沒種。 內政部的說明受到一番輪攻後,被迫出面更正:「是分析不是建議。」什麼跟什麼呀。內政部是「政黨法」主管機關,上可修〈國徽法〉、下可修「政黨法」十四條,結果虛以委蛇,卸責國民黨、敷衍國會、侮辱人民。可憐又可恥。 民進黨不回應人民的重託,選民就不可能成為「忠誠的支持者」;如公投四案,人民憑什麼要「共同承擔」、「共同努力」?立院總召柯建銘形容自己最近「眉目深鎖、輾轉難眠,有如烏雲盤踞」。連基本的黨綱都不顧了,選民白白讓民進黨獨大,養了何用?民進黨政府的公投難局烏雲瀰漫,老柯看到了,蔡大大呢?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4月8日 星期四

彭文正「關不了」的罪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彭文正「關不了」的罪 2021/04/08 05:30 凡不尋常的事,背後多有不尋常的動因;北檢黃偉起訴彭文正案就是現成的典例。彭文正、賀德芬與林環牆指控總統蔡英文的博士論文有詐,三人都被蔡大總統提告。結果呢?跌破眼鏡,北檢只起訴彭,輕輕放過賀、林。 什麼跟什麼呀?同一個案子,斷裂成兩案,起訴一個、不起訴另兩個。若從政治效應判斷,目的或在縮小打擊面,同時製造寒蟬效應。為何獨獨鎖定彭文正?起訴書給了答案,因為彭文正的傳播方式太有影響力、傳播力;原來是賀、林不夠力!彭賀林是鬥陣三人組,說賀、林「善盡查證」而彭是「真實惡意」?不符事實。再按大法官五○八號釋憲文:「惟行為人雖不能證明言論內容為真實,但依其所提證據資料,認為行為人有相當理由確信其為真實者,即不能以誹謗罪之刑責相繩。」看到沒!? 起訴書著重彭文正的兩個「動機」:一是私怨,一是私利,全站不住腳。 先說私怨。依起訴書:「被告所為顯然摻有『政經看民視』遭下架之怨懟,而有攻訐告訴人之動機。」起訴書計算彭文正主持民視「政經看民視」從二○一六年八月廿二日到二○一九年四月廿二日,最後遭「無預警停播」;黃偉遂判定「彭文正自認係因為針砭時事得罪執政當局,……」乃「對總統蔡英文心生怨懟」。所以有「因」有「果」。問題是這個「因果」推論,完全對不上榫。彭文正先前在民視三年半主持時,哪有「怨懟」可言?把後段安上「怨懟」罪名,如何解釋前段?三年前三年後「針砭時事」一貫,不過履踐五○九號釋憲文所強調的「追求真理、監管各種政治或社會活動」之「公共利益」罷了。 再談「私利」。起訴書上說,被告彭文正在網路平台經營「政經關不了」,為了「訂閱人數及觀看次數可計算收益」,用「激情、辛辣、聳動之言論……吸引眾人目光」,「在失去『政經看民視』後,……有增加收益之動機與目的。」這樣說也太扯了吧?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廿世紀初對言論自由畫出紅線:「顯明和立即危險原則。」試問,「激情、辛辣、聳動」有「顯明和立即危險」?難道黃偉要回到「以言獲罪」的戒嚴時代!再說,北檢又如何證明「停播─收入─怨懟─誹謗」連環套的成立?每一環節都是「想當然耳」。如果因為「被停播」而怨懟,是不是也可以用反證法說,黃偉起訴彭文正是為了要得到賞賜而升官發財? 也在上世紀初的一九二四年,胡適的一位朋友寫文章「把一切賣文的人都罵成『文丐』」,胡適認為是「理學家的誅心之論」。他說,盡心作文賺三塊、五塊錢,不算可恥,是正當的生活;寫拍馬阿諛、瞞心昧己文章才可恥,藉文字敲竹槓、抄竊他人文字去騙錢,才可恥,才是文丐。主持節目、賣力推銷,是正當職業的正當作為,既不可恥也不違法。 「每一個人都有價錢」;這句話也適用於今天許多人;彭文正要「增加收益」,早可以飛黃騰達了,需要「怨懟」?不要把自己齷齪骯髒心態投射到他人身上。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3月31日 星期三

Washington is keeping the pressure on Beijing

Wed, Mar 31, 2021 page8 Washington is keeping the pressure on Beijing By Chin Heng-wei 金恒煒 The big question after US President Joe Biden was elected was whether he would change former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s China policies. Since his inauguration, Biden has lived up to the general expectation that he would not, although he has changed strategy. US Secretary of State Antony Blinken has repeatedly stressed that Trump’s tough stance on China was correct and said it was helpful to US foreign policy. While continuing Trump’s China policy,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has been working to cooperate with democratic countries to “contain” China. Trump laid bare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s (習近平) aspiration to become an “emperor” and made Americans confront China’s uncivilized rise head-on, paving the way for an effective tactic for the post-Trump era. In a two-pronged approach, the White House and the US Congress are opposing China. The US’ Taiwan Invasion Prevention Act has been reintroduced in Congress, which would “authorize the president to use military force for the purpose of securing and defending Taiwan against armed attack,” while a congressional resolution has been proposed calling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the US, the abandonment of the “one China” policy, and the recognition of Taiwan as an independent state. Two things in particular are annoying China: First, US Navy Admiral Philip Davidson has said that the US must continue “consistent and persistent arms sales” to Taiwan and the US’ strategic ambiguity should be “reconsidered routinely.” At a meeting at the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 Blinken said that a push for Taiwan to be granted WHO membership would be initiated and that he would invite Taiwan, which he referred to as a “country,” to a democracy summit hosted by Biden. The second irritant to China is the attempt to contain it. The US and the EU agreed on a temporary suspension of mutual tariffs on aircraft, wine, food and other products with the goal to focus on China, while it restarted the 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 with Australia, India and Japan in shared opposition to Beijing. On March 16, Blinken and US Secretary of Defense Lloyd Austin met with Japanese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Toshimitsu Motegi and Japanese Minister of Defense Nobuo Kishi in Tokyo. The two parties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peace and stability in the Taiwan Strait. Blinken traveled to Alaska for talks with China. The US intentionally picked remote Alaska for the meeting after China held a Sino-US summit in Urumqi in Xinjiang. The political significance is self-evident. Prior to the US meeting, Washington announced sanctions on 24 Chinese officials for eroding democracy in Hong Kong, and revoked authorization for China Unicom Americas and Pacific Networks to provide US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 causing China to lose face. After the talks in Alaska, the heat was turned up further. Japan let it be known, via a Kyodo report, that the US and Japan would cooperate closely should China make aggressive moves against Taiwan; the EU — for the first time in 30 years — placed sanctions on China due to human rights abuses; and 23 Republican lawmakers wrote a letter calling on Biden to initiate talks on signing a free-trade agreement with Taiwan, while US representatives proposed a bill to add Taiwan to the “NATO Plus” group of Washington allies. China’s hegemonic behavior, and the way it treats its own citizens, minorities such as the Tibetans and Uighurs, as well as Hong Kongers, comes as little surprise to Taiwan, but now the world is seeing the sense in containing China. Chin Heng-wei is a political commentator. Translated by Perry Svensson and Paul Cooper

2021年3月25日 星期四

)圍堵中國 川普蓋棺拜登錘釘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圍堵中國 川普蓋棺拜登錘釘 2021/03/25 05:30 拜登執政之後會不會改變川普強悍壓制中國的政策?兩個月下來,大約印證了共同的預測:不會,但策略會改變。國務卿布林肯一再強調川普對中國的強硬原則是正確的:「對我們實際上的外交政策很有幫助。」在不變川普大戰略下,拜登政府聯合各民主國家「圍堵」中國。 川普赤裸裸拆穿習大大虛矯「稱王」的野心,讓美國人正面對決中國的非文明崛起;為後川普時代開出無法閃避的有效戰術。 拜登政府與國會雙軌進行抗中路線,國會再度祭出「防止台灣遭侵略法案」,且授權美國總統在必要時,「有限度動用武力」來防衛台灣;更有議員進一步提出決議案,呼籲台美建交,摒棄過時的「一中政策」,承認台灣為獨立國家。真正惹惱中國的有兩大代誌:一是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Philil Davison)表示,美國須持續穩定對台軍售,定期檢視「戰略模糊」的適時性;更直接的來自布林肯,在眾院外交委員會上承諾推動台灣參加世衛組織,邀請台灣參與拜登總統籌辦的「民主高峰會」,直稱台灣為「國家」。 另方面進行「圍堵」:拉攏歐盟,同意暫停關稅,把焦點對準中國;召開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堅定聯合抗共。十六日國務卿布林肯與國防部長奧斯汀在日本召開「二加二」會談,兩國強調「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之後二人飛到韓國與總統文在寅會面,「第一島鏈」堅不可摧。 接下來布林肯慢悠悠回返阿拉斯加,召開首次美中會談,故意挑選遠在阿拉斯加當會議地點,好比中國召開中美高峰會,把會場放在烏魯木齊;政治意涵不言而喻。會議前夕,美點名制裁廿四位「損害香港自治」的中港官員,同日撤銷中國聯通與太平洋網路公司營運許可,自卑又自大的中共顏面全失。 中國非要接受種種屈辱遠赴安克拉治不可。美國施展下馬威,難怪中國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在會議撒潑罵街,宛如古代小說所描寫的:兩軍對壘,小將站牆頭持戟開罵:什麼「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我們吃洋人的苦頭還少嗎?」尤其「中國人不吃這一套」,完全義和團口吻與心態!布林肯最後引拜登過去與習近平會面的一句話說:「賭美國輸從來不是一個好選擇」,並補了一句:「現在仍然如此」,一針見血。 美中會談後,中國馬上嚐到苦頭。日本透過「共同社」報導內幕,一旦台灣「有事」,美日將「密切合作」。歐盟首次用人權名義制裁中國,三十年來未有。美國的回應更直接,廿三位議員致函總統,呼籲與台灣啟動FTA洽簽進程,更有眾議員提出法案,將台灣視為「北約加」(NATO Plus)國家,在日本、澳州、南韓、紐西蘭之外,網羅台灣。 中國這種土霸王口氣,毛澤東考第一。這回在國際舞台表演,到底讓全世界人見了真章,過去對付國內人民、霸凌圖博人、維吾爾人、香港人,嘴臉如此;台灣人早見怪不怪了。圍堵中國更有理。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3月18日 星期四

罷免、公投,人民最大!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罷免、公投,人民最大! 2021/03/18 05:30 國民黨最近攻勢很凌厲,把台灣人民拚搏生命好不容易建構的民主機制不害臊的發揮到淋漓盡致;接二連三祭出罷免法,又進行各類公投。說弔詭也真弔詭、說反諷也是反諷,一向反罷免、反公投甚至反直選的黨國,在民主力量下倒地不起後,現在使出罷免、公投利器來當政爭武器;這是用打敗自己的敵人之武器攻向敵人的典型。 國民黨執政時,為了取消韓國瑜與「割藍委」罷免案,兩修罷免法,將罷免門檻提到不能罷免的高度。二○一六年民進黨執政後,終於真正落實罷免法。如果沒有修法,高雄市長韓國瑜不一定罷免得了。重點是,罷免法有用。因為罷韓成功,引發藍營/國民黨「報復性的罷免」,如此勞師動眾,只有桃園市議員王浩宇一人成功;罷免黃捷失敗,陳致中、高閔琳都成不了案。台中的陳柏惟地方派系顏家舊勢力虎視眈眈,能不能成功?固然不知,但卻牽制了台北吳思瑤罷免案不得不喊停。這代表罷免不容易,百分之廿五的門檻不是喊喊就能過關。 四大公投案中,「公投綁大選」及「反萊豬」是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推出的熱點,重點不在成不成功,毋寧是為連任鋪路,果然帶動了藍營一蹶不振的聲勢。兩公投案二階段連署破七十萬,國民黨召開記者會,表示要在「江啟臣就職滿兩週年」才送件,可見目的所在。此外,同時宣佈協助民團發起的「珍愛藻礁公投」。有意思的是,國民黨從來就是環保的破壞者,馬英九時代決議開發藻礁達二三二公頃,如今卻搖身一變,成為反對的一方!當然是收割環團成果,揩油、吃豆腐兼撈政治油水。這還不是最奇,一方面「護藻礁」,一方面「啟核四」,一面挺環團 、一面打環團,民進黨批評國民黨「護藻礁」的真正目的是「重啟核四」,有理。現在的老K打過去的老K,不稀奇,但把錯亂的矛盾帶進了人民選擇中,極不道德。 國民黨無論「報復性罷免」與「叫牌式公投」,讓許多人反感,民進黨中遂有人主張再修法。問題是「罷免」載諸憲法,「公投」載諸黨綱,難道要回到「有目無文」的黨國時代?面對國家機器的強勢,公投與罷免不過是人民小之又小的抵抗/防禦權,一旦掏空兩法,民主可以變成「模仿式的民主」、可以變成「獨斷式的民主」,以民主、進步自稱的民進黨,真敢?再說,任何政黨濫用罷免、公投,人民會用選票制裁;相信人民、相信民主。 「護藻礁」是綠色價值,「公投綁大選」是綠色主張,不管背後有無反動勢力,一律支持。「反萊豬」沒啥道理,因為吃或不吃,主動權在消費者,更何況李遠哲院長表示萊豬在安全範圍內可以食用,比如糖與鈉也是毒,大家都吃;此說合乎科學。此外,萊豬進口涉及台美關係;國民黨意圖太明顯,自不必與狼共舞。至於「重啟核四」?無論拿出多少科學理據都抵不過日相菅直人在三一一地震十年的告白:「核電比較安全和便宜的神話已瓦解。」 總之,罷免、公投,人民最大!

2021年3月11日 星期四

「智」什麼「統」?「笨桶」罷!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智」什麼「統」?「笨桶」罷! 2021/03/11 05:30 中國人最擅長製造口號,國共兩黨都一樣。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口號喊不下去了,創發「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共產黨更厲害,口號一個接一個,「打倒美帝國主義」,毛澤東吐實說:那只是「空砲」。同樣的,「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是「空砲」。 台灣史學者周婉窈稽考中國史籍,「台灣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完全沒有史料可證,結論是「只有歷史文盲才能大聲講」。其實不必訴諸史料,在現實政治上即可驗證。台灣果真是中國的一部分,早被中國吃乾抹淨了,還須拿來當「空砲」說嘴?遠的如西藏/圖博、新疆,近的如香港,中共想幹啥就幹啥,動手就是,哪用得著「口號」來文攻武嚇?尤其在建黨百年及兩會召開的當下,「空砲」一枚接一枚的連發,恐怕為自己壯膽的成分居多。 去年底上海台灣研究所副所長倪永傑提出「智統」,形同宣告所有的「武統」、「和統」全屬「空砲」。可笑的是,倪永傑的「智統」,不僅不智,而且不折不扣是「笨統」(用台語唸成『飯桶』更合轍)。他認為「武統」是下策,即使速統也「代價很大」。至於「和統」,他說時間較長,但皆大歡喜。既然「皆大歡喜」,為何「時間較長」?實則「武統」不只「代價很大」,問題在於動武會不會造成中共政權垮台?這才是重點。 他憑空想出的所謂「智統」,荒謬絕倫;大前提是「實現兩岸中國人大團結,採取和平的、民主協商的方式實現統一,制定一部新的憲法,按照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完成統一」。所謂「團結、和平、民主協商」,一九四九年老毛的「聯合政府」就玩過了,結果民盟、民主人士清除得清潔溜溜。至於「制定新憲法、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更可笑。中共憲法本是謊言大全,再看「中英聯合聲明」,簽完就被丟入「歷史文件」的垃圾桶,「基本法」的「一國兩制」說廢就廢,「國安法」出爐,香港徹底完蛋。拈出「文明方式」更叫人心底發毛。 台灣既然與中國無關,那麼「一個中國」怎麼來的?一九七二年中國總理周恩來對美國總統尼克森說:「蔣介石到現在還相信一個中國,這是很好的,而我們也可以好好加以利用!」周恩來壓根兒不信「一個中國」,重點只在「可以好好加以利用」。國共「一中原則」也好、「九二共識」也好,不過是「好好利用」的實地戰法。 蔡英文總統此時此刻成立「憲政改革小組」,大家都睜大眼睛看,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是為台灣建構獨立自主的法理地位?還是炫人耳目的像司改一樣,搞花接木騙騙百姓的把戲?不要忘記名列其中的還有幾位「台獨大老」,看看會不會晚節不保。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3月4日 星期四

台灣鳳梨與中國拳頭

由廣場》(金恒煒專欄) 2021/03/04 05:30 中國突然宣布從三月起禁止台灣鳳梨進口,是土八路慣玩的游擊戰術;若果真如宣稱是「病蟲害問題」,那麼雙方應遵守世貿組織的規範,先行協商,再做定奪。更何況二○○九年十月馬政府與中國訂有〈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明文規定發生爭議,「應儘速協商解決」;中國片面撕毀協議,凸顯國共聯手讓台灣入彀的劣跡。更重要的是,中國連國際規範也不守,完全彰顯「無法無天」本色。 中國拿鳳梨開刀,當然是起手式,中國黨媒《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放言威脅:中國要搞台灣的辦法可多了!這是毛澤東的「陽謀」。對台灣最大的教訓,大方面來說,中國是黑幫國家,內無民主、外無文明,小方面而言,與中國打交道風險百分百。結論是「逢中必反」絕對是最佳的防禦策略。 一生奉獻給台灣的農業博士陳世雄憤慨的表示,馬英九時代全力傾中,把台灣得之不易的技術專利免費送給對岸,「光是福建一省,從台灣取得的免費品種超過二千五百種,技術專利超過八百項,害台灣優勢不再。」中國禁台灣鳳梨,確如陳世雄所說是竊取台灣農技,廣東徐聞在二○一六年引入台灣鳳梨今已採收,可取代台灣進入市場;既傷台又自利,一舉多得! 另一個反證是台灣高科技。前總統李登輝提出戒急用忍政策,規範「高科技、五千萬以上、基礎建設」三類投資「根留台灣」,否則中國必成晶片大國,何需向台灣大量採購?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宣稱:「晶片的製造,中國也是世界第一,在台灣。」恬不知恥可見一斑。 中國對台越逼越緊,難怪全球都關注中國會不會或幾時會打台灣?卻較少考慮到更迫切且可能的議題:中國共產黨會不會或幾時會垮?中國的最大危機在習大大,誠如觀察中國達六十年的孔傑榮(Jerome Cohen )所說:「習近平正播下反對他的種子;習獨裁終會像毛獨裁一樣成為過去。」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孔傑榮與費正清、傅高義等哈佛、哥大及麻省理工學院九名教授聯名建言剛選上總統的尼克森,派員到北京與中共密晤。不到三年,尼克森派季辛吉密訪中國。孔傑榮承認自己對中國「莫可奈何」,重點是,他認為「拜登沒有從川普提升台灣的政策上退卻」,值得稱許云。 習近平要跳過鄧小平、江澤民、溫家寶直接遠紹毛澤東,他要當毛澤東第二。華國鋒百週年誕辰,習近平高調紀念,就是掃除或抹煞鄧小平以下接班人的歷史地位,表示從「修正主義」回到毛澤東路線。有趣的是,習近平其實已違背了毛澤東,毛強調「緩稱王」,習近平卻要「稱王稱霸」。一九七二年二月二日,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向美國總統尼克森表示:「毛主席經常教導我們的一件事,就是一個人一旦自認天下第一的時候,就一定會失敗。」習近平不是毛主席的好學生。 到底毛澤東的話有沒道理?至少孔傑榮已經代下註腳了。會不會應驗在習大大身上?大家可以看下去。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Jaw Shaw-kong walked into a trap

Home Editorials Wed, Mar 03, 2021 page8 By Chin Heng-wei 金恒煒 Broadcasting Corp of China chairman Jaw Shaw-kong (趙少康), who has rejoined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KMT) after nearly three decades, has said that he wants to be the KMT’s chairman and presidential candidate. Former president Chen Shui-bian (陳水扁) said that Jaw has got it wrong from the start and risks losing everything. The KMT seems unwilling to amend its requirement that only people who have been a party member for at least one year can stand for election as chairperson. Furthermore, KMT Chairman Johnny Chiang (江啟臣) said he wants to run for a second term. With his party chairman dream in tatters, Jaw also has little chance of running for president. Jaw has got himself into an awkward situation that looks like the “Soong Mayling (宋美齡) trap.” After former president Chiang Kai-shek’s (蔣介石) death in 1975, his wife Soong Mayling was no match for his son Chiang Ching-kuo (蔣經國), who was a fully fledged politician, so she flew off to the US on a chartered plane. Once she was there, she could no longer influence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aiwan. Following Chiang Ching-kuo’s death in 1988, Soong thought she could make a comeback, but she had to grudgingly accept that the much-changed political environment would no longer allow her to have a say in national affairs. All she could do was dream of her lost kingdom. For all her power and influence, “dragon empress” Soong could not make a comeback after 13 years abroad. Jaw is not only puny compared with Soong, he has also spent 25 years in the garbage can of history. Does he really think he can make a comeback? Whereas Soong was stuck in the Chiang-era fantasy of “counterattacking the mainland” and refusing to coexist with “outlaw” communist China, Jaw is stuck in the context of 25 years ago. Jaw faces a younger generation that believes in “natural independence,” but he wants to link up with China. He is way out of touch with public opinion. Jaw wants Taiwan to buy COVID-19 vaccines from China, but a poll by Global Views Monthly showed that only 1.3 percent of Taiwanese would receive a Chinese vaccine. Jaw’s political naivete does not stop there. He has also been clamoring for President Tsai Ing-wen (蔡英文), as chairperson of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to pledge that she will not pursue Taiwanese independence. First of all, the DPP has a “Taiwan independence charter” and everyone knows it as a “Taiwan independence party,” so even if Tsai does not wish to pursue independence, she could not defy the party line. Second, if the DPP ever dropped its demand for Taiwanese independence, it would immediately turn into “KMT 2.1.” The DPP knows full well that the KMT’s niche is already occupied. Third, whether Taiwan pursues independence would be decided by the public. Even China knows that this is unstoppable, so how could a few phrases of empty rhetoric from Jaw subdue Tsai or crush the Taiwanese independence trend? Fourth, China’s annexation and poor treatment of Hong Kong prove that being “pro-China” is a dead-end. On an ideological and institutional level, the struggle between independence and unification is also one between democracy and dictatorship. If Taiwan had not been democratized, would there be any such thing as “independence”? The latest issue Jaw has brought up is that of a parliamentary Cabinet system. He is unhappy about the president having all the power, with no checks and balances. Alluding to the March 19, 2004, assassination attempt on then-president Chen Shui-bian and then-vice president Annette Lu (呂秀蓮) when they were running for a second term, Jaw went out on a limb by saying: “It feels great to be the president, with all that power. When a president does not want to step down, that is what led to the ‘two bullets incident.’” Jaw lost the thread even more when he said “President Tsai Ing-wen still has about three years in office and cannot serve another term, so why does not she push for a Cabinet system now?” Jaw said that if Tsai does not do so, he would push for a Cabinet system in his first year after being elected president. He also said that if he succeeds in getting the relevant laws amended, he would eventually stand for election as a legislator and aim to become prime minister. He is definitely counting his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 Taiwan’s system of government is not so much a presidential system as a super-presidential one. Why did then-president Lee Teng-hui (李登輝) want to amend the Constitution in 1997 to remove the Legislative Yuan’s power to approve the premier? It was because he thought that former vice president Lien Chan (連戰) of the KMT would be elected president and that the DPP would win a legislative majority. He got it half right. If Tsai were to amend the Constitution to implement a Cabinet system, the DPP would definitely stay in government forever. Tsai would remain in power in three years’ time, and she could even be in office longer than former British prime minister Margaret Thatcher’s 11 years and the 15-year reign of soon-to-depart German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Chin Heng-wei is a political commentator. Translated by Julian Cle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