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蔡英文,饒了台灣罷!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蔡英文,饒了台灣罷!

2018-11-29 06:00

二○一六年大選,中國國民黨被「滅門」,不過兩年,二○一八年民主進步黨被 「屠門」。馬英九八年搞垮中國黨,蔡英文更神,兩年就搞垮本土黨。套中共的讚詞,「厲害了,我的英!」
蔡英文第一時間宣布「辭黨主席」,老實說,意外也不意外。原因很簡單。如果不是輸得那麼慘,蔡英文絕不會下台。蔡英文早已從制度上把黨矮化成「英派」,全力鋪展的不過就是二○二○年的連任而已。蔡英文如果認為辭黨主席、留閣揆就可以「再站起來」,就可以向綠營交代,那不只是太不了解綠營、輕估綠色選民的憤怒,同時也昧於大勢。
難道這次敗選只是黨機器失靈?新潮流的不分區立委段宜康藉質詢行政院長賴清德拍桌大罵總統蔡英文,段宜康拿小英「不能停下腳步」作文章,表示要停步,「真誠面對、檢討」。問題是,輔選大將賴清德、陳菊都是新潮流系,段宜康/新潮流不正是與蔡英文共天下?段曾在蔡家打過一夜地鋪勸進?轉瞬間馬上一分為二、立刻切割。賴清德事後表示有「逼宮」的意味;那麼新潮流計算什麼?難不成認為總統連任沒搞頭了,於是捨內閣權位以全力「轉進」二○二○年的立委選舉?
這次民進黨慘敗與新潮流有沒有關係?新主席能不能、要不要處理這個惡性無限膨脹的派系?小英不能雙手一攤說:民進黨不是以黨領政,然而又附和李俊俋委員所說的「中生代出頭」。中生代必贏?韓國瑜比陳其邁大六歲,盧秀燕比林佳龍大三歲,柯文哲比姚文智大六歲,雖然蘇貞昌比侯友宜大十歲,但陳學聖也比鄭文燦大十歲。所以年齡、世代哪是必要條件。
蔡英文真要檢討、反省、傾聽民意,首先必須放棄「驕傲、驕傲再驕傲」的大小姐脾氣,放下大總統的架式,不可以聞惡聲則怒。例子太多了。對陳前總統落井下石,對彭明敏資政、李前總統不聞不問;選民一一看在眼中,不「含淚不投票」才怪。蔡英文一向認為這些票不值一顧,難道不知道從黨外打拚到今天的鐵票不只生鏽,還有外溢效應?
再來,民視(或許包括三立)的談話節目,每天的褒貶月旦,蔡英文及英派高層不但不察納雅言,還認為是造成小英民調下挫的主因。游盈隆「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一再示警,甚至也一再警告小英執政「雪崩式」崩盤,蔡大總統不只傲不下問,還放話是游「求官不遂」。再說,陳前總統也危言預警:「九合一」選舉民進黨「掉八席、剩五席」,黨副秘書長徐佳青嘲諷說:「保外就醫病人的話,不要太認真解讀。」傲不傲慢!
蔡適應立委公開表示:「誰接黨主席都沒用,蔡英文應棄選二○二○年總統!」蔡委員一定受了壓力,次日馬上改口。但這個「初供」絕對是綠色選民的心聲,因為二○二○蔡已無機會了;說什麼「鐘擺效應」,全是自欺欺人。
最後只有一句逆耳忠言:蔡英文,饒了台灣罷!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韓流」堡壘灰飛煙滅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韓流」堡壘灰飛煙滅

2018-11-22 06:00

高雄市長候選人陳其邁在電視辯論中痛宰對手,韓國瑜像迷失在市政的結構中,莫名所從;頓時從「韓神」寶座跌落到九天之下。用拳擊賽來比喻,這是重量級對上羽量級,韓國瑜毫無招架之力到慘不忍睹的狀況,用《西遊記》筆法,就是陳其邁打出韓國瑜「意識形態」的原形,甚至禍延幫韓惡補的國民黨所謂「智庫」廿多人。真是天可憐見。這不只是政治/選舉論辯,更是智力遊戲,原來由「假大空」構成的「韓流」堡壘,完全不堪一擊,一步一步被拆解到連「愛情摩天輪」、「太平島挖石油」都不剩。
這兩個小時的電視辯論,已經進入「辯論」與「選戰」的經典之列,上可與陳水扁面折連戰那場比美,勢必成為政治學、市政學或論辯學的重要課程。陳其邁能夠蒼鷹搏兔,也很像美國電影「攻敵必救」(Miss Sloane)中擔任遊說專家的女主角所說:「永遠計算並搶先在對手前面一步」;有家電視新聞台用股市「套坑殺」來形容陳其邁的穩狠準,倒也入木三分。
最受傷也最覺得不堪的可能是韓粉,那些擁有教授頭銜的韓衛兵硬把萎頓倒地的韓國瑜從塵埃中拖出來宣稱「勝利者」!媒體報導,「中天」名嘴謝寒冰認為韓國瑜如此表現是「非戰之罪」,牽拖給「三立」的護唇膏;無論真相如何,名嘴無異承認韓國瑜輸了,到底比那些教授名流誠實一滴滴。
韓國瑜輸到「脫褲子」(雖不雅,卻符合韓伯伯口味),辯後記者會說了一段話,有趣。他說:「我背不出每一個數字,但我看得出問題所在;我到不了每個地方,但我知道方向在何處。」先說「問題」。問題是從認知中發現,沒有認知就不可能知道問題之所在,如果連自家附近的漁港都莫宰羊,如何能知道漁港的問題?其次說「方向」。方向就是政策,政策就在細節,西方人說:「魔鬼藏在細節中」,又說:「上帝藏在細節中」,所以「細節」不是「滴滴答答」。韓國瑜一問三不知,通通說要交給漁業局長(高市府只有「海洋局」)、經發局長,又說文化事業發展也委由局長;什麼政策都沒有,什麼想法都沒有,如何有方向可言?日本奧運兼網路安全立法大臣櫻田義孝在國會答詢時表示自己「沒有用過電腦」,也不知USB為何物;那為何可以當上奧運大臣?他無奈表示:「我也不清楚為何被選上!」韓國瑜像不像櫻田?但高雄選民可以不選他,以免成為全球笑柄。
最後提一下陳其邁。辯論會申論甫開始,他即向韓國瑜喊話:「五天之後,不論誰當選,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這個城市的傷口縫合起來。」這是陳市長打預防針,防堵韓流輸了鬧場。至於他說「愛韓國瑜一萬年」,也有解:有這樣的對手又敢進行直球對決,誰說敵人不比同志可愛?愛他一萬年哪夠。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18年11月17日 星期六

時代鴻儒:一個余迷的微觀察

時代鴻儒:一個余迷的微觀察

Thursday, November 15, 2018

已經停刊的《當代》雜誌(1986─2007),是我進入知識領域的重要管道,余英時院士是該刊的編輯顧問,在九零年代曾經寫過不少文章,他論點高瞻遠矚時常提點不少後進,對於知識渴求,有更開闊的視野。當我還是小學生,中國大陸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1989),屠殺學運份子,在美國的余院士就為文聲援受難學生,不畏強權,他反共立場堅定,至今仍讓人印象深刻。然而,余院士對臺灣歷史學界的影響不用多言,他上承錢穆(1895─1990)、楊聯陞(1914─1990)等漢學家,下啟黃進興、康樂(1950─2007)、陳弱水、林富士等知名學者,開創臺灣戰後歷史學研究的新局,建立學術譜系,以及探索新史學領域,戮力甚深。

余院士對臺灣歷史學界的影響不用多言,他上承錢穆(1895─1990)、楊聯陞(1914─1990)等漢學家,下啟黃進興、康樂(1950─2007)、陳弱水、林富士等知名學者,開創臺灣戰後歷史學研究的新局。圖片來源:唐獎臉書

我曾連續兩年在輔仁大學修習林富士教授(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所開設的學術課程。課堂中林教授常分享他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與余院士的學習經驗,這些往事後來收錄在《巫者的世界》〈序:吾將上下而求索〉(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看得出余院士在培養學生的學術能力,有其獨到功夫,特別是對經典的瞭解必須要清楚,尤其在古文翻譯成英文的過程中,對每個字詞須再三斟酌,絲毫不能馬虎,史料完備之後,再進行詮釋,以確保立論無誤。

也因此,林富士教授的課程是出了名的嚴格,同學經過知識洗禮後,彷彿脫胎換骨一樣,受益良多。余院士的著作,時常是我們的上課教材,某種程度上是學術的再次傳承,於是我對於這位將屆九十高齡的大學者,著述不倦,深感佩服。我相信每位讀者在讀余院士著作的當下,都像歷久彌新,醍醐灌頂。

林富士教授的課程是出了名的嚴格,同學經過知識洗禮後,彷彿脫胎換骨一樣,受益良多。余院士的著作,時常是我們的上課教材,某種程度上是學術的再次傳承。圖片來源:中研院研之有物網站,張語辰攝(CC BY-NC-SA 4.0)

在早期的臺灣社會,網路尚未興起之前,報刊媒體是人們獲得新知,討論知識的主要場域,能夠登上媒體版面,常是名門大家。余院士文章思路清晰、結構縝密,許多重要演講後來是透過整理刊載,影響力不輸學術論著,經常成為學術界文化界的關注焦點。如一九八四年的元旦《中國時報》刊出〈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總論〉,受到廣大迴響,單行本在同年三月由時報文化公司出版,後來持續再版再刷,足見閱讀者眾。

書中討論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是對立的嗎?又或者,超越世界與現實世界在中國人的文化中是互相交涉的,乃至談論到,一部西方近代史主要是由聖入凡的俗化的過程。如此龐大問題在余院士的字字珠璣中,有了清晰說明。更進一步的說,余院士認為中國人的自我觀念大體上是適合現代生活的,但也有需要調整的地方。

例如:傳統的修養論過於重視人性中「高層」的一面,忽略了「低層」與「深層」的一面,而且往往把外在社會規範和內在的價值之源混而不分。(頁115)如此見解在現今社會,儘管過了三十多年,當初所提出的深層心理學可用於幫助中國傳統修養論的不足,對照現代人亟欲追求心靈上的滿全,具先見之明。余院士深厚的史學素養,如同《史記》作者太史公司馬遷(BC145─BC86)「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時代提出針砭,找尋現代人的新途徑。

今年(2018)欣見余院士最新回憶錄,在臺灣率先出版,作為一個歷史學者,回顧過去所走的路,極其重要;知識分子不僅要為時代發聲,更要將自身經驗傳遞給下一代,學術生命永續。就此而言,我認為余院士做了非常好的典範,顯示出一個真正的知識份子是不斷超越自我,突破窠臼,革新理論,終生致力於學術志業,堪比韋伯(Max Weber,1864─1920)「學術作為一種志業」(Science as a Vocation),值得後進效法,活出知識分子的風骨。



作者為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2018年11月15日 星期四

「我們台灣」加油!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我們台灣」加油!

2018-11-15 06:00

在電視辯論會上,柯文哲真神,一句話把自己內內外外秀給選民看光光。反駁對手時,柯文哲振振有詞的嗆聲說:「剛才在這個台上,兩大黨的候選人都公布了他們的競選經費,比我還少,你相信嗎?四年前連勝文在監察院報的競選經費比我還少,你們台灣人相信嗎?」
一席話,有的教人發噱,有的教人質疑,更重要的,有的教人看不起。
「發噱」什麼?柯文哲是大說謊家: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人葛特曼指控他是「liar」;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彭文正稱他為「柯萊爾」。無論國內國外都一致公斷柯文哲「說謊」。重點在,說謊慣犯公然叫陣兩次「相信」,不折不扣宛如Epimenides所說的「撒謊者悖論」(Liar Paradox)。神也不神!
「質疑」什麼?憑什麼認定其他候選人的競選經費少就是隱匿?就認為謊報?他的政治栽贓法是刻意把姚文智(按,丁守中和連勝文同黨,不論)與連勝文等同起來;這樣惡意的連結,還敢說自己不是政客!除了人格謀殺的伎倆外,也充分顯示柯文哲的競選經費用很大;四年前白賊,今年又白賊,說什麼藉公開、透明「改變政治」,全是一派謊言。
「看不起」什麼?即「你們台灣人」這句話!柯文哲明顯把「台灣人」當成「他者」(the Other),一副視台灣人為被殖民者的姿態。在後殖民理論中,西方人被稱為主體性的「自我」(Self),被殖民者則成為「他者」。這個理論是可以驗證的,馬英九對原住民說:「我把你們當人看!」柯文哲之於台灣人,一如馬英九之於原住民。不能掩蓋的是柯文哲心中的「自我」就是「中國中心」的意識形態。講清楚點,柯文哲進入「我們中國人」中,所以才有「你們台灣人」的指謂。
這樣的論斷,會不會被柯文哲抨擊成「抹紅」?柯文哲強調「兩岸一家親」,即把自己歸入中國主體性的「自我」之中。柯文哲在中國無親無故,與中國親什麼親?「兩岸一家親」是習近平對台的政策,明文寫入「政協」的「政治決議」裡,目的在實現「中國夢」,從而把台灣納入「我們中國」中。柯文哲就是自居「我們中國」,台灣當然淪為「他者」的「你們台灣」。
這不是孤例。柯文哲接受葛特曼的訪問,特別描述他到中國和當地醫生博暖;他們同到卡拉OK酒吧、喝干邑白蘭地、再喝茅台,中國醫生恭維中調侃「他的口音」(注意,「他的口音」 即「他者」)。下面重點來了,那些中國醫生召喚他說:「你是自己人,你是我們的兄弟;我們會給你自己人的價格」云云。看到沒,柯文哲如何從台灣「他者」成為中國「自我」的一份子。中國如此賣力替柯文哲助選,原來柯文哲不啻「我們中國」的 「自我」。
在電視辯論會中公然說「你們台灣人」的當下,柯文哲儼然即「我們中國人」的成員。一點不錯,民進黨候選人姚文智說這次首都之戰是「台灣對中國」。「我們台灣」要選「他們中國」的柯文哲嗎?
「我們台灣」加油!首都加油!姚文智凍蒜!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China Heritage Annual

In many respects, the fate of Hu Shi, whose doggerel poem about outspokenness inspired the title of Xu Zhangrun’s essay, was also tragic. The great language reformer, scholar, presid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Republic of China’s ambassador to the United States, adviser (諍友, ‘political friend who dared to disagree’) of Chiang Kai-shek and celebrated academician, Hu, following his retreat to Taiwan with the defeated Nationalist government, finally found himself unable to resist the blandishments of power. In his later years, his once spirited defence of independent political values and free speech faltered, and then failed. This final benighted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China’s most famous twentieth-century liberal is discussed in depth by Chin Heng-wei 金恆煒, a noted political commentator, essayist and editor in Confronting Autocracy — the contrasting attitudes of Hu Shi and Yin Haiguang 面對獨裁——胡適與殷海光的兩種態度, Taipei: Yunchen Wenhua 允晨文化, 2017.

時代鴻儒:一個余迷的微觀察(思想坦克)

時代鴻儒:一個余迷的微觀察

Thursday, November 15, 2018

已經停刊的《當代》雜誌(1986─2007),是我進入知識領域的重要管道,余英時院士是該刊的編輯顧問,在九零年代曾經寫過不少文章,他論點高瞻遠矚時常提點不少後進,對於知識渴求,有更開闊的視野。當我還是小學生,中國大陸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1989),屠殺學運份子,在美國的余院士就為文聲援受難學生,不畏強權,他反共立場堅定,至今仍讓人印象深刻。然而,余院士對臺灣歷史學界的影響不用多言,他上承錢穆(1895─1990)、楊聯陞(1914─1990)等漢學家,下啟黃進興、康樂(1950─2007)、陳弱水、林富士等知名學者,開創臺灣戰後歷史學研究的新局,建立學術譜系,以及探索新史學領域,戮力甚深。

余院士對臺灣歷史學界的影響不用多言,他上承錢穆(1895─1990)、楊聯陞(1914─1990)等漢學家,下啟黃進興、康樂(1950─2007)、陳弱水、林富士等知名學者,開創臺灣戰後歷史學研究的新局。圖片來源:唐獎臉書

我曾連續兩年在輔仁大學修習林富士教授(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所開設的學術課程。課堂中林教授常分享他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與余院士的學習經驗,這些往事後來收錄在《巫者的世界》〈序:吾將上下而求索〉(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看得出余院士在培養學生的學術能力,有其獨到功夫,特別是對經典的瞭解必須要清楚,尤其在古文翻譯成英文的過程中,對每個字詞須再三斟酌,絲毫不能馬虎,史料完備之後,再進行詮釋,以確保立論無誤。

也因此,林富士教授的課程是出了名的嚴格,同學經過知識洗禮後,彷彿脫胎換骨一樣,受益良多。余院士的著作,時常是我們的上課教材,某種程度上是學術的再次傳承,於是我對於這位將屆九十高齡的大學者,著述不倦,深感佩服。我相信每位讀者在讀余院士著作的當下,都像歷久彌新,醍醐灌頂。

林富士教授的課程是出了名的嚴格,同學經過知識洗禮後,彷彿脫胎換骨一樣,受益良多。余院士的著作,時常是我們的上課教材,某種程度上是學術的再次傳承。圖片來源:中研院研之有物網站,張語辰攝(CC BY-NC-SA 4.0)

在早期的臺灣社會,網路尚未興起之前,報刊媒體是人們獲得新知,討論知識的主要場域,能夠登上媒體版面,常是名門大家。余院士文章思路清晰、結構縝密,許多重要演講後來是透過整理刊載,影響力不輸學術論著,經常成為學術界文化界的關注焦點。如一九八四年的元旦《中國時報》刊出〈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總論〉,受到廣大迴響,單行本在同年三月由時報文化公司出版,後來持續再版再刷,足見閱讀者眾。

書中討論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是對立的嗎?又或者,超越世界與現實世界在中國人的文化中是互相交涉的,乃至談論到,一部西方近代史主要是由聖入凡的俗化的過程。如此龐大問題在余院士的字字珠璣中,有了清晰說明。更進一步的說,余院士認為中國人的自我觀念大體上是適合現代生活的,但也有需要調整的地方。

例如:傳統的修養論過於重視人性中「高層」的一面,忽略了「低層」與「深層」的一面,而且往往把外在社會規範和內在的價值之源混而不分。(頁115)如此見解在現今社會,儘管過了三十多年,當初所提出的深層心理學可用於幫助中國傳統修養論的不足,對照現代人亟欲追求心靈上的滿全,具先見之明。余院士深厚的史學素養,如同《史記》作者太史公司馬遷(BC145─BC86)「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時代提出針砭,找尋現代人的新途徑。

今年(2018)欣見余院士最新回憶錄,在臺灣率先出版,作為一個歷史學者,回顧過去所走的路,極其重要;知識分子不僅要為時代發聲,更要將自身經驗傳遞給下一代,學術生命永續。就此而言,我認為余院士做了非常好的典範,顯示出一個真正的知識份子是不斷超越自我,突破窠臼,革新理論,終生致力於學術志業,堪比韋伯(Max Weber,1864─1920)「學術作為一種志業」(Science as a Vocation),值得後進效法,活出知識分子的風骨。



作者為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