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中華民國國民黨」?什麼碗糕!
國民黨黨團總召、政策會執行長林為洲拋出改黨名的議題,問「要不要去掉『中國』?」引起了黨內不同意見的爭議。明顯「中國」派佔了上風,迫使林為洲祭出「中華民國國民黨」來自救;這叫做越描越黑!
這話怎講?可以用多角度來考察:首先,這個「中華民國國民黨」黨名牴觸「政黨法」第八條第三項所規範的:「足以使人誤認為政府機關」的「不得」情形,法律上不成立;從意識形態而言,「中華民國國民黨」正是「黨國」思維的復辟,這不是改革而是倒退;從語意學上看,強調「中華民國」達得到達不到林為洲「去中國」的目的?離「改名」的原意十萬八千里,更不能取得主流民意的信服。
還有一個有趣對照。與林為洲「發難」的同一天,國民黨基隆黨部在二百人的國旗升旗典禮上,高懸的唯一宣示布條赫然是被開除前主席李登輝的名言「民之所欲常(長)在我心」;反映出地方議員的心聲:「多了中國兩字,在地方上不好選。」林為洲的思考正是著眼於選舉。
本來主張「改黨名」不設限的黨主席江啟臣,現在被迫改口,宣稱「如果改名改姓,個性都不改,好像也於事無補」云云。改名有沒有意義?有。有沒有用?有。「名者,實之賓也」,「名」就是門面,就是內裡的招牌。不重要嗎?舉兩個例子。錢玄同是《古史辨》的成員,他把自己名字改成「疑古玄同」,絕非無的放矢。胡適原名嗣穈,因為篤信達爾文的「適者生存」,遂改名「適」。同樣的,林為洲的「改名」之議,可以看成是一種向台灣選民表態的姿勢,也可看成展開國民黨「脫中」後新路線的宣告。
正當國民黨為改名鬧得沸沸揚揚時,前主席洪秀柱高調到中國去與中共謀統,難怪國民黨台南市議員蔡育輝要「拜託洪秀柱」,「她主張統一就不要在黨內攪和,統一就是沒有票。洪秀柱可以自己獨立門戶,另組一個兩岸統一的黨,看看有沒有選票。」洪秀柱才不甩呢,在中國表示:民意如流水,「民心是有可能隨之改變的」。這番秀逗的話,不怕閃了舌?連老共恐都不買!
就像禪宗搶衣缽一樣,黨人巴著黨不放,誰也不可能另組新政黨,誰也趕不走誰、誰出去誰死亡;看來是打不開的死結。其實也有解方。五○年代初,胡適寫信給蔣介石,勸他考慮國民黨分成幾個新政黨。胡適知道在蔣氏黨國體制下,不可能產生反對黨,這是沒有辦法下可以想到的唯一辦法。此一「胡說」,可以創造性的轉化以適合民主化台灣的國民黨政治發展;國民黨可以「裂」而「不分」。講清楚一點,就是分成以馬英九、洪秀柱等為首的堅持「中國」的「中國派」,另外成立以「台灣」、「本土」為號召的「本土派」,都在「中國國民黨」旗幟下,透過正當的民主競爭,兩派在初選中定出勝負,決定黨的路線。好處是,讓國民黨認真學習並落實黨內民主,完善民主程序;更重要的是脫困,與其陷在「中」、「台」兩難,不如用理性思考與計算找出口。
林為洲既然已打破蛋殼,要做成荷包蛋或任其擺爛?答案不難選。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