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5日 星期四
「住民自決」與「政治決斷」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住民自決」與「政治決斷」
2022/05/05 05:30
最近有兩個議題有趣:一個是前副總統呂秀蓮提出的所謂「中華邦聯」,一個是國史館舉辦的〔《舊金山和約》及《台北和約》生效七十週年研討會〕。兩個議題都志在「保台」,但取徑大異:前者是想用「邦聯」與北京妥協,以換取「和平」,後者透過兩條約以彰顯台灣「地位未定論」,藉此否決「台灣屬於中國」的主張;前者是接受中國,後者是拒絕中國;前者是用「未來」解決現在,後者是用「過去」解決現在。結論是前者大錯、後者小錯。
先談國史館的研討會。館長陳儀深的問題,並不是國民黨立委群起圍攻的「中華民國台灣」之當與不當,而是「生效」兩字。七十年前的兩條約如何到今天還可能生效?任何條約、法律甚至憲法包括條文都不可能長存。當年兩條約都是美國主導,〈舊金山和約〉第二條之所以只規範「日本放棄台澎」而不明定「歸屬」,是因為蘇聯、英國已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同盟國妥協下,出席的五十二國中四十九國同意擱置台灣的「最終地位」。〈台北和約〉也是日本在美國壓力下與「國府」簽訂,目的在反/防中共。重點是日本與美國先後承認中國後,都與中華民國斷交,而且蔣介石、蔣經國政權也被台灣人民唾棄。隨時間的轉移、國際國內形勢的丕變,兩條約只具歷史意義,哪還有「生效」的餘地?
台灣是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這是事實;有沒有〈舊金山和約〉都不能否定台灣的現實存在。講白點,都不相干。台灣的將來發展不必援引任何國際法來證成,也不需「自古以來」如何說嘴,「住民自決」或「政治決斷」不在法律條文。
中國的非和平崛起,不啻在民主國家之中投下危險的警訊。上世紀九〇年代興起的「全球化」,原來是誤入「中國化」的陷阱。經過二十五年左右的實驗,尤其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許多國家從一廂情願的迷思中「頓悟」,開始進行「反中-去中」的工程。《紐約時報》報導:世界經濟似乎正逐漸與中國脫鉤。普林斯頓大學教授Aaron Friedberg表示,美國和西方應減少與中國的接觸,包括與中國經濟也要部分脫鉤。德國經濟學家Gustav A. Horn指出:「新時代的貿易政策必須更多地以自由民主價值值觀為導向。」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首次亞洲之行選擇日本為第一站,柏林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Thorsten Benner表示,蕭茲的外交在表達「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脫中」已成全球民主國家大趨勢了,呂副獨要「聯中」?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無論「邦聯」還是「聯邦」,只要與中國發生任何丁點連結,隨時都可能淪為下個圖博、新疆、香港。血淋淋教訓不夠嗎?更嚴重的是,一旦與中國結成聯合體,就把自己置於文明的反面,面臨被普世價值的民主國家所抵制、擯斥。這是台灣要追求的國家目標嗎?
至於呂副打出的「和平、反戰、不流血」的口號,美麗但危險。馬基雅維利說:「對被迫非戰不可的人來說,戰爭即是正義;如果不拿起武器就毫無希望,武器即是神聖。」足以給呂秀蓮棒喝,兼向烏克蘭致敬。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