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李登輝與馬基雅維利
把「民主之父」李前總統與十六世紀中有「道德怪物」之稱的馬基雅維利放在一起,也許會引起許多人的不安或不滿,所以先破題一下,以釋群疑。
說到「爭議性」人物,五百年來馬基雅維利可能排第一。一九七一年,以撒柏林在《紐約時報》解讀《君王論》,從羅素稱之為「黑道手冊」到布爾什維克稱讚此書掌握權力本質,成為馬列思想的先驅,克羅齊與列奧.施特勞斯奉他為政治新「科學」的創建者,他問:「還有哪位作者能獲致如此不同的解讀?」「愛憎李登輝」亦然;面對全球超過五百政要向李登輝致哀下,那些反李分子只能囁嚅說「功過留待後人」了。
從馬基雅維利看李登輝或以李登輝看馬基雅維利,有三個主軸非常明顯:一是理想主義;二是現實主義;三是權力運作。在這三個主軸之上,還有一個非關人力的「命運」,即「人生中的偶然」。馬基雅維利強調命運主宰了我們一半的行動,另一半就靠我們的「自由意志」。李登輝成為總統,當然是「偶然」、是「命運」,但是李登輝憑勇氣及先見之明,充分發揚他的「自由意志」,終而造就李登輝時代。
馬基雅維利是理想主義者,李登輝也是。牛津大學皇家民法教授I. Gentillet讚揚馬基雅維利的核心價值在捍衛民主、唾棄專制—這正是李登輝一生的追求與成就。馬基雅維利的終極理念就是建立擁有自由權的共和國,這與李登輝要追求的「主權獨立」國家,沒有二致。
李登輝因緣際會繼任總統,他不是「外省集團」的成員,李能夠一步一步退俞國華、貶李煥、斥郝柏村,完成最後權力拼圖。李登輝不諱言拔擢郝柏村任閣揆取代李煥是政治佈局:一則收回黨權,一則拔除軍權,再用人民力量及民進黨國會席次之助,迫郝柏村下台,徹底消滅軍事政變之虞。李登輝充分體現馬基雅維利所說「必須有獅子的凶猛、狐狸的狡滑」。李登輝最大的後盾是台灣廣大人民的支持。他知道「民之所欲」是無上命令,同時打出「台灣人的悲哀」,台灣人四百年來受殖民的悲慘與李登輝執政形成奏鳴曲。所以野百合學運也好、總統直選也好、九六年大選也好、九七年修憲也好,沒有人民的支持是不可能達成的任務。李登輝受全民付託,是人民福祉之所寄,其中也摻有本身的利益,他理念的成功與他的權力/利的掌控同步完成。
馬基雅維利是現實主義者,李登輝也是。馬基雅維利說:「若想好運時時相隨,必須與時俱變。」李登輝執政時完全沒有突破「中國」的侷限,強調台灣已是獨立的國家,不必追求台獨,這自然與彭明敏〈台灣人民自救宣言〉扞格。卸任之後,從總統變成阿輝伯後,才走向獨派,以「正名制憲」為號召。這是李登輝現實主義的一例。
李前總統是公認的「民主先生」,最重要的遺產就是打造台灣政治的「合法化」;台灣邁向民主,自與獨裁中國不同國。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