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傳媒的藍紅配
◎ 金恆煒
◎ 金恆煒
●從最近統派媒體跟蹤陳幸妤紐約新聞到金溥聰出任壹傳媒總裁,二千年政黨輪替以來,台媒的藍紅配一路扮演著重要的配角。但最新民調統獨比例,仍是一九比六五。]
● 馬英九前幕僚金溥聰出任壹傳媒電視總裁,2月23日與太太周慧婷接受訪問。(中央社)
先從一個小故事開始。這個小故事也可以稱為「事件」,事件的有趣在於藍調/統派媒體的內部鬥爭。
事起於前總統陳水扁女公子陳幸妤到美國參加醫學考試,台灣的電子媒體一路跟拍,引發了TVBS駐台紐約特派記者范琪斐摃上「中天」華府特派員臧國華。「中天」「中視」與《中國時報》同屬一家;《中時》二月四日「焦點新聞」版用三篇文章大幅報導陳幸妤,主標是〈陳幸妤紐約街頭飆媒體〉,「特稿」是〈盯緊她沒啥不對〉,另一篇是〈駐美記者:百聞不如一見〉。《中時》刻意的援引駐美記者范琪斐的話來批判陳幸妤,展現的意義是,T台與「中天」《中時》觀點一致;同屬一國就不足為異。
統媒女記者范琪斐臧國華內鬥
只過了五天,范琪斐在自己的部落格發表公開信〈致中天新聞部主管的一封信〉砲轟「中天」的臧國華,最聳人聽聞的一句話是:「中天的諸位大主管們,可不可以不要再讓臧國華這個大陸人,一再讓我覺得身為台灣媒體的一員好丟臉!」范臧之爭釀成新聞,先見於《聯合報》,報導中說:「陳幸妤在紐期間引發電子媒體採訪戰,惹毛陳幸妤,當時T台范琪斐曾協調各台自律,......而陳幸妤對范琪斐的多次伸出援手,在離美前給T台善意的回應,接受專訪。那麼,范琪斐砲打臧國華、聲援陳幸妤,不正好否定了《中時》四日的報導?該譴責的不是陳而是臧?《聯合報》接下來訪問T台發言人張維銘:「據我們所知,陳幸妤在紐約只和臧國華處不好,〔對〕其他人都還好」,更戮破了《中時》的造假。
臧國華的惡形惡狀不在我們討論之列,反正范琪斐的部落格還在,有興趣的可以上網瀏覽。范的公開信加上《聯合報》的披露,迫使《中時》非回應不可。《中時》強調「大陸人」上面,根據「中天主管」的說明:「臧國華為中天北美一九九四年聘用之華府特派員,但到二○○一年臧國華已從中國籍轉為美國籍」,然後倒打一耙:「范琪斐以『這個大陸人』讓台灣新聞從業人員蒙羞的謾罵,已經失之情緒,並且以偏概全」,更指范「這樣的字眼充滿挑釁及歧視......」敏感的神經既已挑起,「中天」終於找到切入點,擊中了「統媒」的「罩門」。
無論如何,范琪斐修改了部落格文章,文末註明:「本文......有些文字有冒犯到大陸的朋友們,僅此致歉。不當之處,我已刪除,其餘文字,立場不變」,也就是說,范刪除了「臧國華這個大陸人」的最後五個字,然而文首第一句「不要再讓我覺得身為一個台灣人很丟臉」一字不改,依然留下了台灣/大陸兩元對立的意識形態或話語心態。
德國之聲張丹紅事件可參照
現在回到《中時》的辯解。臧國華入了美國籍,是不是就如假包換的成為美國人?或說脫離了中國「淪肌浹髓」的「內化」而能夠不再淪為范筆下的「丟臉」?或說能夠以美國人自居,嚴守媒體的專業?恐怕不然。去年九月發生的「德國之聲」電台中文部副主任張丹紅事件,足以當參考架構。張丹紅有沒有入德國籍?未知,不過既然在「德國之聲」服務,自當把握「德國之聲」的宗旨:「德國之聲」的核心理念也包含民主、自由與伸張人權等內容。可見張替中國張目的言論牴觸了「德國之聲」的基本價值。問題恰恰在此,為什麼在德國媒體工作,卻仍然積極為極權的中國當喉舌,甚至不惜為之塗脂抹粉甚而批判德國總理梅克爾「把中德關係帶上衝突軌道」?《中時》報導「德國之聲」的「張丹紅事件」,強調「中國的海外華人與民眾對此大為不爽」云云,然而《開放》○八年十月號「德國九華裔人士」聯名致函德國「聯邦政府」,抨擊「張丹紅傳播中國政府的意識形態、反映中國政府的要求......偏離了電台的宗旨」,要求「中文部必須人事改組」。「海外華人」不爽的是張丹紅,不是「德國之聲」,而且德國知名人士也聯名抨擊張丹紅,可見《中時》形同站在中國立場,支持張丹紅。
問題的核心是,臧國華入了美國籍就跳脫了「大陸人」的身份?再引一個例子來看看。○八年十月Roger Tsien(錢永健)與日人下村脩、Martin Chalfie同獲得是年諾貝爾化學獎。在電話記者會中,許多中國記者問錢:「你是中國人嗎?」、「會不會說中文」,錢永健用英文回答:「我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我不是中國科學家」,「我不會說中文」,根據《朝日新聞》的報導,很多中國記者聽到後「感到遺憾」。臧國華、張丹紅、中國記者的共同點多共同!
我如何變成VOA的拒絕往來戶
這裡我舉個人的兩個經驗。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是「美國之音」(VOA)的採訪對象,只要碰到重大政治議題,VOA駐台北的記者就會透過電話要我分析。李登輝當政之際,VOA記者照例做電話採訪,訪問過程中,美國主控室的工作人員突然插話當起訪問者││這是過去從未有過的現象,問我:「為什麼登輝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我記得當時的回答很直接、很強悍,我說:「李登輝出生時是日本人,現在是台灣人,從來沒有一天在中國生活過,他為什麼是中國人?」自此之後,我就成為「美國之音」的「拒絕往來戶」。明明在「美國之音」工作,為什麼還是站在中國的立場替中國做事?另一個例子是二○○○年「政黨輪替」,陳水扁當選總統,在台註冊的「鳳凰電視台」到舍下採訪,開門入室第一句話是要我不能稱陳水扁為「總統」。我當場掛下臉下逐客令說:「陳水扁總統是我們選出來的,你們有什麼權力要我們不稱總統?以後不必來採訪我了!」「鳳凰台」後來在台灣大張旗幟,花大把鈔票給李敖、陳文茜等人做節目,不只登堂而且入室。
其實范琪斐服務的T台也是「大陸人」開的,老闆是梁乃鵬,○三年出任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副行政主席兼執行董事,並成為旗下TVBS董事長,也擔任過不少法定機關公職,董事中如史習陶、周亦卿等是中國政協常委。「中天」與「中視」兩家電子媒體與《中時》○八年十一月初為旺旺集團蔡衍明收購;蔡長期在中國發財,政商關係不問可知,陳雲林到台灣被困「京華酒店」七個小時,蔡全程作陪;據報導,蔡買下「三中」後曾到辦公室下令《中時》「保馬」「反獨」。
台灣統媒後面的中國因素
台灣的媒體群起「批扁」,緊盯陳幸妤,不是孤立事件,尤其配合檢調放出各種不利扁的「獨家」新聞,甚至在偵察中的細節,檢媒一體成為國際人士、媒體批判的焦點;但紅藍媒體批扁並非○八年扁卸任之後的事。二○○○年九月,扁上任才四個月,連宋發動「罷免案」,《聯合報》與《中國時報》及藍調電子媒體全力煽風點火。《當代》當年十二月號有報導)○四年扁連任,連宋陣營選輸不甘,發動「七日政變」,媒體即為後盾,到○六年「紅衫軍」之亂,多家電子與平面媒體形同「紅衫軍」喉舌。見《民主內戰的必要》,馬英九上臺後全面誅殺扁九族、囚禁陳水扁,美《新聞週刊》認為這是國共兩黨的勝利。台灣媒體背後有沒有「中國」因素?最近馬核心的金溥聰宣佈出任「壹傳媒集團」的CEO,金溥聰的合理化說辭竟是黎智英「反共」,然而,金的太太周慧婷同時將出任香港紅頂商人李嘉誠「城邦基金會」執行長。「反共」云乎哉?!
二月一日「博訊網」(boxun.com)刊出消息指出,中共中央政治局春節前一周舉行會議,決定集合財力、物力、人力,瞄準西方主流媒體,隨時以注入資金、收購方式滲透西方主流媒體,來自統戰和情報部門的與會者認為「對華文報紙的撥款要慎重」,「以前靠感情投資和中資公司的廣告拉攏,照樣收復人心,現在沒有必要設立專項」......可見一般了。台灣媒體的「藍紅配」與馬英九的「國共合」不正是亦步亦趨的進程?即使如此,根據TVBS二○○八年六月的「民調」,統獨「二選一」之下,支持「統」的只有百分之十九,支持「獨」的高達百分之六五,那麼范琪斐自稱「身為台灣人」與從而臧國華「這個大陸人」的切割,恐怕更具深刻意義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