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

要「正晶」要「台灣學堂」,還是不要?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要「正晶」要「台灣學堂」,還是不要?

2017-05-16 06:00

民視經營權之爭已到了最後關頭;現任董事長郭倍宏與打出「自救會」的一方,拚到肉搏,雙方你來我往,刀刀見骨。這事件究竟怎麼看?簡單的問題或可以用簡單的方式回答:有郭倍宏就有「政經看民視」,就有「台灣學堂」;一旦郭倍宏被推倒,「政經看民視」註定閉幕、「台灣學堂」勢必關門。如此而已,豈有其他!
校長杜正勝清楚指出,「台灣學堂」的宗旨在提升知識,讓台灣人決定台灣的命運,不是交給別人。而「政經看民視」的主軸,節目主持人之一的彭文正揭示:「公平、正義、正直、良善、公投、制憲、獨立、建國。」兩個不同性質的節目,其實有共同的理念。從而展現出,執掌民視的郭倍宏之所以受到舊勢力反噬,完全因為翻轉了陳剛信過去掌控民視達十八年的「親藍親紅」路線。除了經營權之外,民視爭奪戰的核心歧見,在台灣前途的選擇!難怪與陳剛信同掛的常董陳清福,最恨鼓吹「公投制憲正名」的來賓曹長青,他說:「看到這個臉,我就轉台。」然而,「政經看民視」收視率高居同性質節目的榜首,可見「自救會」拿出來的什麼利益衝突啦、什麼虧本啦、什麼扯政府後腿啦,這個那個…,全是飾詞,觸他們逆鱗的是號稱「台灣的眼睛」的主張。
那麼,民視現有團隊的存在,具有什麼意義?蔡總統執政一年,郭董進駐民視也約一年,可不可以比觀?民視董座當然遠不能望總統項背。但從蔡總統週年感言,卻正好可以看到「台灣的眼睛」之重要,之不可或缺。
蔡總統接受《自由時報》的專訪,洋洋灑灑一席話,主要在闡釋執政工程面臨黑暗期的必然,最重要的一句是:「黎明前的黑暗。」蔡總統很坦誠,不諱言執政到今天,台灣仍處在「黑暗」之中;固然總統祭出「黎明」王牌,目的在化民怨於現在、寄希望於未來。
問題是,蔡總統這張支票能不能兌現?幾時兌現?蔡總統所開的支票,沒有日期,我們不得不反問:第一,黎明幾時會到?第二,又是怎樣的黎明?這是台灣人民的提問,也是做為第四權的民視叩問的重點。民進黨既已全面執政了,下一步呢?台灣人出頭天了,下一步呢?
在這個黑暗期,民視擔任的僅是照亮「黑暗」的燈塔角色。燈塔的光,區區而已,不過看來,至少照出那些紅紅藍藍魑魅魍魎的原形,是不是讓隱藏於後的更大隻不安?!其實,民視更重要的功能在於表達民意,針砭時事,導正執政的偏差,完善台灣人的天職而已。
沒了郭董,就沒了「正晶」、就沒了「台灣學堂」!要「正晶」還是不要?要「台灣學堂」還是不要?這不只是民視團隊的抉擇,更是台灣命脈所繫的抉擇。愛台灣的民視小股東們,團結起來,不可讓逆流得逞。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曹長青:蔡英文若做不好 2020推「郭彭配」

曹長青:蔡英文若做不好 2020推「郭彭配」

 2017-05-13 21:55

曹長青出席汪笨湖文集「笨湖精彩一生」與曹長青「罵讚台灣人與事」新書發表會。圖/張家銘
曹長青出席汪笨湖文集「笨湖精彩一生」與曹長青「罵讚台灣人與事」新書發表會。圖/張家銘
民視經營權之爭市場派與代表本土的公司派角力,18日委託書截止收件,之後將召開臨時股東會及董事會,對此,包括曹長青、彭文正、金恆煒等多位電視論名嘴、主持人、作家都疾呼要保住現有的董事長郭倍宏、副董王明玉率領的經營團隊,曹長青強調,若台灣人連民視都保不住,要如何保護台灣。
曹長青更提到,2020年,若蔡英文當總統做不好,「乾脆我們要郭倍宏配彭文正」。
前衛出版社近期出版汪笨湖紀念文集《本土原味 台灣心聲:笨湖精彩一生 》以及和曹長青所著《罵讚台灣人與事》二本新書,並為汪笨湖紀念文集三位主編:金恆煒,彭文正,曹長青在台北、台南、高雄、台中等四地的舉辦新書發布會及簽書會,首場簽書會今(13)日下午在台北舉行。
曹長青在會中發表短講,除了推崇汪笨湖,批評民進黨居執政多數但決心不足,並為民視現有的經營團隊發聲。
凱達格蘭學校校長、作家金恆煒率先短講時提及「汪笨湖的生前的兩個遺憾」,包括前總統陳水扁未能獲得平反,以及無法親見台灣獨立建國。
而在提及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發動禁食等行動推動公投法修正時,金恆煒也特別提到總統蔡英文不必為此負責,「因為這件事是台灣人自己決定」。
金恆煒表示,公投法修正案,雖然美國可以給壓力,「如果是人民發動的,跟總統沒有關係,總統也可以反對,但最後的決定還是在人民手上。公投法最大困難,我看過民進黨版本,它的法源寫的不夠好,沒有包括中華民國憲法寫到的創制複決,如果創複不放在公投法裏面就無效,國家定位無從改革」。
金恆煒表示,英國脫歐公投權力在國會不在公投,同樣如果公投法沒把法源寫在裏頭,大法官告訴你不能公投,最重要要求民進黨主政,把創制複決做為法源,希望大家不要忽略。他說,現在通過看起來困難,但還是要看人民力量有多大,看林義雄力量多大,能不能解決這樣的問題。「但如果民進黨不把法源擺在裏頭,不管公投門檻多低,都無法改變事情」。
金恆煒也不忘提及近來的民視經營權爭議。「最重要的是民視的事,支持民視現在郭倍宏繼續領導團隊,連署署名的人沒一個跟它有任何利益,大家都是要求走上正常國家」。
金恆煒批評,二十多來「台灣人出錢的電視台,從來沒替台灣發聲過」,但蔡同榮找郭倍宏是很好的轉折,但現在碰到這危機,希望危機能變成轉機。


金恆煒認為,推公投法補正雖困難,但重點要看人民決定,且創制複決應入法。圖/張家銘
他說,「如果我們失去民視,老實講我們電視機可以丟掉了,如果民視也沒有,我就不看CABLE TV了」,希望25日以後大家有好的消息,「希望大家能夠一邊看汪笨湖的紀念集,一邊看,一邊看彭P在那繼續主持」。
而在金恆煒講完後,接著發言的彭文正也以感性和幽默的言詞談到他從學者成為政論節目主持人,並且呼籲大家支持郭倍宏團隊繼續經營民視。之後發言的曹長青言詞則是更加犀利、辛辣。一開始他提到台灣走到今天不是因為太陽花「天然獨」,而是受到媒體而產生思想的改變。
曹長青並強調,自己最欽佩汪笨湖,最早用台語講世界大事,而且在高雄辦電視台,平衡「天龍國」,「今天汪笨湖大哥如果還在,他可以用台語講川普總統、南韓總統、法國總統,可惜他今天不在了」,懷念汪笨湖開創這段新的歷史。他也提到現場出席游錫堃「真正代表台灣人」,可惜上次選新北市長我們給的票不夠高,下次若游再代表民進黨參選新北市長,「我們讓他高票當選」,台下報以熱烈掌聲,游則是微笑以對。
旅居美國的曹長青也提到,台灣深受中國文化毒害,日前有2個政治人物,見蔡英文總統時九十度鞠躬,「如果在美國有哪個政治人物,這樣就下去了」,他也提到汪笨湖是英雄,在媒體用台語開講,在戶外開講,今天台灣找不到第二人,「如果將來台灣共和國建立封碑了,要有汪笨湖的名字,對不對」 ?
曹長青接著說,原本彭明敏今天要出席,但上午身體不太好,臨時無法出席,1964年彭明敏和他2個學生《台灣人民自救宣言》推出的口號:「拒絕共產黨,推翻國民黨」,第三條道路就是15個字,制定新憲法,建立新國家、加入聯合國」。50年前彭就敢喊,但今天在彭明敏這樣的英雄面前,民進黨的高層全是侏儒,都不敢喊這15個字,這15個字就是台灣不可避免的方向和命運。
他說,書中他也批評了李敖、馬英九、金溥聰,郭冠英,施明德這些「台灣該罵的人」,「包括星雲和尚,根本是假和尚,真國民黨」,「李敖的朋友警告我,李敖、施明德最容易告人,「我說他們如果告我誹謗,我跟他們官司打到底」,不要只會用誹謗官司來封他的嘴,李敖說自己五百年一千年的「中國第一」,寫了上千萬字,有能力用文字來辯論,如果打官司訛人、要錢,「那不是勇士,是懦夫」。
他也表示,一切和出版社無關,他完全負責,跟他們打到底,「絕不向惡人低頭」,如果他坐監獄,「請大家給我送個豬腳麵線」。
曹長青推崇台灣英雄:彭明敏、郭倍宏、陳師孟、金恆煒
「重點不是我的書,重點是民視」,曹長青話鋒一轉表示,民視現在是嚴重危機,他來台灣一個多月,各方勢力空前聯手要把主張獨立的郭倍宏、王明玉打倒,把《政經看民視》關掉,非常危險,「今天我就要說,如果台灣人保不住民視,你怎能保護台灣」?
他說,綠的人怎麼會不喜歡《政經看民視》,這不是綠的問題,「是中國資金大量進入台灣、香港甚至美國,這是事實」,現場直播的政論可能都是中國勢力在後面,民視有公開主張公投建國的董事長,「郭倍宏就是英雄,我就是崇拜英雄的人」,「我說台灣的英雄,第一就是彭明敏,第二就是郭倍宏,包括陳師孟、金恆煒,都是值得歌頌,台灣的英雄,為台灣說話,為本土發聲」。
曹長青說,3月26日汪笨湖追思會,現場非常興奮,要游選新北,六個直轄市全部變綠的,「2020年,若蔡英文當總統做不好,乾脆我們要郭倍宏配彭文正」,現場傳來叫好聲。
接著曹長青批評民視前總經理陳剛信「奪權」,並不忘呼籲,如果想幫民視,快想辦法打電話,身邊有的不要把委託書交給假的,「台灣人要保住台灣的民視」,為台灣發聲的平台與信念,並當場把服務電話背出來。
他說,民視有三萬多的小股東,佔60%以上,只要知道這消息,都會支持,他也批評爭奪民視經營權的對手是「兩混」:混水摸魚,魚目混珠,也提到機場捷運附近長庚醫院站有中國三十六計「毒害,非常反動」,台灣就給算計文化害掉。而第二十計就是魚目混珠,民視被中國文化毒害,在《自由時報》做廣告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根本不是綠色」,十八日見分曉,董事會誰拿多數,自然有董事會的權利,呼籲大家要保住郭倍宏、王明玉,「如果民視變了顏色,台灣的民主、自由、獨立會推遲若干年」。


曹長青呼籲台灣人民要保住本土的民視,若民視變色,獨立將推遲。圖/張家銘
曹長青也提到近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早就不能代表台灣人民,今天的問題在台灣的內部。凱達格蘭基金會做了民調,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民調,認同台灣人的超過八成,認同中國人只有個位數,前年七月的民調,認同台灣和中國,簡稱「台中人」則是33%,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僅個位數。「我來台灣幾年,全台灣純種中國人就剩下一個連戰」。
「尤其太陽花學運後,國民黨35席綠73席,我們有權力改變國旗國號,從來沒有過這樣的綠營完全執政」,但他說,現在的問題是「條件具備,沒有決心」,用「自由時報」和「民視」來推動,「確保台灣不被中國併吞是民視的最高原則」,創辦人蔡同榮曾說,民視不僅是商業電視台,是個有理想性的電視台,要培養台灣人民守土愛鄉的情感,「我們保護這樣的民視」。
曹長青接著提到,他上午聽到最新的消息,中共國台辦非常關心民視的消息,「要聯合各方力量把民視打倒,把台灣最重要的航空母艦炸沈」,這問題非常嚴重,他呼籲大家發揮螞蟻雄兵的力量,第一多寫文章聲援民視,讓大家知道失去民視是多大損失。第二是打電話給朋友,18日之前把委託書給「真正的民視」。
最後曹長青強調,他是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台灣走向台灣獨立是不可改變的,因為這土地是屬於台灣人民的,即使外省老兵也非常多認同台灣。「要看到新國家誕生,加入聯合國」。

2017年5月8日 星期一

民視「自救會」紅不紅?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民視「自救會」紅不紅?

2017-05-09 06:00

民視的所謂「小股東」現在集結成「自救會」,又在《自由時報》發了廣告;目的固然在抨擊或說打倒郭倍宏董事長的經營團隊,可是行文間又好像非得支持郭董不可!可見郭董堅護的台灣價值,已成為不能違背的天條。
首先,「自救會」承認他們與郭董「追求台灣自主目標相同」,換句話說,郭董秉持民視建台原則是無法反駁的,但他們自言反對的是「手段」;理由則在廣告文中特別用紅字標出,「以民視現在獨厚紅色背景人士所言:二○一九年獨立建國?勢將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置於不可測的未來」云云。
這裡可以分疏兩點。第一,這個「紅色背景人士」,明眼人一看即知影射「政經看民視」節目來賓曹長青。問題是,曹長青剛好是「自救會」高標「民主、公平、正義」原則的典型代表人士。曹長青之所以挺身扛起反中挺台的大纛,著眼的正是民主價值。自救會把「出身中國」但名列黑名單的反共人士曹長青偷渡為「紅色背景」,為識者所不齒。只能奉勸一句:不要與五毛一般下流。
至於說曹長青在節目上「惡意抹紅股東」。要問的是,這些股東有沒有在中國做生意?有沒有仰賴中共施惠下以特權在中國大賺統戰錢?這些股東有沒有與連爺爺、紅爺爺有姻親關係?這些股東是不是想回到又藍又紅、一衣帶水的陳剛信時代?繼續傾銷電視連續劇到中國牟利?若而不然,誰能抹紅!
第二點是質疑倡言「獨立建國」會「犧牲七百萬台灣人的生命」。與中共文攻武嚇的嘴臉有何不同?從朱鎔基的「天崩地裂」到張志軍的「死路一條」,「自救會」的恫嚇口徑,是不是依然紅字當頭?
其次,「自救會」批判「郭倍宏等僅以五%的少數股權,企圖掌控民視公司」云云,也令人失笑。組成「自救會」自稱「小股東」的,難道不正是藉由「少數股票」,「企圖掌控民視」?何況,民視建台之初,即定調「股權大眾化…,不必依賴財團,任其操控」。陳剛信可能連五%的股票都沒有,為什麼卻掌控民視達二十年之久!所以重點不在股票多少,而是不甘「綠皮綠骨」斬斷陳剛信的紅藍臍帶。
「自救會」殷殷以蔡同榮創辦民視之初衷為念,且引蔡同榮的座右銘:「我在民視的股權實在微乎其微,大家推選我擔任董事長,是因為我不貪不取,又把民視經營得那麼好;不但收視率最高、利益最多,並且是最本土的電視台。」這番話完全打臉「小股東」、「自救會」外,也證實郭倍宏是蔡同榮的衣缽傳人。
民視之爭,其實是「綠皮藍骨紅心」與「綠皮綠骨」的路線之爭;是台灣主體挺得住挺不住的歷史抉擇。民視的關鍵選擇,就是台灣未來的選擇,小股東們別打盹了。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

蓄勢》的精神面貌,就是台灣,就在台灣。

《蓄勢》的精神面貌,就是台灣,就在台灣。   金恒煒

  美琇要出新書,打電話囑我寫序,我答應得很爽快,但甫臨筆就後悔了。我政論寫了幾十年,愈寫愈覺得不好寫;替另一位政論家寫序,更難。因為同行,怎麼寫都怎麼對,也或許可能,怎麼寫怎麼錯。再說,美琇寫過的、批判過的,怒斥的、期盼的,都與我一致,甚至說,她未寫的、想寫的、希冀的,都與我一樣。我多一言不為多,少一言不為少。這就是難以為序的理由。不過一言既出,也僅能像胡適所說的:「只好拼命向前」。
  我常說作政論文章,可以「有我之境」,透過作者自身的「我」與讀者共同俯仰、共呼吸、同甘共苦,如梁啓超般「筆鋒常帶感情」。另一種是「無我之境」,作者宛如不涉入的第三者,冷冷的條分縷析,如雷蒙·阿宏(Raymond Aron)般帶着「一雙不動情的眼睛」。這是個人寫作風格的選擇,沒有優劣短長,也各有各的吸引人處。重點在能不能樹立獨一無二的風格而已。老實說,這不是那麼容易臻至的,誠如莊子所言,要達到「技亦近於藝矣」的地步戛戛乎難。至於政論能不能叩人心絃?得不得到讀者贊賞?有没有「深獲我心」?甚至引發風潮一呼百諾?至於指點的江山,能不能落實在政治發展的脈絡中而開花結果?等等等,卻是政論者的極大且不容閃避的挑戰。
  美琇的專欄文章長於在「有我之境」中說理,用感性舖陳理性,屬於娓娓道來的一類;每篇在《自由時報》披露,都是當天讀報時的先覩為快。她的文字獨樹一幟,明褒貶、論是非、寓期望,既斥佞妄,又立標竿,讀之可以悲可以樂,可以興可以立。更重要的是,美琇文字背後蘊藏的動能,不是「載之空言」而已,且有「見諸行事」的事功。
  且講兩件事為例,我或多或少都有參加;到現在想起來,還感受到那股力量的憤起。為了二○一二年的大選,辜寬敏先生與夫人王美琇發起「搶救台灣行動聯盟」,從二○○八年十月二十四日開始進行鄉鎮巡迴演講,舉辦了二百多場。兩年屐痕印遍三一九鄉鎮,其中的經營、擘畫與辛苦,我知之甚深。這個毅力與汗水交織成的台灣進行曲的過程,已收入王美琇二○一一年出版的《內在革命》中。如果台灣民主歷程,以每次民主大選當分期的座標,「搶救台灣行動聯盟」的鄉鎮巡迴演講,則是二○一二年民進黨引敗的告終,卻是二○一六年勝出的開始;播下的種子,總有收穫的一天。
  接下來的四年,就是《蓄勢》時期。《蓄勢》中所收最早的一篇是〈最後一里路在哪裡?〉(刊於二○一二年二月十二日;不計悼念黄昭堂的文章)「最後一里路」是蔡英文一二年的敗選演說,「檢討事實才能贏得下一仗」,作者此文志在找出敗選原因。最晚近的兩篇則是〈蔡總統可以再大膽一點〉以及〈司法改革所為何來?〉美琇之期待蔡總統的,除了教育部長問題、轉型義問題、領導力問題外,最强調司法改革;正見出美琇關心的連續性,或說關注司法陳疴不隡除的可驚可怕。二○一三年三月美琇以綠逗董事長身份,特別號召成立「破繭/檢行動」,網羅律師、學者及本土工作者,進行一連串的司法訴訟,最後的結果是這些烏龍辦案的政治打手檢察官一個也辨不到。為什麼?請看美琇〈請問司法院長和法務部長〉一文(見二○一七年三月十二日,《自由時報》)。司改是困難的政治工程,收入《蓄勢》中,呼求司改的,有連多篇文章;在司法改革的實踐重點上,美琇着力呼籲陪審團制的建立。
  我認識辜先生於前,結識辜太太美琇於後。亡友小說家郭松棻與我們聊天時曾說,魯迅晚期文風尖銳,鬥志昂揚,或受他的妻子許廣平的影響。當年劉備稱美諸葛亮:「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美琇之於辜先生或辜先生之美琇,許廣平之於魯迅或魯迅之於許廣平,大概類此。
  大家看到書名《蓄勢》,不要輕忽掉副題「為受困的台灣」的重要。從《內在革命》到《蓄勢》,美琇點點滴滴所紀錄、所評斷、所企望的,正是台灣蓄勢下的奮起,也是其生命歷程的鏤刻。
 蓄勢》的精神面貌,就是台灣,就在台灣。

汪笨湖的獨步台灣

金恒煒按:這是完整全文。現在紀念笨湖兄的書已上市,所以刋佈全文。

汪笨湖的獨步台灣  金恒煒

  說起來慚愧,我認識汪笨湖,卻完全不認識王瑞振。當然,我一定看過王瑞振這個名字,也知道他是誰,然而卻沒有在大腦海馬與皮質上留下深刻印象;也就是說,汪笨湖名聲愈大,王振瑞也就被掩蓋了;像只知小說家七等生,不知劉武雄。同樣的,愈認識汪笨湖,愈關注汪笨湖,反而讓王振瑞成為陌生名字、陌生的人。
  我一定接觸過、也知道「汪笨湖=王瑞振」此一事實。汪笨湖的處女作〈吹鼓吹,一吹到草堆〉是參加一九八四年度《中國時報》小說獎的徵文。當時我是副刊主編,初選過的作品,我大半會看,至少瀏覽一下,甚至沒入選的,我也會翻讀、過目,是怕有遺珠之憾。儘管主編對文學獎評審過程不能置一詞,事實上主編還是有一定說話──或說說服──影響力;我年輕時進入《時報》當小編輯,就目過主編向文學獎評審強力推薦他心目中的作品,而且有效。不介入審過程則是我的原則,但讓死裡的鹹魚翻身,卻是我的職責。汪笨湖的〈吹鼓吹〉就是在這樣的機緣下得以刊出。
  笨湖一直不知道他的伯樂是誰。多年後,也是台南人的當年同事,後來成為中研院副院長的王汎森,當時他應是研究員,遇到笨湖,笨湖還問他,他應感謝誰?或許那是笨湖第一次知道我與他的關聯。關於汪笨湖這篇小說終於披露的曲折,文翊已在紀念笨湖的文字中細述,請參看,這裡打住。
  我與笨湖是真的是從文字交始。
  我確定知道或說看到笨湖的本名,是身為主編要核發稿費,稿費支出單上不但有作者筆名,還要有真名及地址。我看到汪笨湖的通訊處是監獄時,馬上連想到法國知名小偷作家尚惹內(Jean Genet)──這位被沙特封為「聖者」的小說家。至少,他們都是監獄作家,兩人的小說都相同有敢於衝破社會禁忌的特色。笨湖因為受到這篇小說得以刊出的鼓勵,他為自己生涯開出另一扇門;就像追逐兔子的愛麗絲,掉進了深井之中,然後進入了奇幻人生漫遊。
  我在報社當過編輯、記者,最後出任「人間」主編。在萬馬齊喑的兩蔣戒嚴時代,副刊絕不是「報屁股」,而「報頭」。這話怎講?在肅殺的年代,政治是禁區,媒體在政治新聞上幾乎像發通稿,不替官方美言就上上大吉了,最多走剃刀邊緣,不痛不癢,完全沒看頭。報紙競相以聳動的社會新聞吸引讀者,社會新聞當道,成為賺錢的賣點,原因在此。然而副刊卻是冬天夾縫裡小花,副刊可以藉文學、思想、文化來從事「陽奉陰違」的勾當,仰賴海外學者的特殊位階,言論尺度較寬、風險較小的情況下,「儒以文亂法」的可能性大增,間接褒貶、暗中譏諷,就成為可能。八年我從美國調回台北,在我主編下,更刻意打破過去兩大報惡性競爭到剌探「匪報」內容的副刊格套,他們以爭奪小圈圈的所謂「名作家」集團為能事,我突破「黑名單」禁忌,力邀絕跡台灣的作家。一方面,我從重「人」走向重「事」,把編輯方針導向突出台灣社會最急切的病灶,並尋求學者、專家對症下藥,用連續十幾、二十篇文章以「專輯」方式推出。從國內的教育、環保、交通、新電影等問題到古蹟保存;在副刊火力全開下,至少擋住了桃園神社被拆除之噩運,成為台灣唯一留住保存最完整的神社。另方面,引介全球──尤其美國之外的日本、法國、法國、德國、歐洲──文化、學術、歷史諸事件、學派及人物。三方面加強社會批評,關注現實問題,「野火集」即因此應運而生;「人間」副刊遂成為公民社會的搖籃,勉強比喻,當年《中國時報》副刊有點像今天叩應節目的作用。我的副刊受國民黨,尤其惡勢力的軍方政戰系統所惡,也是必然。後來離開時報,發憤創辦當代》,《當代》的特色其實早在我編的副刊中呈現。
  這是題外話。重點是,我深切感受台灣文化、文學被壓扁而無力的慘狀。台灣人的母語橫遭扼殺、剝奪,在所謂「國語」/「國文」的霸權下,台灣語言與文化矮化成不入流的等級。語言是文字之母,而文字又是思想載體,台灣人、台灣文化淪為邊緣,台灣作家也就難以登堂入室;這就是為什麼我刻意去挖掘台灣味文章的原因。我任副刊主編時,特別關注台灣作家,盡力費心刊出他們的文章,笨湖即是一例。
  笨湖後來出版了許多小說,也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本。一九八六年我創辦《當代》,與文學界的接觸較少,與笨湖沒什麼交集。等到笨湖在電視台開「台灣心聲」政論節目,發下宏願:「你們要知道台灣人民被壓迫了五、六十年,很多話不敢講,我們節目就是要讓這些人有個抒發的空間。」在北京話獨霸的時空下,本土政論節目之幟橫空殺出,蔚成「汪笨湖現象」。汪笨湖獨創戶外開講,現場幾千名觀眾,曹長青讚美汪掌控全場情緒的能力:「全台灣政論主持人沒人能達到這個程度。」汪笨湖旋風,連美國盛頓郵報》、《時代週刊》、《太陽報》,日本《朝日新聞》、朝日電視台等都採訪、報導汪笨湖,稱他的節目「開台灣媒體本土化之風」。汪笨湖不能像惹內一樣,把文學才華充分發揮出來,而台灣也不是法國,撐不起像惹內這樣的作家,但笨湖卻能不拘一格,自闢谿徑。
  我當年也是政論節目常客,常受「台灣心聲」之邀。笨湖基本上用台語,我是半聽不懂,不過政治議題,倒也難不倒。這裡我談一下,印象深刻的幾件汪笨湖叩應軼事。
  很久以前有一回笨湖、我和李敖同台,哪一台?講題是什麼?不記得了。不過談到了陳水扁,我與汪當然一國,在節目空檔,李敖說:「汪笨湖真的喜歡陳水扁!」
  二○○六年紅衫軍亂台,陳水扁總統腹背受敵,尤其民進黨內蘇貞昌、新潮流聯手李登輝,非要把陳水扁拉下台不可。為了打扁,新潮流甚至要犧牲同派系的高雄市長候選人陳菊,林濁水、李文忠雙辭立委職,算盤很簡單,一旦北高雙輸,扁非下台不可。高雄這一役遂成為關鍵。黨主席游錫堃和前新聞局長葉國興知道高雄之役攸關民進黨存亡,在台北成立高雄助選辦公室,也邀我參加。我只記得幾乎每天下午開會,盡全力拉抬陳菊,其中甘苦不足為外人道。不過透過我也動用了汪笨湖在高雄廟口戶外兩次開講,雄風不減,路為之塞。投票前夕,台灣本土社團在愛河大造勢,陳總統、陳致中現身,成為焦點。最後高雄市長之爭,在不看好下險勝。這是一票不漏、涓滴計算的努力策劃下,造就今天南霸天陳菊局面的歷史往事。我與笨湖多次攜手合作中突出意義的一次。
    另一個記憶,是李登輝出錢在台灣藝術電視台開「笨湖開講」,那一年是二○○七年,也是紅衫軍亂台之後,李扁關係勢成水火。汪笨湖有一天在節目中開講,擊桌罵扁,那一掌就像驚堂木拍將下去,。江霞馬上打電話來說,笨湖結束了;江霞母親是台灣人沈默多數的代表,是笨湖迷,過去發生事情,都要問江霞原委,後來有了「台灣心聲,改為「聽笨湖怎麼說!」笨湖當下那一掌,江霞媽媽在電視機前立刻割袍斷義,從此不再看笨湖
  最後談一下笨湖「蕃薯台」的風波。笨湖「蕃薯台」每天節目只突顯一件事:營救被馬英九迫害的陳前總統。是不是因此使在中國做生意的老王文洋受不了?還是因為汪笨湖在蕃薯台開「笨湖菜市」使王文洋不爽?還是批判王雪紅?反正王文洋要逐走汪笨湖。蕃薯台是唯一救扁台,為了維持此陣地,我打電話給王文洋,當天就約好見面,我與文翊即刻趕到王文洋辦公室。我說服王文洋的說辭是,這一個在邊緣頻道的有線台,有而且只有汪笨湖能吸引足夠的人,成為有價值的台,而且有只有用扁號召,才能夠獨樹一幟。最後沒有說服王文洋。當然,笨湖一去,這個台也就無疾而終了。
  此後笨湖專心做「笨湖菜市」,一度請好友幫忙,建立網路平台,只是壯志未酬,不然笨湖在商場也能成一霸。
  笨湖能寫小說,能主持節目,能做生意,他不是只專一事的刺蝟型,而是多才多藝狐狸型怪才;而他做媒體,無論叩應節目還是本土劇,都能計算到市場,且願意遊走在不同營間;他屬於本土派則無可疑。這是他的本事卻不是我能置喙的。我與他相交,只知汪笨湖,不知王振瑞。直到他生病住院,我才第一次見到他的夫人、女兒及女婿,當然他的三哥在蕃薯台時就熟識外。
  「知人者智」,我雖不是智者,但我看笨湖小說之才,我也看笨湖主持節目,尤其戶外開講的功力,而且他也確實發光發熱。笨湖是我們的伙伴,台灣走到今天,他有一份貢獻。






 [u1]

2017年5月5日 星期五

司改國是議會幕後》保司法官定位,檢察體系強勢運作,以林聰賢圖利案警告

恒煒按:金恒煒專欄》宛如黑幫的檢察體017-05-02 06
發表後,陸續跟進許多文章,檢察的結構問題愈來愈细節。先PO此文;明天再PO新文。,已觀其妙

司改國是議會幕後》保司法官定位,檢察體系強勢運作,以林聰賢圖利案警告


 2017年05月05日 15:11 風傳媒




最近幾名第3組委員紛紛退出司法改革國是會議,被指與檢察官定位爭議有關。 法務部長邱太三甚至遭爆,其「不斷主張刪除檢察官地位」這項議題。(資料照,顏麟宇攝)

攸關檢察體系改革的議題,於上個月26日首度在司改國是會議分組會議正式攻防,法務部等建制派守住檢察官與法官同是司法官的屬性,但對「檢察官不是法官」做了明確宣示。而改革派主張檢察官為特殊行政官,以使其權限的行使能權責相符,其雖取得些許成果,但目前幾項主要的改革方案,都在表決時鍛羽。
曾草擬總統蔡英文司法改革政策白皮書的人士3日指出,檢察官向來不習慣民主問責,在司改中捍衛自身利益,「是台灣司法改革的破口」。

司改主流派:檢察體系動不了,司改通通是假的

有國是會議委員指出,檢察官傳統上於體制內被視為司法官,就是定位有問題,因此「才要確認」,然而法務部卻仍主張檢察官是司法官而最近法務部安排到第3組的幾名委員退出國是會議,也被指與此爭議有關。有委員質疑,為何法務部長邱太三找來的委員,卻不斷「扯後腿」。
參與研擬蔡英文司法政策的人士3日受訪指出,當時與蔡討論檢察體系議題時,大家都說檢察官的勢力龐大,改革難以推動,有人就直言,「司改的破口就是檢察官」,而檢察體系如果動不了,「司改通通是假的」;而在蔡英文決定召開國是會議後,相關人士再度提醒,必須記取檢察系統在1999年阻撓國是會議的教訓,這也是蔡堅持國是會議必須有過半非法律人參與的主因。
至於檢察官定位為何?這名人士說,不同學派的觀念不同,在小英基金會研擬司法政策時,大家沒有共識,但至少大家都確認「檢察官不是法官」,也有人說檢察官是介於司法官與行政官之間,是具司法屬性的行政官,或說是不同於一般公務員的特殊行政官,但因為大家知道這個問題的爭議性,當時沒有下定論。
自蔡政府要召開司改國是會議起,就不斷傳出黨政高層與民間司改會等聯手,要將檢察官的定位改為行政官,但總統府人士說,府方沒有這樣的既定立場,放入這項議題時並未設定一定要有結論。而在26日的第3組會議中,會議主席瞿海源也裁示由法務部開研討會,就此繼續深入討論,而未交付表決。
20170308-司改國是會議上午召開第三分組第二次會議,由第三分組召集人瞿海源主持會議。(蘇仲泓攝)
針對檢察官定位問題,會議主席瞿海源(圖中)曾裁示由法務部開研討會,就此議題深入討論,並未交付表決。(資料照,蘇仲泓攝)

選任委員時,法務部積極將主張改革檢察體系者調離第三組

儘管如此,法務部與檢察系統建制派從一開始就嚴陣以待。有國是會議的籌委1日受訪時指出,擔任籌委的邱太三在籌備期間,「不斷主張刪除檢察官地位」這項議題。有多名委員透露,去年底被邱從新竹地檢署調任到法務部負責國是會議的檢察官陳瑞仁,積極運作委員的選任,以確保第3組的成員結構對法務部有利。另有委員說,有檢察官3月初證實,正在偵辦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在宜蘭縣長任內涉嫌圖利的開發案,在他看來,這是檢方意圖警告蔡政府,別想動檢察體系。
根據多個消息指出,在選任委員時,法務部曾試圖把主張改革檢察體系的律師尤伯祥、台灣高等法院法官林孟皇、成大法律系教授李佳玟轉離第3組。
據了解,尤伯祥最初被推薦到第3組,法務部要他轉到第2組,但因尤是律師票選代表最高票,有選組的權利,才確定留在第3組。另據指出,陳瑞仁曾以將率檢察官退出國是會議為由,威脅李佳玟與被推薦到第5組的台大法律系教授林鈺雄交換,李不肯,使得委員名單的公布受到拖延,在僵持不下的期間,邱太三還自願換組,讓林鈺雄能到第3組,但陳瑞仁反對。法務部也曾協調要第5組的交大科技法律學院教授林志潔跟李佳玟換,就是要把李轉出第3組,最後在籌委林子儀建議每組增加1名學者後,李和林鈺雄才都留第3組,化解爭議。對此,林鈺雄28日受訪時說,他被通知時就是第3組。不過有籌委證實,林最初確在第5組。
陳瑞仁。(取自司法改革國是會議轉播畫面)
據了解,檢察官陳瑞仁曾威脅第3組的成大法律系教授李佳玟,與被推薦到第5組的台大法律系教授林鈺雄交換組別,不然就率檢察官退出國是會議。(資料照,取自總統府)
此外,長期研究檢察體系問題的林孟皇,在籌委推薦的委員中獲得最高票,據了解,他表達想到第3組的意願後,法務部也運作要他轉組,但他仍在多數籌委的堅持下,留在第3組。而林孟皇近期也撰文指出,以陳瑞仁為首的檢察體系極力阻擋前大法官許玉秀擔任第3組召集人,最後改為瞿海源。
由於瞿海源不具法律專業背景,而第3組處理的卻是高度法律專業的議題,議程安排都依法務部這一方的偏好主導,再加上親法務部委員不斷在會議中提出程序問題,用議事技巧讓會議進行得很沒效率。有委員說,既定分組會議只剩1次,該組的議題只討論了約2/5或3/5,當初在林鈺雄堅持下,先討論環境案件訴訟這種具高度共識的議題,現在再來談檢察體系改革,「是有點可惜」。
台大法律系教授林鈺雄指出,總統府蒐集到與死刑相關的議題,在歸納後就被消音了。(石秀娟攝)
台大法律系教授林鈺雄堅持,先討論環境案件訴訟這種具高度共識的議題,再來談檢察體系改革。然而,既定分組會議只剩1次,恐怕已沒有足夠時間來討論「檢察體系」的定位問題。(資料照,石秀娟攝)

確保檢察官為司法官 林達:代表一種不服膺政治的靈魂

檢察官的定位何以如此重要?讓法務部除了想調走改革派委員,還安排3個人到第3組幫忙捍衛檢察官的司法官屬性,包括,在1999年司改國是會議上,就與陳瑞仁所主導的檢察官改革協會合作的林鈺雄、曾是檢察官的律師陳重言,以及最近自爆曾被邱太三徵詢擔任法務部次長的政大法律系教授楊雲驊。而後來林鈺雄、陳重言接連退出國是會議,楊雲驊多次公開表達不滿,也揚言將退出,讓蔡政府相當難堪。
綜合法務部與檢察體系建制派在26日表述的立場,他們認為檢察官不是法官,也不是上命下從的行政官,但堅持與法官同是司法官,檢察官及檢察組織應維持準用《法官法》及《法官組織法》的現狀,反對將檢察官定位為行政官,也反對改革派提出另立《檢察官法》及《檢察署組織法》等規範檢察體系的提案;同時,他們也主張將檢察權寫入《憲法》,但這項主張未獲通過。
在建制派的論述中,確保檢察官的司法官屬性,是要保障檢察官行使職務能有不受政治力干擾的獨立性。邱太三說,要檢察官有獨立性,又要他們是行政官,這有矛盾。檢察官林達指出,他在乎的不是檢察官因司法官身份而有的待遇保障,而是司法官的屬性,代表一種「追求正義,服膺法律,不服膺政策、不服膺政治的靈魂」,如果拿走這個職業靈魂,所有檢察官等於是行屍走肉。
20170223-林達(取自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youtube)
檢察官林達表示,檢察官有司法官的屬性,代表一種「追求正義,服膺法律,不服膺政策、不服膺政治的靈魂」。(資料照,取自總統府)
陳瑞仁說,檢察官是所有犯罪辦案團隊最有抗壓性的,搜索現場常有民代施壓,看到檢察官就不敢阻撓,就是因檢察官是司法官,這個身份也讓檢察官更有抗壓性。他認為,不用討論檢察官定位,仍能改革檢察體系。陳重言說,檢察官要依其法律確信辦案,而不是依照長官意旨,這就是檢察官的司法獨立性;他也提到檢察官環境越來越惡劣,沒有合理的環境自然會讓檢察官想逃。

改革派:空說檢察官有司法官屬性,實則阻擋外界對檢察體系的監督

不過,改革派認為,檢察體系的檢察一體原則賦予檢察首長「指揮辦案權」,可以親自接辦所屬檢察官偵辦中之案件的「職務收取權」,可以令某檢察官將其承辦之案件移轉給另一個檢察官的「職務移轉權」,法務部長也可透過人事權影響檢察權,空說檢察官有司法官屬性,實際上無法保障檢察官獨立行使職權,只是以獨立性作為擋箭牌,阻擋外界對檢察體系的監督,讓檢察官的違法濫權更不易防治。
改革派提議制定《檢察官法》與《檢察署組織法》2方案,主張將檢察機關的組織、人事與職權、及檢察官身份保障等事項,自《法官法》及《法官組織法》脫離,並從組織與程序的配置與設計,確保檢察一體原則不被濫用,以期檢察權的行使能中立、公正,貫徹審檢分立與權責相符理念。不過,多名建制派委員說,這議題一旦到了立法院,將有不可測的風險,因此反對立法。這2方案都獲9票支持,8票反對,支持者佔多數,但未達需全體20名委員過半支持的表決門檻。
雖然檢察官維持司法官定位,檢察體系的法制化以些微票數失敗,改革派對檢察體系的變革建議,仍取得些許進展,包括一審主任檢察官,改以檢察官票選推薦為原則,改變現制由檢察官人事審議委員會提出人選後,由法務部長圈選的規定,以及建立以歷練為前提的審級輪調制度,讓一、二審檢察官較容易輪調。
林孟皇3日受訪時指出,一、二審檢察官勞逸嚴重不均,而升上地檢署主任檢察官後,再升到高檢署,就有尊崇的地位、比較輕鬆、工作壓力減輕,也不會再回地檢署,還可外派當檢察長,這個人事升遷圖,造成檢察官產生扭曲法律理性、仰承上意辦案的動機。林孟皇表示,而現在這些變革可以弱化這個動機,是檢察體系的重要改革。

林孟皇提檢察長票選制度,表決未獲通過

不過,林孟皇提出對檢察長及檢察總長選任的改革方案,邱太三都有意見,表決也沒獲得通過。在檢察長方面,林主張增加全國檢察官票選的階段,也讓檢察總長有權對人選表示意見,經部長決定人選後,最後決定人選是否適任,則交給檢察官人事審議委員會。相較現行由檢察官人事審議委員會提出人選讓部長決定的制度,林指出,他的方案能讓檢察官展現他們的專業、獨立性,也藉此限縮、平衡作為政務官的部長,可能因政治利益因素考量,而透過人事權影響檢察權的權力。
在檢察總長方面,現行制度是由總統提名,經國會同意後任命。林孟皇主張改革為,檢察官人事審議委員會提出3至5名人選後由部長圈選,經行政院送國會同意後任命。支持這項提案的尤伯祥說,在現制下,總長行使職權的權力完全不受國會監督,該提案就是要解決總長如何向國會、民意機關負責的問題。
反對這2個改革方案的陳瑞仁及林達說,這樣做會弱化檢察總長,削弱檢察事務、偵查公訴、上訴的獨立性,讓政治勢力介入司法。邱太三也質疑現行總長的提名須送國會同意的設計,並肯定司法院近期提出終審法院法官,由總統圈選而無需經國會的提案。
邱太三說,台灣的法官考過試就可當一輩子,從來不用被人民檢視,司法院長也不用到立法院備詢,國家制度運作至今,很多人偏好的是,法官的獨立性就是「誰都不能管」,「縱使他變成奶嘴、恐龍法官都一樣」;2006年通過《法院組織法》,規定總長任命須經國會時,他就質疑「真的要去跟政治扯在一起嗎?」同意權要能獲得國會通過,勢必要靠總統的運作,「總長當然欠總統情啊」。
20170320法務部長邱太三出席檢警環首長及幹員們齊聚. 打擊環保犯罪捍衛環境. (陳明仁攝)
法務部長邱太三認為,法官的獨立性就是「誰都不能管」,就算是恐龍法官也一樣。(資料照,陳明仁攝)

李佳玟:聽說最不願開國是會議的就是法務部和最高法院

對於法務部及檢察體系建制派抗拒改革。李佳玟1日受訪指出,簡單講就是「有權力的人其實不太願意改革」。在國是會議前,法務部主動提出改革方案,李佳玟說,她曾聽說最不願意開國是會議的就是法務部和最高法院,法務部畢竟不能不來參加,但「敷衍」態勢明顯,超過法務部主動提議的,就不接受。
李佳玟。(取自司法改革國是會議轉播畫面)
成大法律系教授李佳玟表示,檢察官的本質是行政官,讓檢察官名符其實,才能讓有權者負責,擺脫不當的政治干預。(資料照,取自總統府)
她說,檢察官是司法官或是行政官,關係其擁有的權力,也受不一樣的監督,檢察官長期被定位為司法官,卻早已被政治干預,包括升遷等體制問題,讓檢察官依上意辦案,例如2014年反服貿運動時,台北地檢署檢察長楊治宇沒有具體證據,就向法院聲請羈押清大研究生魏揚,楊治宇後來還高升為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檢察署檢察長,「當檢察長人事出問題時,法務部長可曾負責過?」
李佳玟說,檢察官負有實踐國家刑事政策的使命,必要時要將檢察資源用於偵辦環境、毒品、食安,或颱風過後菜價飆漲等特定議題,因此部長才需要有人事權,檢察體系內也才有上命下從的檢察一體原則,所以檢察官的本質是行政官,讓檢察官名符其實,才能讓有權者負責,讓檢察體系擺脫不當的政治干預,但建立適當監督機制等改革會限縮相關的權限,有權者其實不太願意改。

「邱太三的司法觀念是中世紀的糾問制度」尤伯祥:法治觀念很有問題

尤伯祥2日受訪指出,法務部講檢察官「不是法官」,但還是「司法官」,然而在三權分立的架構下,只有法官、立委或行政官,如果檢察官不是法官,也不是行政官,「那請問到底是什麼?」他說,法務部用「司法官」這個空洞的概念導出另外一個很空的獨立性概念,當外界要檢討檢察官擁有的強制處分權或監督檢察官職權行使時,就搬出司法官獨立性的帽子出來擋。
對於尤伯祥的三權分立說,邱太三在會中回應時指出,司法制度只有二元架構,即審判者與被審判者,以政治上的三元分立架構來看司法制度「會有盲點」。他後來指審判者與被審判者的說法不精準,而改為追訴者與被追訴者,他並解釋,《刑事訴訟法》要求檢察官要在被告與被害人間權衡,注意被告有利、不利的部分,如果是行政官,只要做追訴者,根本不需考慮有利被告的部分。
20170118-立法院.「民間VS官方司改議題~民間司改會發表司改國是議題」記者會.律師尤伯祥(陳明仁攝)
律師尤伯祥指出,將檢察官定位為行政官、將權力法制化,能弱化法務部和檢察體系的權力、避免黑箱作業。(資料照,陳明仁攝)
對此,尤伯祥2日指出,邱太三認為刑事訴訟只有2面關係,這樣的法治觀念讓他嚇住了,「只要修過《刑事訴訟法》的學生都知道,刑事訴訟是3面關係」,邱講的2面關係是中世紀的「糾問審判」才有的,在那個制度下,審判者與追訴者合一,被告面對的是想將他定罪的法官,而不是中立的法官。
尤伯祥指出,邱太三腦袋的法治觀念很有問題,因此才能接受檢察官有司法官獨立性這種空泛的說法。尤說,威權時期,檢察官是最重要的統治工具,民主化後,檢察系統沒有轉型正義,過去為追訴犯罪而不擇手段的濫權文化仍在,甚至還有「起訴就是懲罰」、給被告教訓這種糟糕的觀念。尤伯祥表示,推動將檢察官定位為行政官、將其權力法制化,某種程度會弱化法務部和檢察體系的權力,因為他們不能再靠著有權無責的制度黑箱作業,從他們的反應,也可以看出來他們不願釋出權力。

張娟芬:審檢分立只是手段 ,終極核心價值是公平審判

作家張娟芬在26日的會議上,也曾質疑邱太三提出司法制度是2造對立的說法,她說,現代的刑事司法審判有法官、檢察官、被告這3個角色,而法官、檢察官的角色必須要能清楚區分,當好人站上被告席時,才不會被2個握有國家權力的機構聯合追殺,才能有公平的法院、公平的審判,並保障人權;所以,制定《檢察官法》只是個手段,目的是要落實審檢分立,審檢分立對公平審判非常重要,而再進一步說,審檢分立也是手段,最終是要達成公平審判的核心價值。
20151221-SMG0045-002-廢死聯盟台灣死刑判決報告記者會-作家張娟芬-蔡耀徵攝.jpg
作家張娟芬表示,法務部長邱太三是「被檢察體系綁架」。(資料照,蔡耀徵攝)
對於26日的會議結果,是否與蔡英文司改白皮書揭示的方向一致?總統府人士2日受訪時說,總統對國是會議的議題、討論方向和結論都沒有預設立場,希望大家依自己的良知和智慧討論,不受限個人和黨派立場,如果說法務部對檢察官和檢察體系的主張是維持現狀,就代表「扯後腿」,「這有點太過了」。
不過,有相關人士分析,邱太三在這議題上的確偏向檢方,這無可厚非,但蔡政府上任仍留用前政府的政務次長陳明堂,代表法務部不會真正推動改革,而實務界看法也普遍是如此。此外,也有人指出,邱太三當過檢察官,檢察官很反對被行政官化,邱與陳瑞仁又是好朋友,某種程度是邱是「被檢察體系綁架」。

高涌誠:要讓司法可被民主問責,不可避免有政治力介入

永社理事長高涌誠2日受訪指出,法務部這次明確表達「檢察官不是法官」,這是很重要的宣示,大約有7成到8成的民眾分不清檢察官與法官的不同,到偵查庭看到檢察官都以為是法官,而區分這個不同,讓檢察官發生濫權等問題時,才不會拖累到司法,至於檢察官是否要定位為行政官,還可以再討論。
20161112-第三屆模擬憲法法庭記者會.大法官.7.高涌誠(陳明仁攝)
永社理事長高涌誠指出,要讓司法可被民主問責,將不可避免有政治力介入,但也才能防止司法體系「近親繁殖、恐龍化」。(資料照,陳明仁攝)
高涌誠指出,「檢察官不是法官」這點獲確認後,接下來最重要的是讓檢察一體原則的行使能透明化,檢察體系指令的下達必需權責相符,檢察官職權的行使也必須受到監督,法務部自行提出的改革方案仍不及格,林孟皇提議改革檢察長及檢察總長選任方式的方案沒過,他覺得很可惜。
高涌誠說,司法體系一向堅壁清野,不准外人進入,但它就是會「近親繁殖、恐龍化」,要讓司法可被民主問責,不可避免要有政治力介入,這也是台灣要深化民主所必須學習的,不要把政治看為猛獸,政治力量確有邪惡之處,但民主必須能建立適當控制政治力量的制度,使其無法作惡,而能發揮其良善的一面。

政治人物任內案子遊走灰色地帶 林孟皇:通常都會拉攏檢察官

司改國是會議第3組將在10日再度開會,討論包括檢察人事制度的民主化及引進外部委員參與、檢察首長行使個案指揮監督、職務收取權或職務移轉權、檢察官事務分配、檢察官在偵查中的「強制處分權」應否限縮等議題。
20161224-律師林孟皇24日出席模擬憲法法庭宣判記者會,並於模擬憲法法庭擔任大法官。(顏麟宇攝)
律師林孟皇表示,阻礙台灣司法前進的障礙,與檢察官定位、檢察體系組織的改革有很大關係。(資料照,顏麟宇攝)
林孟皇指出,很多政治人物都怕檢察官,因為他們任內處理涉及利益分配的案子,可能都遊走法律灰色地帶,連號稱「陳青天」的已故前法務部長陳定南,當他辭官回鄉選宜蘭縣長時,檢察官也會辦他的餐會有無涉及賄選,最後雖無疾而終,然目的是為影響他的選情。林孟皇也認為,不管誰執政,通常都會拉攏檢察官。
林孟皇說,民主轉型後阻礙台灣司法前進的障礙,跟檢察官定位、檢察體系組織的改革有很大的關係。雖然26日的會議上有部分提案沒通過,但他說,並非完全沒成功,10日的會議上還會提出5至6項重要的改革方案,希望能建立服膺憲政民主、人權保障、並能貫徹權責相符的檢察體系。









 2017年05月05日 15:11 風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