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30日 星期五

中國民運直面「台灣問題」

【歐洲之聲】中國民運直面「台灣問題」 文/廖天琪、田牧(德國) 2019-05-30 13:20 5月20日,第九屆全球支持中國和亞洲民主化論壇。「台灣問題」也是這屆會議討論的重點,台灣駐德國代表處謝志偉大使指出:「台灣不是問題,台灣是答案。」。圖/田牧 5月20日,第九屆全球支持中國和亞洲民主化論壇。「台灣問題」也是這屆會議討論的重點,台灣駐德國代表處謝志偉大使指出:「台灣不是問題,台灣是答案。」。圖/田牧 5月20日,第九屆全球支持中國和亞洲民主化論壇(以下簡稱「民主論壇」)——科隆國際研討會開幕。「台灣問題」也是這屆會議討論的重點,台灣駐德國代表處謝志偉大使指出:「台灣不是問題,台灣是答案。」 其實,在2006年的「民主論壇」初創時期,關於台灣的話題就引起了很大的爭執,這一屆會議又展開了一次激烈的討論,將本次會議氣氛推向高潮。 我們陪伴著「民主論壇」成長,「台灣話題」一直是13年來故事的一部分,對於中國民運來說,這樣的話題必須時常討論,不斷普及,深入人心…… 台灣是否是問題? 台灣不是問題,問題在中國 台灣是不是問題?這要看是誰提出來。對中國人來說,的確是個禁忌話題,無須過腦直接擁護「統一」的人,自然被譽為「愛國者」,若是根據台灣七十年的現況,尊重台灣的民主與自由,承認台灣的獨立與主權,擁護與支持台灣人民的選擇,一定會被中國政府叱責為「台獨分子」,或者是「賣國賊」。若換成台灣人來看,這個提法就是笑話了,因為不但台灣不是「問題」,中國才是「問題」,中國是台灣的「問題」。中國問題的答案是「台灣」,自由、民主和法治才是答案。 八九民運以後,中國民運人士流落海外,得到了港台力量的支持和幫助,相反民運界對於「台灣問題」,卻向來是持回避態度,即便是相遇詢問,也會是顧左右而言他。故此,「台灣問題」成了中國民運難以逾越的「坎」。 說一段我們自己親歷的往事吧…… 那是2006年,也是個五月天,全球支持中國和亞洲民主化論壇第一屆會議在柏林帕克茵賓館(Park Inn Hotel)舉行,這幢大樓原是東德政府的國賓館。在東德共產黨統治時期的遺址舉辦反專制獨裁統治,推動民主憲政會議,意義深遠。 會議的第二單元是:海峽兩岸的抉擇——長期民主VS短程飛彈。由台灣的著名記者、作家、國策顧問、政論家,也是謝志偉大使的朋友金恒煒做引言報告:民主——兩岸人民的共同燈塔。演講中他表達了這麽一層意思(大意):與會的朋友們,都是追求與推動中國民主運動的精英,應該對民主人權有深刻的理解與認知,他期望中國民運精英們承認台灣現況,理解與支持台灣的主權與獨立。當時會場一下子炸鍋了,噓聲四起,欲把演講人轟下台去,騷動與吼叫持續了好一陣。會後我們被民運界批評為「綠營民運」、「台獨民運」,我們還不斷擬文解釋與辯解。這是我們親歷的中國民運與台灣問題的直接碰撞。 去年6月我們赴台灣,如約拜訪與采訪了金恒煒先生,當聊起這段往事時,金先生笑言,那是他故意挑起的話題,說是拋磚引玉可以,說是敲警鐘,撞擊思維也可以,總之他希望海外民運直面台灣的獨立問題,民主自由人權的普世價值觀,是具備共性與共同的標準,中國民運精英們遲早會想明白這個問題。 「台灣問題」的由來 十三年過去了,海外民運在台灣問題上,在香港問題上,在民族問題上,比起2006年「民主論壇」的初創時期,覺悟、理性、成熟多了。今天在這樣的會上談論「台灣話題」,承認海峽分離狀況,尊重台灣主權獨立,支持與擁護台灣人民自己的選擇,已占據了多數與優勢,這在與會的華人群體是如此,在場的西方學者承認這種現實,更不在話下。 在「中國民族自治區的自決權」單元,彭小明的「民主憲政與多民族共處前景」演講,引起了爭執與討論,他提出一種觀點:「民主轉型的時期,應該給予一個緩沖期,暫時免談統獨……,培養出寬容諒解的民主精神,然後再來處理統獨爭議的歷史遺留問題。統獨都不是普世價值。民主憲政才是普世價值。」 有人提出了「台灣現況」,認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不存在統獨問題。 我們也提出了現實思考的問題,在討論「統獨問題」之前,是否應該首先思考問題的源頭,為什麽我們不首先思考一下「台灣問題」的由來?為什麽我們不問一問是誰造成了今天的「台灣問題」? 是上世紀46-49年,國共兩黨的那場戰爭造成了海峽兩岸分離70年,是國民黨和共產黨共同釀成的這一割據現況。現今,為什麽要讓今天的台灣人來承擔這樣的歷史責任?並要迫使他們接受強加的改變社會政治環境? 魏千峰律師在做關於中國人權問題的報告。圖/田牧 從國家法理來解讀台灣國現況 國家的概念中,有歷史範疇、歷史範式(paradigma)的說法。什麽是歷史範疇?是指國家的誕生和建立,審視當時的歷史演化過程,或者說是歷史的痕跡與烙印。每一個國家的誕生,都有它特有的歷史背景、環境與依據,這就是歷史範疇。 比如說:新加坡是1965年從馬來西亞分離出去的,成為獨立的國家,這與當時李光耀的民族抗爭與種族騷亂是分不開的。再比如說:在歐洲,神聖羅馬帝國時期(962-1806年),德意志的版圖上包括奧地利、捷克、瑞士、波蘭部分、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東部、北意大利等,以後這些行省與地區各自建國,都有它們的歷史背景、環境與依據,基本上都是戰爭造成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神聖羅馬帝國北方七省,在反對與抗擊西班牙統治時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軍事經濟實力,為十九世紀上半葉前後的獨立建國奠定了基礎。 台灣(中華民國)是1946-1949年國共內戰的結果,是國民黨和共產黨共同釀成了台灣國現況,台灣就是一個現實與事實的國家,這就是它的來源和根由,也是它的歷史範疇。 以中國歷史來鑒定台灣國的依據 中國古代有「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歷史上國家的疆域就處在不斷地演化與變遷中。歐洲的歷史是這樣,中國的歷史也同樣如此。 先從時間周期來看。翻開中國歷史,東西漢、東西晉,及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都擁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周期。而其余朝代與國家,均歷時不那麽長久。比如: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秦朝,僅僅存在15年;南北朝時期的國家壽命均只有幾十年不等;被譽為建立中國社會穩定與文明的重要制度,被沿用一千三百年的開創者——隋朝,僅走過了37年;五代時期(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僅存活幾年至幾十年。而台灣政府的主權,已存在了70年,經歷了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6屆政府傳承。有什麽理由不承認其國家的主權與地位? 再從國家政治集團的地位來說。我們都熟悉歷史人物諸葛亮,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前後《出師表》被傳為佳話。諸葛亮以「匡扶漢室」為名,後建立蜀國,221年擁立劉備正式登基稱帝,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史書上也沒讀到有說劉備、諸葛亮、孫權分裂國家之說。著名的三國,魏國存活了45年,蜀國存活了42年,吳國存活了58年。 送別來自台灣的與會者。圖/田牧 民族與文化不能阻擋主權獨立 至於尋求以文化、民族因素立國的論點,我們認為似是而非,不周全,有局限,站不住腳。 在歐洲待久了,舉目四顧,似乎在歐洲這片大地上,並不是以文化、種族立國,歐洲中西部這些國家泛泛來說都屬於日耳曼民族,盧森堡的官方語言是法語、德語、盧森堡語;奧地利的官方語言是德語;瑞士的官方語言是法語、德語、意大利語;比利時的官方語言是荷蘭語、法語、德語。如果以這思路延伸,豈不是麻煩了?瑞士應該分裂成3個國家,比利時至少該分裂成3個國家。而德國、奧地利該合並為一個國家。諸如此類,倘若按照這一法則,歐洲將會出現一次國家重組的震蕩。再看原來的捷克斯洛伐克,1991年,同文同族也和平地一分為二,成為和平共處的鄰居。原來的南斯拉夫,雖然也經過短期戰爭和流血,但是如今分為六個獨立國家,各自建設,和平相處。兄弟鬩墻有什麼不好?中國人太被「煮豆燃豆萁」的情結繫絆了。 有人想讓台灣撇清漢民族、文化和文字,以為這樣能為「獨立」找到藉口,這既無法自圓其說,也毫無必要。人們時常提出「民族魂」,什麽是「民族魂」?其實就是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宗教、民風、民俗等的綜合傳承,我們能輕易地擺脫自己的「民族魂」嗎?那豈不是變成了行屍走肉?顯然不能!如果一個民族不敢正確面對自己的祖先血脈和民族文化,這種否定自己,煙滅記憶的作法是行不通的。歷史文化傳承就是一個人的靈魂和影子,在歌德文學劇作裏,浮士德出賣了靈魂,結果瘋狂毀滅。浪漫時期德國作家夏密佐(Adelbert von Chamisso)筆下的彼得•施雷密爾(Peter Schlemihl)將影子跟魔鬼交換,結果寂寞鬱鬱一生。同樣,喪失了靈魂的民族,結果註定是萬劫不復。 台灣人的自信與抗爭 在這個世界上,台灣絕不弱小。擁有二千三百多萬人口的台灣,從人數上來說,超過了歐盟28國中的荷蘭、比利時、奧地利、捷克、丹麥、匈牙利、葡萄牙等22國。從2019年出台的世界GDP國內生產總值來說,台灣排名第23位,將一大批歐洲國家遠遠拋在身後。從疆域上來說,它超過了比利時、斯洛文尼亞、盧森堡、新加坡等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一些國家。 談及各國經濟,有人好用中國GDP是世界第二,這的確是一個數據,若比較世界各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8)列表:台灣位於第36名,人均生產總值24971美元;而中國位於第69名,人均生產總值9608美元。這也是無容忽視地鑒定國力的一種依據。 盡管聯合國憲章一再重申基本人權、人格尊嚴和價值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受任何歧視。可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的權利卻被忽視,甚至踐踏。與會的法律學者,曼海姆大學的法學教授薩特勒(Martin Sattler)提出來,1971年中華民國被驅逐出聯合國是違背聯合國章程的。這樣將一個原來安理會的成員國驅除,是需要有三分之二的多數才能成立。當時有76贊成票,35張反對票,17票棄權,因此是不合法理的一項決議案。台灣受到聯合國的驅趕是歷史性的錯誤。如今回顧這一切,的確令人扼腕嘆息。中國人二十世紀初推翻帝制後,開始效仿西方的憲政民主制度,但是一百年之後,「德先生」依然不見蹤影,反而迎來了習近平黃袍加身的終身制。這樣一黨專政的中國難道是享有民主自由的台灣人能夠接受的嗎? 台灣被所有的國際組織拒之門外,主要,也可以說唯一的原因是中國在抵制、威脅。英國雜誌《經濟學人》按照五項指標來評選全球167個國家的民主指數,2018年的排名,北歐三國名列前茅,韓國、日本排名21及22,屬於部分民主,台灣位列32,也屬部分民主,中國排名130,高居專制政權之列,北韓則敬陪末座為167名。試問有什麼人會甘願從民主轉入專制,從自由退回奴役? 「台灣不是問題,台灣是答案」,這正是國際社會虧欠台灣人民的,本該歸還給原本屬於台灣的正確答案! 馬丁· 薩特勒教授。圖/田牧

2021年4月29日 星期四

彭文正「奸巧」嗎?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中國民運直面「台灣問題」 2021/04/29 05:30 政治評論者彭文正提出「確認蔡英文博士論文不存在之訴」,地院法官張詠惠判決駁回,彭上訴高院,高院以「訴訟程序有重大瑕疵」為由,發回更審。引發爭議的是,案子竟然又回到張詠惠手上。且不問嚴格的正當法律程序,連常識性的利害衝突原則都通不過,難怪引發「彭文正告法官」事件。 彭文正先發函給法官會議轄下的「分案審核小組」,要求重新分案,開庭時則面請張詠惠「自行迴避」。張法官悍然不理,硬要進行實質審判。在律師建議下,彭文正藉由「尿遁」,立刻遞狀控告張詠惠;張法官既成「被告」,自然失去審理此案的正當性。這就是「彭文正告法官」的原委。 同是律師的楊岡儒寫了反擊文章,不滿彭文正狀告法官迫使法官迴避之舉。楊文開篇即揭示他的信念:懇請冷靜、理性面對法院審理,「因為我們衷心信賴司法公正」。然而,閃亮如金漆的「司法公正」早耐不住黨國的摧殘而破碎發黑了。所以問題不在「我們」信不信賴司法公正,而是司法到底公不公正?只要看看司法信賴度民調低下到難堪程度,就不必多費口舌了。 楊文筆伐的重點在:彭文正藉故離庭,控告張法官然後「請求法官迴避」,「若此風可長,往後任何人均可假借此詭道技巧強凌司法迴避?」楊文抨擊此係「巧偽訴訟技巧」,斷言「法官絕無迴避必要」云云。法官有無迴避必要?是不是「絕無」?大有可疑。 這裡要討論的有二:一個是「強凌」司法(官);一個是巧偽訴訟技巧。 司法是國家機器之一,依左派理論,法院是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又或如法學大師耶林(Rudolf von Jhering)所說,法律是「權力的政治」;台灣尤然,向來只有司法「霸凌」人民,區區草民哪有「強凌」司法的能耐?前監委陳師孟依憲法糾彈司法,馬上被司法人員冠上「霸凌」的帽子。如果監院糾彈司法人員都屬「霸凌」,小小彭文正告法官,當然是「強凌」加三級了。 「巧偽訴訟技巧」自是負面用語。民主體制下的司法,允許穿越法律條文以爭取權利極大化;不容青天大老爺驚堂木一拍,大喝一聲「刁民」,拖出去打。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彭文正告法官,真說「巧偽」,其實是司法「巧偽」在前,彭「巧偽」在後。張詠惠初審判決被高院打了回票,重審當然要換法官才合乎公平正義原則,因為張法官的「公正性」已被高院質疑與否決;而「公正性」是正當法律程序的要素之一。彭文正若不用「奸巧」,不被司法亂棒打死才怪! 楊文結論:「訴訟本質在保障人民基本權益,若人民佯借訟技而霸凌司法,怎值得保障?」誰說審判不會違反「本質」?監察院調查陳水扁「四大案」,指出「中途換法官」違反法定法官原則,侵害扁訴訟權。那麼「彭案」應換法官而不換,同樣有違程序正義原則。 理論、理想上的司法正義與實際上的司法正義,有時落差很大;彭文正告法官正是透過保障自我而趨向司法本質,縮小兩者的距離。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4月22日 星期四

陳師孟vs.葉俊榮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陳師孟vs.葉俊榮 2021/04/22 05:30 偶然看到「監察院建院九十周年學術研討會──監察權實踐與展望」的通知,觸目驚心的是週年數字「九十」?監院的「法統」竟然上溯到黨國訓政之始?有沒搞錯!副題中主詞「監察權」與謂詞「實踐與展望」間少了介詞「的」,遂不成句子;這是小疵。大瑕是什麼?乖乖,研討會的報告人/與談人中,最該出席的前監委陳師孟沒在名單上,不該出席的葉俊榮卻來了。 葉俊榮為何不該出席?葉是法律教授,問題不在夠不夠水準,而是葉與監院之間有利害關係。此話怎講?監院調查台大校長遴選案,認為教育部及台大有明顯違失,「應予糾正」,也就是說,時任教育部長葉俊榮被監院「糾正」了。那麼,監院有什麼立場邀請「被糾正」的人士到監院談監院的「轉型契機與挑戰」? 更何況,葉俊榮不尊敬監院的「糾正」,偷偷「放行」管爺,視監察院如無物。監院最後「彈劾」管中閔,並「申誡」處分,何嘗不是打臉葉俊榮?那麼,監院卻又「敬邀」葉俊榮為「上賓」,請他替監院指點迷津。難道是監院悟昨非而今是故前倨而後恭?如果是這樣,監院廢了就算了,還有什麼「轉型」與「挑戰」可言? 為什麼前監委陳師孟最該出席?研討會第三場的主題是「監察與司法」,無論是討論「兩院」還是「兩權」,陳師孟都是第一人選。他像唐吉訶德,同樣拿長矛,唐吉訶德把風車當成巨人,陳師孟則把巨人/司法還原風車。陳師孟出任監委僅兩年,至少用監察權衝撞黨化司法,讓沒有穿衣服的司法急急乎拿「審判獨立」、「自由心證」來遮羞。陳師孟其實是重新凸顯監院的存在意義,至少石木欽案證成憲法第九十九條的正當性。 陳師孟的最大貢獻在揭露「司法與惡的距離」(按:這也是他卸任後出版的書名)是零,他在第一線與惡法搏鬥,從而凸顯監察權的存在必要。如果監院真要討論「監察與司法」,最有理論與認識、最有實戰經驗的非陳師孟莫屬。然而不,監院其實只拿「監察與司法」當名目,完全避開憲政體制不問。兩篇報告,一是討論「獨立冤案委員會」成立的法制問題,另一則是「德國GPS的人權監督」;簡單來說,就是討論「人權」,與「兩權」、「兩院」基本無關。 監院此一研討會從頭到尾就是為「人權委員會」的設置張目;以此開頭,末場就是論監院興革與「人權」展望。監察院位階已下降到「人權委員會」;這倒與蔡英文宣告「廢除考試與監察院」的「憲改」一致。 現行憲法賦予監院的是制衡行政與司法權,只把監院淪為「人權會」,有違憲之虞。蔡英文要廢除監院也行,問題是「司改」呢?既廢監院又不「司改」,且「國家人權委員會」勢不能單獨立法,「憲改」更可能一事無成。「無邊落木蕭蕭下」,台灣只配淒慘、倒楣?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4月15日 星期四

從「國徽」看民進黨的黨國情結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從「國徽」看民進黨的黨國情結 2021/04/15 05:30 黨國的所謂「國旗」、「國歌」、「國徽」甚至「國花」,全是掛在台灣歷史脖子下一連串的可恥標記;問題是,從沒有處理,一次都沒有。最近的實例是時代力量提案要修正「國旗國徽法」,要求內政部評估更改的必要性。結果呢,不出所料,不只修法如鏡花水月,連評估報告也敷衍了責。 所謂的「國旗」與「國徽」都是黨國象徵符號,「國旗」屬憲法層次,「國徽」屬法律層次;怪的是卻共一法。「國旗國徽法」是立法院一九五四年以暗渡陳倉的手法,用憲法位階的「國旗」綁「國徽」。要解決此一羞恥烙印,須先割斷這對連體,不要把憲法位階和法律位階混在一起修;國會只能處理〈國徽法〉,憲法的〈國旗法〉再委諸「憲改」,否則一事無成。 民進黨已是國會過半的執政黨,修法易如反掌,可要求內政部訂〈國徽法〉,再依「後法優於前法原則」,「國徽」舊法自然取消。這不是難事,有前例可援。陳水扁總統在台北市長任內,把黨國梅花的市徽市旗作廢,透過公開徵選,設計出新的市徽市旗,一直沿用到現在。「國旗」既明載「憲法」,自非內政部所能置喙,也無權評估。蔡英文已成立「憲政改革小組」,領軍的首位召集人是號稱老獨派的姚嘉文,「國旗」案件正是測試蔡英文與姚嘉文們的「憲改」是玩真的還是演假的?我們繼續看下去。 「梅花」是黨國之花,總統府網頁將之列為「國家象徵」:「我國的國花是梅花。梅有三蕾五瓣,代表三民主義及五權憲法」,而且說「一九五四年七月廿一日,經行政院正式核定將梅花訂為國花」云云;連同「國旗」、「國歌」、「國璽」的說明,全掛在總統府網站上。「國花」只是行政命令,連法律也不是,竟然橫行到今天。厲害了,蔡英文政府! 倒是內政部的「國民黨宜改黨徽」專案報告,赤裸裸表白:「修改國徽所涉,絕非單純修正法律,或耗費大量公帑重新設計製作……」,「尚需思考對內造成爭議,擴大意識形態衝突,對外『甚至』影響我國國際活動空間。」看到沒,這就是「老子不改」的痞子本色,還要無限上綱地拿「國際」來唬人。華航改名時不也是同樣一套論調?難怪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嘲諷地反擊:「有種就改國徽!」民進黨政府被看扁了,就是沒種、沒種、沒種。 內政部的說明受到一番輪攻後,被迫出面更正:「是分析不是建議。」什麼跟什麼呀。內政部是「政黨法」主管機關,上可修〈國徽法〉、下可修「政黨法」十四條,結果虛以委蛇,卸責國民黨、敷衍國會、侮辱人民。可憐又可恥。 民進黨不回應人民的重託,選民就不可能成為「忠誠的支持者」;如公投四案,人民憑什麼要「共同承擔」、「共同努力」?立院總召柯建銘形容自己最近「眉目深鎖、輾轉難眠,有如烏雲盤踞」。連基本的黨綱都不顧了,選民白白讓民進黨獨大,養了何用?民進黨政府的公投難局烏雲瀰漫,老柯看到了,蔡大大呢?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4月8日 星期四

彭文正「關不了」的罪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彭文正「關不了」的罪 2021/04/08 05:30 凡不尋常的事,背後多有不尋常的動因;北檢黃偉起訴彭文正案就是現成的典例。彭文正、賀德芬與林環牆指控總統蔡英文的博士論文有詐,三人都被蔡大總統提告。結果呢?跌破眼鏡,北檢只起訴彭,輕輕放過賀、林。 什麼跟什麼呀?同一個案子,斷裂成兩案,起訴一個、不起訴另兩個。若從政治效應判斷,目的或在縮小打擊面,同時製造寒蟬效應。為何獨獨鎖定彭文正?起訴書給了答案,因為彭文正的傳播方式太有影響力、傳播力;原來是賀、林不夠力!彭賀林是鬥陣三人組,說賀、林「善盡查證」而彭是「真實惡意」?不符事實。再按大法官五○八號釋憲文:「惟行為人雖不能證明言論內容為真實,但依其所提證據資料,認為行為人有相當理由確信其為真實者,即不能以誹謗罪之刑責相繩。」看到沒!? 起訴書著重彭文正的兩個「動機」:一是私怨,一是私利,全站不住腳。 先說私怨。依起訴書:「被告所為顯然摻有『政經看民視』遭下架之怨懟,而有攻訐告訴人之動機。」起訴書計算彭文正主持民視「政經看民視」從二○一六年八月廿二日到二○一九年四月廿二日,最後遭「無預警停播」;黃偉遂判定「彭文正自認係因為針砭時事得罪執政當局,……」乃「對總統蔡英文心生怨懟」。所以有「因」有「果」。問題是這個「因果」推論,完全對不上榫。彭文正先前在民視三年半主持時,哪有「怨懟」可言?把後段安上「怨懟」罪名,如何解釋前段?三年前三年後「針砭時事」一貫,不過履踐五○九號釋憲文所強調的「追求真理、監管各種政治或社會活動」之「公共利益」罷了。 再談「私利」。起訴書上說,被告彭文正在網路平台經營「政經關不了」,為了「訂閱人數及觀看次數可計算收益」,用「激情、辛辣、聳動之言論……吸引眾人目光」,「在失去『政經看民視』後,……有增加收益之動機與目的。」這樣說也太扯了吧?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廿世紀初對言論自由畫出紅線:「顯明和立即危險原則。」試問,「激情、辛辣、聳動」有「顯明和立即危險」?難道黃偉要回到「以言獲罪」的戒嚴時代!再說,北檢又如何證明「停播─收入─怨懟─誹謗」連環套的成立?每一環節都是「想當然耳」。如果因為「被停播」而怨懟,是不是也可以用反證法說,黃偉起訴彭文正是為了要得到賞賜而升官發財? 也在上世紀初的一九二四年,胡適的一位朋友寫文章「把一切賣文的人都罵成『文丐』」,胡適認為是「理學家的誅心之論」。他說,盡心作文賺三塊、五塊錢,不算可恥,是正當的生活;寫拍馬阿諛、瞞心昧己文章才可恥,藉文字敲竹槓、抄竊他人文字去騙錢,才可恥,才是文丐。主持節目、賣力推銷,是正當職業的正當作為,既不可恥也不違法。 「每一個人都有價錢」;這句話也適用於今天許多人;彭文正要「增加收益」,早可以飛黃騰達了,需要「怨懟」?不要把自己齷齪骯髒心態投射到他人身上。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

2021年3月31日 星期三

Washington is keeping the pressure on Beijing

Wed, Mar 31, 2021 page8 Washington is keeping the pressure on Beijing By Chin Heng-wei 金恒煒 The big question after US President Joe Biden was elected was whether he would change former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s China policies. Since his inauguration, Biden has lived up to the general expectation that he would not, although he has changed strategy. US Secretary of State Antony Blinken has repeatedly stressed that Trump’s tough stance on China was correct and said it was helpful to US foreign policy. While continuing Trump’s China policy,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has been working to cooperate with democratic countries to “contain” China. Trump laid bare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s (習近平) aspiration to become an “emperor” and made Americans confront China’s uncivilized rise head-on, paving the way for an effective tactic for the post-Trump era. In a two-pronged approach, the White House and the US Congress are opposing China. The US’ Taiwan Invasion Prevention Act has been reintroduced in Congress, which would “authorize the president to use military force for the purpose of securing and defending Taiwan against armed attack,” while a congressional resolution has been proposed calling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the US, the abandonment of the “one China” policy, and the recognition of Taiwan as an independent state. Two things in particular are annoying China: First, US Navy Admiral Philip Davidson has said that the US must continue “consistent and persistent arms sales” to Taiwan and the US’ strategic ambiguity should be “reconsidered routinely.” At a meeting at the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 Blinken said that a push for Taiwan to be granted WHO membership would be initiated and that he would invite Taiwan, which he referred to as a “country,” to a democracy summit hosted by Biden. The second irritant to China is the attempt to contain it. The US and the EU agreed on a temporary suspension of mutual tariffs on aircraft, wine, food and other products with the goal to focus on China, while it restarted the 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 with Australia, India and Japan in shared opposition to Beijing. On March 16, Blinken and US Secretary of Defense Lloyd Austin met with Japanese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Toshimitsu Motegi and Japanese Minister of Defense Nobuo Kishi in Tokyo. The two parties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peace and stability in the Taiwan Strait. Blinken traveled to Alaska for talks with China. The US intentionally picked remote Alaska for the meeting after China held a Sino-US summit in Urumqi in Xinjiang. The political significance is self-evident. Prior to the US meeting, Washington announced sanctions on 24 Chinese officials for eroding democracy in Hong Kong, and revoked authorization for China Unicom Americas and Pacific Networks to provide US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 causing China to lose face. After the talks in Alaska, the heat was turned up further. Japan let it be known, via a Kyodo report, that the US and Japan would cooperate closely should China make aggressive moves against Taiwan; the EU — for the first time in 30 years — placed sanctions on China due to human rights abuses; and 23 Republican lawmakers wrote a letter calling on Biden to initiate talks on signing a free-trade agreement with Taiwan, while US representatives proposed a bill to add Taiwan to the “NATO Plus” group of Washington allies. China’s hegemonic behavior, and the way it treats its own citizens, minorities such as the Tibetans and Uighurs, as well as Hong Kongers, comes as little surprise to Taiwan, but now the world is seeing the sense in containing China. Chin Heng-wei is a political commentator. Translated by Perry Svensson and Paul Cooper

2021年3月25日 星期四

)圍堵中國 川普蓋棺拜登錘釘

自由廣場》(金恒煒專欄)圍堵中國 川普蓋棺拜登錘釘 2021/03/25 05:30 拜登執政之後會不會改變川普強悍壓制中國的政策?兩個月下來,大約印證了共同的預測:不會,但策略會改變。國務卿布林肯一再強調川普對中國的強硬原則是正確的:「對我們實際上的外交政策很有幫助。」在不變川普大戰略下,拜登政府聯合各民主國家「圍堵」中國。 川普赤裸裸拆穿習大大虛矯「稱王」的野心,讓美國人正面對決中國的非文明崛起;為後川普時代開出無法閃避的有效戰術。 拜登政府與國會雙軌進行抗中路線,國會再度祭出「防止台灣遭侵略法案」,且授權美國總統在必要時,「有限度動用武力」來防衛台灣;更有議員進一步提出決議案,呼籲台美建交,摒棄過時的「一中政策」,承認台灣為獨立國家。真正惹惱中國的有兩大代誌:一是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Philil Davison)表示,美國須持續穩定對台軍售,定期檢視「戰略模糊」的適時性;更直接的來自布林肯,在眾院外交委員會上承諾推動台灣參加世衛組織,邀請台灣參與拜登總統籌辦的「民主高峰會」,直稱台灣為「國家」。 另方面進行「圍堵」:拉攏歐盟,同意暫停關稅,把焦點對準中國;召開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堅定聯合抗共。十六日國務卿布林肯與國防部長奧斯汀在日本召開「二加二」會談,兩國強調「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之後二人飛到韓國與總統文在寅會面,「第一島鏈」堅不可摧。 接下來布林肯慢悠悠回返阿拉斯加,召開首次美中會談,故意挑選遠在阿拉斯加當會議地點,好比中國召開中美高峰會,把會場放在烏魯木齊;政治意涵不言而喻。會議前夕,美點名制裁廿四位「損害香港自治」的中港官員,同日撤銷中國聯通與太平洋網路公司營運許可,自卑又自大的中共顏面全失。 中國非要接受種種屈辱遠赴安克拉治不可。美國施展下馬威,難怪中國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在會議撒潑罵街,宛如古代小說所描寫的:兩軍對壘,小將站牆頭持戟開罵:什麼「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我們吃洋人的苦頭還少嗎?」尤其「中國人不吃這一套」,完全義和團口吻與心態!布林肯最後引拜登過去與習近平會面的一句話說:「賭美國輸從來不是一個好選擇」,並補了一句:「現在仍然如此」,一針見血。 美中會談後,中國馬上嚐到苦頭。日本透過「共同社」報導內幕,一旦台灣「有事」,美日將「密切合作」。歐盟首次用人權名義制裁中國,三十年來未有。美國的回應更直接,廿三位議員致函總統,呼籲與台灣啟動FTA洽簽進程,更有眾議員提出法案,將台灣視為「北約加」(NATO Plus)國家,在日本、澳州、南韓、紐西蘭之外,網羅台灣。 中國這種土霸王口氣,毛澤東考第一。這回在國際舞台表演,到底讓全世界人見了真章,過去對付國內人民、霸凌圖博人、維吾爾人、香港人,嘴臉如此;台灣人早見怪不怪了。圍堵中國更有理。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http://wenichin.blogspot.tw/)